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约撰稿人 尚强民
论我国粮食市场的周期性变化
文/本刊特约撰稿人 尚强民
在供给不足的大背景下,应对年度间因天气因素导致的供给波动,可以采取传统的籴粜之法,通过储备粮的吞吐调节,实现粮食市场的稳定。但当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在国内粮食市场表现出商业周期性波动特征之后,就需要采取调节生产和需求的多种手段,来实现市场供求的再平衡。在国内外价格倒挂之后,规定“价格下限”的托市收购措施部分地失去了实施的条件。实现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任务十分艰巨。
从2012年秋粮上市、我国粮食市场进入新的供求周期算起,国内粮食市场供求由偏紧转向全面宽松已经有三年半的时间了,从目前的情况估计,此次国内粮食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将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就粮食说粮食已经不能有效地化解国内粮食供求矛盾,需要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角度审视此次粮食政策调整和推进粮食改革,构建满足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的粮食供给新体系。基于此,认识市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有着积极的意义。
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的周期性波动,曾经只是表现为年度生产过程中受天气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产量的增减,在粮食供给总体偏紧的背景下,灾害性天气导致的粮食产量下降,常常导致粮食供给的不足,进而加剧实现国内粮食供求的难度。改革开放之后,农业生产潜力得到了释放,天气因素导致的供给变化,从单纯的供给不足转变为丰年有余、歉年不足、平年平衡,这被总结为“两丰一平一歉”,也被认为是国内粮食市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在粮食供给总体偏紧的大背景下,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对粮食丰年有余而歉年不足的矛盾,我国建立了国家粮食储备制度,采取“籴”“粜”之法,通过储备粮的收购与抛售应对国内粮食市场出现的波动。
粮食供给不足曾经是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的最大问题,吃饭的重要性被形象地描述为“民以食为天”,可怕的饥饿使国人对粮食供给不足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这使人们对粮食供求周期性变化的认识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也还停留在天气因素导致产量变化进而导致供求波动的水平。
改革开放释放了巨大的生产潜力。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粮食生产快速发展,阶段性超过了国内粮食需求,粮食供求关系有了和以往不同的表现,国内粮食市场出现了供给过剩的情况。基于粮食供给长期不足的记忆,当时将这种市场过剩现象描述为“丰年有余”,以警惕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出现。
和天气因素导致的市场供求年度变化不同,那次的市场供求变化表现为供给明显大于需求,通过流通领域蓄水池吞吐调节已经无法化解供求矛盾,需要通过调整粮食生产和扩大粮食消费,实现国内粮食市场的再平衡。
这次的市场波动表现出了商品周期性变化特征,供给持续大于需求,粮食库存不断增加,供给压力巨大,而需求相对供给不足。当时国内粮食市场开放程度不高,粮食进口数量有限,供给压力来自国内。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粮食流通领域开始实施市场化改革,对农业和农民的保护通过政府确定“价格下限”和“不限量的政府收购”来完成。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下限”和敞开的政府收购刺激了粮食生产,粮食产量快速增加。
在实现连续增产后,国内粮食供求又一次失衡了,导致国内供求失衡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国内粮食需求出现的新变化。全国上下极不合理的粮食消费行为得以纠正、适龄劳动人口绝对数量减少和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增长放缓对影响消费行为、30多年消费快速增长后出现了一些新特征等等,都使国内粮食需求减弱。而相对于放慢增长速度的需求,国内粮食供给持续增加,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超过6亿吨,国内粮食进口量也连续两年超过了1亿吨。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出现的供求失衡现象更多地表现为国内供给增长超过了需求的增长,突出的矛盾在于国内生产与需求的不适应,这一次开始于2012年的粮食新周期则更多地体现为我国粮食市场与世界粮食市场接轨后,来自国外的供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供求失衡的矛盾。本世纪初我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当时最担心的农业冲击迟迟未来。中国粮食价格水平明显低于国外,在配额管理体制之后,提供了10多年最有效的市场保护,而世界粮食价格暴涨也推迟了冲击到来的时间。
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粮食市场开始融入全球粮食市场。有人担心中国大量进口粮食之后,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发出“谁能养活中国”的疑问;有人担心中国大量进口粮食会抬高全球粮食价格,影响非洲国家进口粮食;更多的人担心进口粮食会冲击国内粮食生产,导致农民失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十几年来的情况需要客观予以评价。开放市场虽然给国内粮食产业带来了挑战,但是在总体上提高了国内粮食供给水平,增加了全社会居民的福利。油脂油料的大量进口,满足了国内粮食消费结构革命性变化的要求。以国内的粮食口径计算,2015年国内粮食进口量达到1.25亿吨,其中80%以上是国内需要的进口。一部分谷物进口量大增,确实加重了国内谷物的供给压力,也促使人们正视国内粮食生产中存在的效率低下和资源过度使用导致的不可持续问题。
2012年全球主要粮油商品价格下跌,大洋运费大幅度下降,人民币升值累计效应显现,国内粮食价格则受到政策性收购的托升,于是国内外粮食价格严重倒挂,国内外粮食市场融合程度提高,粮油进口数量大幅度增加。
国内粮食市场开放或是国内外两个市场进一步融合,使得这一次的国内粮食市场周期性波动表现出了与之前所有波动不同的新特征,不再是年度间因气候因素导致的供求变化波动,不再是单纯的国内供给能力提升后与需求不适应导致的供求波动,而是与全球的粮食供给变化相联系,与整体经济增长导致的需求变化相联系,更多地表现为商业的周期性变化。特别需要注意到,由于国内农业生产效率相对低下,来自国外的进口竞争加重了国内市场的周期性波动的幅度和时间。
实现国内粮食供求再平衡,要调整现行的粮食政策,不能再继续依赖流通存储实现再平衡的做法了。长期以来由于粮食供给总体偏紧,流通蓄水池之说成立。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不是池子不够大,也不是储的水还少,而是太多了,成为了负担。
从供给方面分析,导致此次国内粮食失衡的原因有二。一是价格下限的确定,导致了太多的边际耕地投入了生产,大大超过了国内的需求,供求失衡早已十分严重。政策性收购不再是应对年度供给变化的工具,而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手段,超出了该项政策自身的承受能力。二是开放国内粮食市场之后,自然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国内外生产的差距,只是由于价格没有倒挂到对国内市场形成冲击的程度,国内粮食生产效率低下的矛盾表现得并不突出。当国内外多种因素导致价格严重倒挂之后,粮食进口加剧了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失衡。
当前需要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化解供给压力。要改变人为设定价格下限的做法,将保护农民的责任从粮食收购市场分离出去,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实行市场定价,就是粮食价格由供求决定,进而由市场配置资源。市场上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是价格,要让价格决定供给,左右需求。为此,要积极培育市场发展,积极促进市场发展,不要人为地阻止价格根据供求状况自发调整,限制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政府的任务是加强市场监管,保持市场的效率与公平。要积极实现粮食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组织程度,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提高国内粮食生产的竞争能力,从而减轻进口压力。当然,也必须承认国内粮食生产存在的先天不足,向生产者提供必要的补贴,实现对国内粮食生产的保护。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通过降低保护水平、缩小保护范围、减少保护品种、退耕还林还草以及扩大出口等措施,实现了粮食供求平衡。只是粮食产量降下来之后,又花费了巨大的力气,才又实现了国内粮食生产增长。当时不调整,粮食市场无法继续;之后不刺激,粮食供给会出大问题。因此,在粮食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要十分谨慎,既要积极,也要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