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家粮食局直属机关团委调研组
贫困村里的主心骨实干立身的带头人
——安徽省阜南县洪河桥镇盛郢村第一书记杨乔伟走访调研报告
文/国家粮食局直属机关团委调研组
第一书记简介:
杨乔伟,男,汉族,1984年8月出生,甘肃武威人。2001年中专毕业后在家乡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在此期间参加自学考试先后取得兰州大学中文专业专科、本科文凭,后参加成人继续教育取得陕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文凭。2009年9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取得文学硕士学位。2011年7月起在国家粮食局军粮供应中心综合处工作。2015年10月起任安徽省阜南县洪河桥镇盛郢村第一书记。
2016年4月27日,黄昏时分,安徽省阜南县洪河桥镇盛郢村,洪河与淮河两条河流在村旁静静地流淌而过,于村口处交汇。河岸边,几头黄牛悠哉地吃着青草,不时对我们的镜头“哞”地叫上一声。岸上一望无际的田地里,绿绿的小麦挺直了腰杆,丰收在望。
“我们村很漂亮吧!可是每隔几年这里就会发一次大水,到时候这些麦地就会成为一片汪洋。”盛郢村第一书记杨乔伟的一句话将我们的思绪从田园美景拉回到现实——这里是淮河流域行洪区里的一个贫困村。
去年10月29日,杨乔伟这个生长于甘肃武威农村的小伙子离开了国家粮食局军粮供应服务中心,离开了熟悉的领导和同事,离开了相恋4个月的女友,来到了国家粮食局定点扶贫县——阜南县的盛郢村任第一书记。半年的时间过去了,从陌生、无助、彷徨到适应、融入,如今的杨乔伟对盛郢村的方方面面已经烂熟于胸,讲起来滔滔不绝。
“这里处于安徽、河南两省交界处,是淮河流域重要的行洪区,距离水利枢纽工程、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只有3公里。这样的地理位置,加上洪涝灾害频发,让村里发展十分落后,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据杨乔伟介绍,盛郢村是一个由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大村,现有人口7500余人,村民1300多户。其中,贫困人口107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92户。“全村能正常耕作的土地面积只有2800多亩,其余的7000多亩都位于行洪区,种植的农作物都无法保证能正常收获。村里有近1000户村民居住在防洪大堤或者庄台上,生活条件很差。”
杨乔伟口中的“庄台”是淮河流域独有的一种类似小岛的防洪工程。简单说,就是在行蓄洪区内部,人工垒起一些台基或以天然高地为基座,再将村庄建于其上。家园变泽国、良田成汪洋之时,约30米高、面积大大小小的庄台便成了这里百姓生活的天地。
“因为我家在西北农村,25岁之前每年都干农活,所以大家都认为我是个‘苦孩子’,都说这里应该比你家乡好多了吧,但其实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见过像这里这么烂的泥水路,也从没遇见过如此贫困的家庭。”杨乔伟说,虽然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也比较了解,但盛郢村的贫困程度超乎自己的想象,到来之初“非常震惊”。
不纸上谈兵、不急功近利、不自我感动、不滥施同情、不积攒故事、不标榜情怀。这“六不”原则是杨乔伟上任之前给自己定下的。“不为让自己的阅历更加丰富,不为在别人面前吹嘘我的经历,不为给我的职业生涯累计资历,更不会用别人的贫穷积攒我的故事。”杨乔伟在他的博客中如是写道。
