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2016-07-14 05:42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学分会
海峡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科发展福建省现状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学分会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学分会

[摘要]该文回顾了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学科的发展、成长过程,重点介绍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学科在基础理论、临床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工作成果,并展望我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学科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现状 学科发展 福建省

儿科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结合充分吸收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特长,通过相互沟通、相互融合,达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优势互补,使许多疾病,尤其是一些儿科疑难疾病的诊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福建省中西结合儿科学经过50多年的发展,无论在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全国各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蓬勃发展,福建省中西结合儿科已不显优势,在许多方面已落后于发达省市。为此,需要对福建省中西结合儿科学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不断壮大福建省中西结合儿科的队伍,更好地为我省儿科卫生事业服务。

1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学科发展历程

1.1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我国儿科学起源很早,远在春秋战国时期(2500年多前)就有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即为小儿医。”数千年来,从《内经》奠定的中医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建立的中医学临床辨证论治纲领,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发展,中医儿科学在每个时期均有大量著作问世,对小儿“脏腑柔弱、易实易虚、易寒易热”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小儿保育喂养、儿科五脏辨证、脉证治法、方剂等均有大量阐述,通过长期以来不断的学术争鸣,形成了中医儿科学系统、完整的学术体系。

在中医儿科学发展史上,福建历代名医辈出,如南宋名医杨士瀛对小儿惊风的论述颇具卓见,提出“治搐先于截风,治风先于利惊,治惊先于豁痰,治痰先于解热”之说,对后世医家很有启迪。清代名医邓旒,擅长儿科,尤精麻痘,晚年著有《保赤指南车》一书,对儿科杂症和麻痘防治有较详尽的论述,是福建省最早介绍接种牛痘法的文献。清末洪泽秋家藏秘本《活婴金鉴》,是一部记载辨证诊疗的儿科专著。近代,李明辰精于闻诊,闻啼声能断病,擅长外治。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名老中医陈桐雨不仅擅长温病,对杂病辨证也有见地,著有《陈桐雨儿科医案医话选》,介绍麻疹、杂病。名老中医林景堂重视临床实践,博览、研究、活用中医经典著作及儿科群书,他与西医儿科专家叶孝礼长期科研合作,其治泻成果尤为国内同仁推崇;福建中医学院教授李学耕桃李满天下,著有《飞针疗法》一书;福州中医院肖诏玮等编著的《图解小儿保健按摩疗法》,主要介绍小儿按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小儿常见的疾病52种,内容涉及小儿内科、外科、骨伤、传染病、五官科等。黄鹤群等编著的《草药治儿科病》,介绍了中草药治疗新生儿小便不通、新生儿破伤风、胎毒、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白喉等,填补了我省儿科中草药疗法的空白。福建中医学院章志安等在国内首次引用国际脱落细胞学功能检测标准即成熟指数(MI)与成熟价值(MV),对儿童舌脱落细胞学作系统研究,首先建立儿童舌脱落各种指数的正常值,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并易于普及推广应用于临床。我省中医儿科名医辈出,为我国儿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2西医儿科学发展

福建省西医儿科学的发展基本与全国同步,在全省各区县综合性医院内均设立儿科并形成各自特色专科,如:省立医院消化、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及神经等专业,协和医院儿童血液病及神经等专业,福州总院心血管病及肾病等专业,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等专业,妇幼医院重症医学及新生儿等专业,儿童医院呼吸及内分泌等专业,附一医院消化及神经等专业。在学术方面,我省儿科界紧跟国内国际儿科学发展步伐,在基础研究、儿童保健、疾病诊治、护理等方面均取得不俗成绩,如福建省立医院蔡忠钦主任从事儿科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近40年,着重小儿肾脏疾病及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开展了我省首例小儿肾穿刺;在国内率先使用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小儿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使肾脏病理得到改善,受到儿科界的重视并得到推广应用;主办了我省第一、二、三期小儿肾脏病学习班,进行了小儿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中医辨症与临床病理关系的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国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儿科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福建省立医院叶孝礼主任对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及中西医结合具有很深的造诣,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十余部,2013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儿科医学终身成就奖,体现了我国儿科界对叶孝礼主任和我省儿科同仁努力工作的肯定,是我省儿科界的骄傲。

