徐凌云 王云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 200092
基于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的景观风貌保护规划探索*
徐凌云王云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近年来,对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呈现从单个遗产节点到小尺度遗产廊道,再到大尺度遗产区域的发展趋势。构建遗产廊道网络是延续地域文脉、保护景观风貌的重要手段。文中在分析遗产廊道网络的构成要素、规模等级和主体功能的基础上形成对遗产廊道网络的整体认知体系,提出以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和多样性为原则进一步形成构建不同尺度遗产廊道网络保护的理论框架,以期有效整合文化景观遗产资源,并为景观风貌保护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遗产廊道网络,景观风貌,保护规划
传统文化景观是以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为依托,在长期的人类活动历史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是景观风貌的重要物质载体。近年来,对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呈现从单个遗产节点到小尺度遗产廊道,再到大尺度遗产区域的发展趋势。我国有着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在历史长河中也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但是对文化遗产和景观风貌的保护意识产生较晚。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快速城市化发展,很多文化景观遗产遭到破坏,景观风貌格局由此呈现破碎化、孤岛化和趋同化的现象。我国在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也相继公布了几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在实施过程中,对于景观风貌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还没有形成体系,保护实践也依然体现着一种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村镇相互割裂的思维。因而,为了更好地保护景观风貌,需要从一个更广的视角来对待文化景观遗产,通过构建遗产廊道网络来整合文化景观资源[1],保护特色景观风貌格局,延续地域文脉。
1 遗产廊道网络认知识别与体系构建
1.1 遗产廊道网络的构成要素
1) 点要素——遗产节点。文化景观遗产节点是遗产资源丰富的重要空间及象征性空间,也是景观风貌保护规划的核心与重点。遗产节点通常具有突出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其特点、风貌值得保护和改善提高。以江南水乡为例,散落的历史村落、传统商业集镇、水埠码头、古道等景观单元是江南水乡的景观特色和场所记忆的代表,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是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节点。
2) 线要素——遗产廊道。廊道的概念源于景观生态学,指景观中具有通道或屏障作用的线状或带状镶嵌体。而遗产廊道是拥有文化景观遗产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是盛行于美国的一种集遗产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休闲游憩等于一体的保护与发展战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资源保护与利用及区域复兴平台[2]。遗产廊道通常依托河流或路线分布,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交通运输和经济文化交流而产生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地方性景观风貌的集中体现。
3) 面要素——遗产区域。遗产区域是包含遗产所处自然环境在内的面状空间。对于遗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其景观风貌的保护除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节点和廊道以外,还涉及包括景观遗产资源所处的空间格局和土地肌理在内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把遗产区域作为一种针对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方法[3-4],包括线性的遗产廊道区域。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村)的保护制度也可视为一种区域保护的策略。
1.2 遗产廊道网络的规模等级
1) 国土层面。国土层面主要指由依托跨区域的大型河流或路线的遗产廊道和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代表的大型节点构成的网络[5]。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大型的廊道或节点承载了重要的交通运输与经济、文化交流的功能,曾经或者依然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文化动脉。同时周边区域也开发了丰富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资源,形成了景观遗产丰富的大型区域。由于其跨区域的特征,这个尺度层面上的遗产廊道网络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生态地位。
2) 区域层面。区域层面主要指区域范围内以比较重要的河流或道路为依托的文化景观遗产廊道和以历史文化名镇为代表的节点交织形成的网络。这些沿线发展的名镇往往有着相似的历史发展背景,其经济文化活动也往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个层级的遗产廊道有着比较重要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价值,同时保护规划的难度相对国土层面的要小,遗产廊道数量也相对较多,是未来景观风貌保护规划需要重点考虑的层面。
3) 城镇层面。城镇层面主要指由以城镇范围内的主要河流道路为依托形成的文化景观遗产廊道和历史文化名村和历史街区构成的网络。城镇在其历史发展沿革过程中,会形成若干个比较活跃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内,这些片区往往遗产资源众多,曾经在城镇发展过程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能够真实地反映当地的景观风貌特征,给人以最直观的地方差异性。同时由于这个层级的遗产廊道网络实施难度相对较小,可行性比较高。