“其实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时心里直打鼓,有好几天都睡不着觉。我知道农村非常复杂,自己又没有在农村工作的经验,所以对于村干部会不会对我心存戒备,能不能跟群众和谐相融很没有把握。但我这个人适应能力还可以,既然来了,就要严格按照任正晓局长提出的对扶贫工作尽心而为、尽力而为、尽责而为的要求,踏踏实实做事,全身心投入。”杨乔伟坦诚地说。
盛郢村由葛寨、盛郢、节湾3个村合并而成,方圆8公里。为了方便了解群众生活情况,杨乔伟自己掏腰包,花了3000元买了一辆电动车。从此,盛郢村凹凸不平的泥土路上,多了一个骑着电动车前后奔忙的身影。村民马俊英说:“我经常能看到杨书记骑着车在村子里跑,他每家每户地走,所有的贫困户都走到了。”正如她所说,杨乔伟到村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地调研摸底。
2015年的最后两个月,杨乔伟在连轴转的状态中度过。每天白天跑十几家贫困户,晚上把白天了解到的情况汇集整理。11月3日的一个上午,杨乔伟一连走访了6家贫困户,“有的接近赤贫,让我感觉触目惊心”。同行的村干部对他说,村里还有二十几家类似情况的贫困户。天气一天冷似一天,这部分群众怎么过冬?杨乔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紧急向国家粮食局反映,得到了大力支持,在一周的时间内筹集了90多条棉被,入冬之前送到了贫困户的家里。
杨乔伟两个月的付出让群众对第一书记的认识从最初的好奇、怀疑逐步转向了信任、支持,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爱到村委会找杨书记唠唠。“刚开始以为城里来的干部,肯定待个两三天就走了。没想到他能坚持下来,还做得这么好。村里的贫困户有的可能都不认识本村的村干部,但一定认识杨书记!”村长赵亮对杨书记的工作赞不绝口。
“经常一大早就有人来村室里找我,有的是为了解决困难和问题,有的单纯就是聊天。有些家庭矛盾其实村干部也帮不了什么,但群众来这里讲,我就耐心地听,让他们有地方排解一下,他们讲完了心里也就舒服了。”杨乔伟说,现在他最得意的事就是村里的老百姓比较信任他,找他并不一定是要办什么事。
4月27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村里的文书孙存友带着村民王春奎来到了村委会的为民服务室。王春奎因为要当兽医,需要村里为他开具一份证明。“这个时间在村室里开证明,在以前是不可能的,现在可是很平常了。”孙存友说。
作风的转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派驻第一书记的村大多是长期以来党组织软弱涣散、工作不力的村,盛郢村也不例外。
贫困程度超乎想象,村干部中间存在消极情绪,村里弥漫着颓废的气息,这是盛郢村带给杨乔伟最初的印象。“伸出拳头却像打在了棉花上,有那么几天真是心灰意冷。”访谈中,面对我们这几个“娘家人”,杨乔伟吐露了自己初到时的心声。
盛郢村有7名村干部,另有两名扶贫专干。杨乔伟来之前,村委会几乎没有干部正常值班,群众有事都要到村干部家里找,而且原来3个村的村干部分片而治,各自为政,长期以来与群众的距离越走越远。“刚到的几天,村室里就我一个人,我就像是一个值班的。”为了扭转这种风气,杨乔伟花费了不少心力。“有两次因为工作推行不下去,晚上躺在床上眼泪刷刷地就流下来了。”谈起最初的融入之艰难,杨乔伟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不过,这种状态在杨乔伟的推动下很快得到了改变,这源于杨乔伟对第一书记这个岗位的重新定位。杨乔伟说,从机关单位出来,最初也不知道该怎么当这个书记,还是秉承着一贯以来低调谦虚的处事风格,但他发现,这里缺少的是能出头敢担当的村干部,过于谦让不仅不会带来改变,也是不担当的一种表现。“仔细思考了一下,我觉得作为第一书记,应该是政策的宣传者、工作的推动者、群众的知心人,在村领导班子里应该起到主心骨的作用,而不是仅仅作为村支书的助手或者普通的村官。”