1.3中西医儿科学学术相互参比、相互渗透历程

中西医结合思想的萌芽,应该从明朝开始,但中西医汇通互参,则开始于民国时期,随着西学教育的兴盛和西医队伍的逐渐壮大,加之政府限制甚至企图否定中医的错误政策,加速了中、西医的公开对立,形成了所谓中医存废之争。当时中医界敏感的意识到:中医要生存,就必须改革、创新、发展。于是大批中西医汇通医家主张“研究医药不分古今中外,提倡中西合作,冶新、旧医于一炉,促成中医科学化”。他们提出“改革中医、发展中医、融贯中西、创立新医学”的积极主张,对后来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20世纪50年代,国家卫生工作会议确定了“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1956年提出了“西医学习中医”,并在全国开展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的试验工作,1958年开始形成了“西医学习中医”的高潮,实现了思想认识上及方针政策上的一次革命。1980年3月,卫生部召开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已成为实现我国医学科学现代化进程的一支依靠力量,也预示着必将逐渐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医学。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的开展始于1955年,省立医院儿科叶孝礼最早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拜中医专家——福州市名老中医林景堂为师,积极学习中医。长期以来,他在中西医结合儿科临床深入探索,尤其在腹泻病的病因、病理机制及中医药疗效机理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1986年5月,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会在我省福州市召开成立大会,叶孝礼任主任委员。1987年,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分会在福州成立,叶孝礼任主任委员。1980年,卫生部派叶孝礼参加WHO主办的西太地区腹泻学习班及座谈会,会上介绍了我国儿科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进展,受到重视;1984年,卫生部选派叶孝礼参加日本东洋医学第一届恳谈会,并在会上介绍我国儿科中西医结合研究成就,受到好评,同时参加日本87届全国儿科学术会议,专题介绍“中国小儿腹泻病因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获日本儿科学会奖;1987年,叶孝礼等参加WHO国际科研课题“中医药诊治婴幼儿感染性腹泻对比研究”,论文在国际会议交流;叶孝礼等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研究论著先后在日本、印度NIMA、WHO主办JDDR(腹泻研究中心杂志)等杂志刊登8篇。20多年来,我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出现了一大批各专业的人才,如省立医院蔡忠钦主任、人民医院郑健主任在儿童肾脏病方面的研究,省立医院陈军林主任、福州总院叶礼燕主任在小儿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的研究,协和医院陈景云主任在小儿脑瘫等方面的研究,福州市第二医院廖荣圭主任在消化系统疾病及新生儿疾病方面的研究等均取得进展。

2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科发展现状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始终立足发扬中医药优势、中西结合的研究发展之路,一方面紧跟现代医学发展方向,及时掌握最新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应用传统中医理论、辨证施治、中西并举,明显提高了临床治愈率和好转率,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在小儿各系统疾病的诊治中不断总结,反复研究对比,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经验和成绩。

2.1基础与实验研究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在小儿基础理论及疾病诊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叶孝礼曾对迁延性腹泻293例患儿,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治疗,监测治疗前后血多巴胺-β羟化酶变化,发现治疗后有明显上升,初步揭示了健脾补虚药物与调节肾上腺髓质及交感神经功能有关。福建省立医院陈军林应用加味葛根芩连汤为主治疗婴幼儿杯状病毒感染,监测治疗前后患儿免疫功能,提示葛根芩连汤具有增强肠道黏膜免疫保护功能的作用。福建省人民医院郑健等的“中药联合阿齐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婴幼儿支原体肺炎及外周血IL-2、sIL-2R监测的临床研究”发现:支原体肺炎发病过程中伴随着细胞因子IL-2、sIL-2R的变化,中药对调节细胞免疫有作用。郑健等对痰热清注射液药理学试验表明,痰热清注射液对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血流感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并且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郑健主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复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应用中西医结合干预治疗小儿频复发性肾病(FRNS)与NF-κB( Nuclear Factor-Kappa B)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为主线,以西医治疗为基础结合中医益肾活血化法为特色,提出肾虚血瘀证是FRNS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益肾活血法贯穿治疗始终,临床上能显著提高FRNS的缓解率,降低复发率,减轻西药的副作用。