4) 街区层面。街区层面主要指分布在次级街道河流沿线的具有重要历史遗产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单体的集合。如果不对其进行区域化和整体化的保护规划,很难实现对散点分布的文物古迹的有效保护,容易受到周边环境和活动的冲击与侵蚀。街区层面是最小的遗产廊道构建尺度,但也是最基本的构建层面。其他尺度上的遗产廊道最终需要通过这一基本的尺度层面来真正实施,因而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3 遗产廊道网络的功能关系
1)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构建遗产廊道网络的首要功能是保护珍贵的文化景观遗产资源,实现景观风貌的整体保护。在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遗产空间不断受到现代化、工业化空间的侵蚀,景观风貌也因此杂乱无章,而以单个景观节点为对象的保护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从区域乃至更大的尺度出发构建遗产廊道网络,有利于应对用地侵蚀和文化冲击,展现完整有序的地域性风貌。
2) 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梳理文化景观遗产资源,把零散分布的遗产节点串联成线,结合线性的遗产廊道联结成网,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交通系统网络,根据不同的自然状况、保护等级和发展需求设定不同级别的交通游览路线。同时将零散分布的景观点整合形成有序列的集合,可以扩大景观遗产的游憩观赏价值和旅游资源影响力,提升其历史和教育价值,促进文化旅游资源发展[6],带动区域经济提升和跨区域的文化景观旅游发展,形成良性的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循环,实现文化景观遗产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 生态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在我国,文化景观遗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与自然环境良好的地区相互交叉重叠,因而遗产景观廊道网络的构建可以结合生态网络的构建,在保护景观风貌的同时,形成区域尺度的生态基础设施网络,提升文化景观遗产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对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有机保护[7]。
图1 遗产廊道网络的认知与识别体系
2 基于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的景观风貌保护规划
2.1 规划原则
1) 真实性原则。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由此奠定了真实性对于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8]。该原则要求从时空两个维度对文化景观遗产进行最小干预,最大限度地保护景观遗产蕴含的真实性信息。
2) 完整性原则。从空间上来说,自然环境是文化景观遗产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基础,文化景观遗产不能脱离原有背景环境而独立存在;同时,文化景观遗产是历史变迁与沉淀的结果,兴盛与衰败都体现其历史风貌,部分结构的不完整依然可以体现历史过程的完整性[9]。
3) 连续性原则。通过对不同尺度文化景观遗产节点和廊道的整合,形成多尺度的连续的遗产廊道网络,增强景观中各元素的联系,可以更有效地抵御外界环境的冲击和影响,从而达到保护区域景观风貌的目的。
4) 多样性原则。文化景观遗产往往与交通运输系统、水利设施系统、生态廊道网络、历史文化要素等相互交织耦合而成为一个综合的复杂整体,因而要在全面分析评估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手段针对保护规划的重点、难点等相关内容编制相应的研究、修复、保护和利用方案。
2.2 规划思路
1) 制定目标。保护规划的目标一般包括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再生或区域旅游的发展等,根据保护规划的目标及区域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以及行政边界,初步划定合适的区域作为保护规划的边界范围。
2) 认知与识别。遗产资源的认知与识别是景观风貌保护规划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步骤,可以从3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文献地图资料汇整。从相关的记载文献和地图资料入手,结合地理学、历史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来初步形成该地区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清单。第二,现场踏勘。通过拍照、测绘及对当地群众或相关专家进行访谈的方式,对已经得到的信息进行核验和修正。第三,建立数据库。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将搜集整理得到的多元数据在统一的空间坐标系中配准、叠合,建立景观遗产资源的数据库,方便后期的信息查询、检索及图示表达[10]。
3) 分类与评价。遗产景观资源和空间的分类与评价是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的关键环节。依据景观资源化原则、景观美学原则、景观生态原则等构建评价体系,除了对遗产资源本身的遗产价值进行评价之外,还可以包括文化景观空间格局评价和生态环境评价等,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有效地描述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商业化冲击下的景观风貌格局特征[11],从而为下一步制定保护规划策略提供依据。
图2 遗产廊道网络景观风貌保护规划理论框架
4) 规划与保护。在分类与评价的基础上识别关键节点和廊道,整合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和景观风貌的遗产资源,依托文化景观遗产廊道将资源价值较高、生态环境较好、景观空间格局较完整的关键点进行连接,构建完整连续的多级文化景观遗产廊道网络。在进行保护规划过程中,可分别构建不同尺度等级的自然景观遗产廊道和人文景观遗产廊道,再对两者进行对比和调整,进一步耦合形成复合多级的文化景观遗产廊道网络[12]。
5) 实施与管理。对构建形成的遗产廊道网络,根据不同区域景观风貌的突出特征划定若干景观风貌保护区,如水乡田园景观风貌区、郊野村镇景观风貌区、低山丘陵风貌景观区或滨湖林城景观风貌区等[12],方便实施与管理;同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具体的保护规划目标,制定详实的管理规划,明确文化景观遗产资源的长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途径,确保景观风貌保护规划的落实和开展(图2)。