杨乔伟下定决心,跟村长、书记等村干部交心商量,真诚表达了自己为村里服务的意愿,打消了他们的顾虑。除此之外,杨乔伟更拿出了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了表率。为了改变村里卫生状况差的面貌,杨乔伟提出每月25日进行卫生大扫除,第一次先由村干部带头对垃圾死角进行清扫。“刚开始村干部们也不太积极,但看到我跳进河沟动手捡垃圾,他们也不好意思了,逐渐加入了进来。”如今的盛郢村,村干部们自己动手拉标语、搞卫生已是常有的事了。群众看在眼里,也纷纷点头称赞。
《农村管理真问题》《驻村帮扶实务参考》……杨乔伟的书桌上摆放着许多有关农村工作的书籍,每晚他都要拿出一小时的时间来看书学习。学习到的知识很快被他运用于实践,村“两委”建立的一系列制度便是印证。24小时值班制度、工作牵头人制度、工作倒计时制度、党员干部评议制度……,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实施为提高村“两委”的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杨乔伟的带领下,村干部慵懒散拖的积习逐渐得以纠正。
第一书记的到来还给村“两委”的工作带来了现代化、智能化的气息。村干部之间联系用上了微信、“钉钉”,贫困户建档立卡告别了手抄本、实现了电子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村在全镇第一个完成了机打报表的上报!”村里的扶贫专干朱金永自豪地说。
干部的风气转变了,服务意识增强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不仅村里的百姓们连连称道,村干部们也干劲儿十足。村委委员葛纯宇说,我们现在虽然比以前忙了累了,但心里很舒服,干着很高兴,心气儿很足。
洪河桥镇镇长李文广对第一书记的工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第一书记给基层干部的精神带来了极大的振奋,在基层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大大带动了年轻干部的进步。中央派驻第一书记是一件大好事!”
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高治理水平,这是中组部给第一书记们定下的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其中,建强基层组织,是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的重中之重。“实践也充分证明,党组织的力量是无穷的。抓扶贫必须要先抓党建,没有基层党组织,什么事也做不好。”对于基层党组织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杨乔伟深有体会。
杨乔伟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召开全村党员大会。盛郢村有105名党员,很少开会,更不用说党员大会了。“有时候为了开一次符合规定人数的会,甚至需要给参会者发钱,简直不可思议。”为了开好这次大会,杨乔伟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最担心的就是大家不愿意参加。”杨乔伟建议,由村支书、村长和自己亲自上门通知代表参会,为了不让会议变成村干部们的一言堂,还建议确定几个村民代表在会上发言,畅谈想法和建议。
整整两天时间,他们3个人一户一户地上门通知开会,告诉每个党员开会的目的。大家被他们的真诚所感动,开会那天,出乎意料地来了150人。许多不是党员的村民也想来看看,这个新来的年轻的第一书记要跟他们说些什么。会议开得很成功,杨乔伟在会上发出了党员要做到“二要四带头”的倡议,即党员要进一步增强党员身份意识、要进一步增强党员义务意识,党员要带头监督支持村委会的工作、带头脱贫致富、带头孝亲敬老、带头治理环境卫生。他的倡议得到了党员们的响应,大家也纷纷对村里的建设发展、脱贫致富建言献策。村支书盛文刚感慨地说:“这样的会不仅是在盛郢村、即便整个洪河桥镇也多少年都没有开过了,没有想到党员们的积极性这么高,这种组织生活要坚持过下去!”
有了好的开头,接下来杨乔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都较为顺利。他们又先后成立了8个党小组和村民议事会,其中党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有的老党员身体差,党小组会议就到党员家里开。我们调研期间,刚好碰到一个党小组第一次召开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党员赵录河提出村里有三处排水沟堵了,马上雨季来临,不抓紧整修的话恐怕会淹了村里的路。杨乔伟会后立刻到现场查看,说“五一”过后马上解决。
村民议事会也是在杨乔伟的倡导下成立的。议事会成员是经过集体酝酿、村民选举,由村里敢做敢当、群众认可的数十位村民组成。成立以后,村里的重要事项都由议事会来决定。比如村民们非常关心的贫困户的认定工作,以往常常会引起一些纷争。现在由议事会集体讨论决定,改变了过去村干部们关起门来研究的做法,让群众感受到了公平公正。
“我们尊重群众,群众也就尊重和信任我们了。”杨乔伟说,群众的支持让许多工作都开展得较为顺利。村里为了修路要拆掉路旁违建的房子,原本以为会困难重重,但议事会成员深入群众做工作,加上党员的带头作用,清障工作一天就全部完成了,涉及的30多户村民没有一户有意见的。
在杨乔伟的带领下,村里先后召开了致富带头人大会、务工返乡人员座谈会、群众代表大会、妇女代表大会等等。每次召开会议时,杨乔伟都把村里的党建工作向与会代表们通报,并号召在外务工的有志青年和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为村里乡亲共同脱贫致富献策献力。上任半年来,先后有10余名青年向他表达了入党的意愿,他们中有开养殖场的、有做小买卖的,还有在浙江打工的。我们调研时,在镇里做商贸百货小生意的葛飞多次给杨乔伟打电话表示要入党。“这表明他们对党组织的认可和对村里工作的热情。这部分人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发展他们加入党组织,有利于发挥他们带头人的作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杨乔伟说,对于这些青年,村里会尽全力给他们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帮助,尤其是有了一定投资能力的,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回来”。
出任第一书记,让杨乔伟对“贫困”一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现在很多人对贫困的认识还停留在缺衣少食的层面,包括我来之前也一样。但按现在我的理解,贫困其实是能力的贫困。”杨乔伟认为,没有致富的能力或者没有抗风险的能力是贫困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他的“扶贫经”也围绕着“能力脱贫”而展开。
在杨乔伟给盛郢村设计的扶贫开发整体思路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村集体经济和大力发展主导产业被作为了三个主攻方向。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让杨乔伟最挂心的就是道路和学校。
我们坐着村干部的摩托车在盛郢村转了一圈,见识了杨乔伟所说的“从未见过的这么烂的泥水路”。一路颠簸自不必说了,因为我们去的前几天刚下过雨,道路积水严重。在村干部们互相说着“慢点开,别搞脏记者们的衣服”时,同行的记者还是被甩了一身的泥。
因为道路差,村里种植的小麦比村外道路旁每斤价格低5-7分钱;因为道路差,外面没有人在村里投资办产业;因为道路差,甚至没有年轻人愿意到村里的小学任教。修路,是全盛郢村乡亲最大的期盼。让大家欣慰的是,这条路马上就要开工了。“如果不是杨书记来,修路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而且修的还是7米宽的路!”在我们采访期间,不止一位乡亲说了类似的话。有一位84岁的老大娘甚至说:“路通了,我死了也能瞑目了。”
杨乔伟在经过最初一两个月的调研摸底后,将村里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向阜南县委递交了书面材料,后来又利用出差间隙向县委书记崔黎进行了当面汇报,其中道路问题均被列在首位。“群众的呼声得到了重视,目前修路资金已基本到位,马上就开工。”杨乔伟说。
.杨乔伟在党员家中主持党小组会议