3 结语
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我国对文化景观遗产的重视也日益加强,以京杭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文化景观遗产廊道的构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把对于景观风貌的保护扩展到一个更大的尺度范围上,加深了对于文化景观遗产的价值认识,提升了保护力度。构建区域乃至更大范围内的遗产廊道网络,有利于整合文化景观遗产资源,把对景观风貌的保护放在更大的整体背景环境中,与景观空间格局、地方特色内涵和民众精神追求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对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保护,以达到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和生态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的统一。
参考文献
[1]SHISHMAOVAM V.Cultural tourism in cultural corridors, itineraries,areas and cores networked[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88:246-254.
[2]奚雪松.构建遗产廊道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化保护[J].世界遗产,2013(6):23.
[3]朱强,李伟.遗产区域:一种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新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50-55.
[4]Charting a future for national heritage area[EB/OL].[2015-08-19].http://www.nps.gov/policy/advisory/NHAreport.pdf,2006.[5]俞孔坚,奚雪松,李迪华,等.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人文地理,2009(3):11-16,116.
[6]李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城市问题,2004(1):28-31,54.
[7]王亚南,张晓佳,卢曼青.基于遗产廊道构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J].中国园林,2010(12):85-87.
[8]何流,詹长法.《威尼斯宪章》的指导思想和现实意义[J].中国文化遗产,2015(1):82-89.
[9]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EB/OL].[2015-09-19].http://whc.unesco.org/archive/opguide13-en.Pdf,2013.
[10]奚雪松.实现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建概念、途径与设想[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11]王云才,MILLER P,KATEN R.文化景观空间传统性评价及其整体保护格局:以江苏昆山千灯—张浦片区为例[J].地理学报,2011,66(4):525-534.
[12]王云才,吕东.基于破碎化分析的区域传统乡村景观空间保护规划:以无锡市西部地区为例[J].风景园林,2013(4):81-90.
A Study of Landscape Feature Protection Planning Based on Heritage Corridor Network Construction
Xu Lingyun Wang Yuncai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 shows a trend from single nodes protection through small-scale heritage corridors to large-scale heritage areas protection. Heritage corridor networks are now important means to continue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to protect the landscape featur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scales and main functions of heritage corridor networks, this paper came to establish an overall cognitive system of heritage corridor network and came up with the theoretic framework for constructing heritage corridor network of different scales in lines with the principles of authenticity, integrity, continuity and diversity, with the aims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 resources and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protective planning of landscape features.
Key words:heritage corridor network, landscape feature, protection planning
收稿日期:2015-10-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以沪宁杭地区为例”(51278346)
作者简介:徐凌云(1991-),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E-mail:xulingyun1991@hotmail.com 通信作者:王云才(1967-),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景观图式语言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E-mail:wyc1967@tongji.edu.cn
DOI:10.3969/j.issn.1672-4925.2016.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