曾经做过好几年教师的杨乔伟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到盛郢村的第二天一早,他就去了村里的小学。学校的破烂不堪让他下定决心重建校园。冬日的一天,盛郢村大雪纷飞,杨乔伟走在雪地上,用脚步丈量着土地,为学校选定了新的校址。“杨书记那天的午饭就是两个冰凉的馒头”,盛郢小学的老师盛道萍感动地说,占地27亩的新校园让老师和孩子们十分期待,大家都很感谢杨书记为扩建学校的事情前后奔走。“到时候那些花钱在别的村镇上学的孩子也可以回来了,这样他们一年也会少支出几千元,因学致贫的贫困户也可以少一些。”杨乔伟说。
杨乔伟在他的朋友圈发了一些盛郢村的贫困户和学校的照片,引起了朋友们的大力关注,许多朋友送来了图书衣物,有的还与村里的小学生结成了帮扶对子,还有同学来到学校给老师培训电脑知识。“公益我会一直做下去,但扶贫绝对不是做公益,我们不是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
集体经济和主导产业在盛郢村基本上是空白,这是让杨乔伟十分头疼的事。“没有集体经济,没有主导产业,一个村的精准扶贫就缺乏强有力的推手。”杨乔伟认为,要把扶贫工作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框架之中来对待,孤立的扶贫会导致再返贫。经过调研,杨乔伟决定从水产养殖业上寻找突破口。但他发现,由于信息的不畅和理解的偏差,国家的很多非常好的惠农政策不能真正传递到农民的身边。“第一书记也应该是政策的宣传者,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杨乔伟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了大量的惠农政策,如光伏发电优惠政策,水禽发展、肉牛肉羊“以奖代补”政策等,然后把这些政策中的“干货”提炼总结出来,印成资料发到每家每户,并耐心地对村民们讲解。在杨乔伟的鼓励下,许多村民开始着手发展养殖业。村民盛意友原本只种植了几亩小麦,听到杨乔伟讲解的政策后,开始筹办起了养鸡场。“杨书记鼓励我们年轻人创业,建场就给我们争取补贴和贷款,保证别人有的政策我们都有,这让我鼓起了创业的勇气,想着趁年轻干出一番事业。”盛意友说,他还要递交入党申请书,养鸡场建成后让贫困户到他的养鸡场来工作,带动他们共同致富。杨乔伟介绍说,盛郢村还有100多亩的鱼塘,或随意养殖,或成了荒芜的臭水沟。近期集中进行了整治,将转包给贫困户,不仅可以让他们从中获益,而且初步预计每年最少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鱼塘周围以后还可以建湿地公园,带动乡村旅游。”谈起未来,杨乔伟信心十足。
杨乔伟认为,扶贫也不能仅仅只是发展经济,必须从形象到内涵重建乡村。开妇女表彰大会、评选优秀党员、建村文化活动中心等等,这些在盛郢村已经做或即将开展的工作将目标指向了精神上的扶贫。
农民家庭出身的杨乔伟身上有着许多同龄人所没有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每天早上一起床,地上都爬着好多虫子,我已经习惯了,现在他们都是陪伴我的伙伴。”杨乔伟笑呵呵地说。
即便如此,来到经常下雨冬天又没有暖气的地方,他还是有着许多的不适应。“冬天尤其难受,呆在屋子里也得穿羽绒服。有时候一星期也不敢洗澡,一洗澡就感冒。”
因为村子里没有菜市场,自己做饭的杨乔伟每次买菜都要到几公里以外的镇上去。经常下雨加上道路泥泞,让杨乔伟常常好多天吃蔬菜都成了问题。还有一次女朋友专程从北京赶来盛郢村看他,赶上下雨天,杨乔伟送上长筒雨靴才把她接进了村。
“一头扎进工作里,生活上的不便就会消失”,杨乔伟在他的博客里这样写道。杨乔伟说,吃饭睡觉只占了生活的一部分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里,那些困难都不算什么。“因为从来没有过周末,经常忙得不知道是星期几,这里也没有什么8小时工作制,其实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感觉生活上的不便。”
杨乔伟说,来到这里之后,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尤其是粮食系统的同志们,为村委会捐赠了打印机、空调、桌椅等必要的办公设备,慰问了村里的贫困户。“他们有着与粮食一样的淳朴和热情,让我感到一种由衷的安慰。”
4月29日,“五一”小长假的前一天,我们临走之际,杨乔伟接到了镇里的通知,为了做好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这个“五一”不放假。
“又要忙了,本来还约了女朋友一起出去转转,这下又泡汤了。”说完,杨乔伟开始在他手机的“钉钉”里安排起了“五一”期间的工作……
(调研组成员:李可、刘博文、赵瑞华 执笔人: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