2.2系统疾病临床诊治

2.2.1新生儿黄疸诊治

汪涛等应用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属“湿热胎黄”黄疸取得良效,研究证实此方具有抑制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作用,还具有促使奥狄氏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显著增加胆汁流量,以及保护红细胞膜的作用。詹李彬等在中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自拟中药煎剂(茵陈、栀子、大黄、茯苓、车前子等)保留灌肠治疗新生儿黄疸亦取得满意疗效。闽东医院林幼珍应用茵栀黄冲剂治疗母乳性黄疸87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郑明平等总结新生儿黄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认为不管是加内服中药,还是静脉应用中药制剂,或外用中药,均可取得满意疗效。龙海市第二医院周云等联合四磨汤和整肠生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65例,取得良效。

2.2.2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叶孝礼即对小儿腹泻病进行了深入和持久的研究,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叶孝礼、林景堂等对婴幼儿腹泻的中西医病因、病理及疗效进行深入探讨,在病因上认为感染性腹泻因肠运动功能紊乱(分泌增多或吸收障碍),使水分停留肠内,这与祖国医学所谓“脾胃功能”失调,水湿内生所致的机理相一致,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外感、脾虚、寒湿三型,急性腹泻常见证型为湿热泻,采用清热利温药葛根芩连汤平均退热及止泻;迁延性和慢性腹泻,按中医辨证以阳虚多见,采取温补脾肾的办法,临床疗效显著。永定中医院周爱红等采用参苓白术散贴脐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60例,收到满意疗效。龙海市中医院严玉莲采用捏脊疗法佐治婴幼儿腹泻,认为可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

在小儿厌食症的诊治中,福建省人民医院郑健等根据小儿脾常不足理论,崇先贤钱乙益黄散调理脾胃的方法,结合研制者多年临床经验,筛选出具有醒脾开胃进食的中药淮山、丁香、陈皮等制成“健胃灵口服液”,取得良好疗效。厦门高树彬对小儿脾胃的调理进行长期的研究,提出气机失调、脾失健运是小儿厌食症的病机,宣肺通窍、益气健脾为其主要治疗法则。

2.2.3呼吸系统疾病

福建省人民医院林启声认为,小儿肺炎中西医结合诊断分型可分为:邪在卫分型、邪在气分型、邪在营(血)分型和正虚邪恋型,相当于轻型肺炎、轻中型肺炎、重型肺炎和肺炎后期,在病程中可出现心阳虚衰(相当于合并心力衰竭)和内陷厥阴(相当于中毒性脑病)等兼证。叶孝礼在1961—1972年应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暴发型流行性喘息性肺炎的抢救,疗效显著。陈军林采用解毒宣肺益气中药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取得一定效果。

在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治中,福安市中医院陈禧根据患儿感染期、迁延期和恢复期进行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小儿体质、增强抗病能力、扶正祛邪方面有一定优势。福建省人民医院郑健采用柴胡桂枝汤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对其疗效和作用机理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并对其病因病机和治疗方药进行深入探讨,为今后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提供了新的客观指标和临床依据。有学者临床应用益脾合剂治疗锌缺乏性RRTI,取得明显疗效。

2.2.4泌尿系统疾病诊治

在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治中,我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福建省立医院蔡忠钦等、福建省人民医院郑健、曾章超等对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单纯性血尿、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进行了许多临床实践。主要有以下方面:

(1)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存在肺脾肾三脏的免疫失调,而临床上中药配合西药治疗可调节免疫,对引起急性肾炎的内、外因进行治疗,可起到缩短病程、提高疗效的作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显著。临床中西医结合多采取病证结合的方法,在辨病和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在疾病早期,常以祛邪为主,采用疏风利水、清热解毒等法;在疾病中期,水肿明显,则采取健脾渗湿等法;在恢复期,以血尿为主,采用活血化瘀、扶正固本、补益气血、滋阴补肾等法。

(2)肾病综合征。临床中西医结合多采取病证结合、分期论治的方法,在辨病和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水肿程度、激素用量、尿蛋白变化等情况进行分期论治。有水肿的激素诱导初期,常采用祛邪,改善症状的方法,适用于水肿严重阶段,此时需足量激素以诱导缓解,而患儿风热湿毒等实邪正盛,加之大量激素治疗,常常阻碍气机,导致水湿难消、水肿加重,故应大剂中药先祛邪以减轻症状,祛邪以安正,意在调整内环境,为激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作用创造条件,从而提高机体对激素的正效应。随后由于起始大剂量激素,患儿常表现食欲亢进、面红身热、心悸多汗及兴奋失眠等阳气旺盛、阴虚内热之证,可采用滋补肾阴为主,佐以消虚热。水肿消退的激素诱导期,多采用调理阴阳、补偏救弊的方法。部分患儿病情有所缓解,但水肿未尽,尿蛋白阴转缓慢,血浆蛋白不升或上升不理想,临床可见夜尿多而水肿难消,以下半身肿甚,按之没指、乏力懒言、纳差舌淡等阳虚之象,显示对激素低敏感或抗药,治宜温补肾阳,提高激素敏感性。无水肿的激素撤减期,临床采用扶正为主、减少复发的方法,适应于激素维持量及停药以后。本阶段多数患儿病情稳定,少有症状,部分病人因大量外源性激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长期反馈性抑制,致使肾上腺皮质处于抑制性萎缩状态,皮质醇分泌减少甚至停止,一旦激素减少或停用,极易引起肾病复发。中医临证常表现为脾肾气虚或脾肾阳虚,或阴阳两虚,治当扶正为主,重在补益脾肾,佐以祛邪,以防邪侵病复。

2.2.5心肝疾病的诊治

(1)乙型脑炎的诊治。19世纪50年代,福建各地乙型脑炎流行,叶孝礼等采用大青叶、板蓝根等以及按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运用辛寒清热,芳香化浊,平肝熄风,养阴醒窍,温阳救逆等治法,获得成功,对邪热壮盛型,用清热解毒祛邪法,方用栀子豆豉合玄参白虎汤加减,结合针刺、配合西医激素及胰岛素等疗法,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降低了死亡率,减轻了后遗症。

(2)小儿脑瘫的诊治。协和医院陈景云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小儿脑瘫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脑瘫患儿脑干诱发电位、脑CT异常率分别占61.2%和52.3%,采取“理学疗法(Vojta法诱导反射性翻身及腹爬,Bobath训练法)+中草药熏洗+头针”等中西医结合方法,疗效明显优于比单纯应用理学疗法进行康复。安溪县医院据脑瘫中西医分型为肝肾亏虚型(软瘫型)、气滞血瘀型(硬瘫型)和脾肾不足型(综合型),分别施以补肾填精、滋阴养肝、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健脾补肾、益气补血等,配合中医推拿、针灸,西医运动疗法等,取得良好效果。泉州儿童医院、福州市二医院等采用“头针+营养脑细胞药物+功能训练”治疗脑瘫,有效率可达88%。

2.3新药的研究和开发

1982年,叶孝礼等在林景堂“消积饮”基础上,协同福州中药厂研制儿童消食(消化不良)新药“健宝灵”,上市销售后,临床使用效果良好,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叶孝礼等于1985年研制“止泻定”,现商品名“苋菜黄连素胶囊”,由福州海王金象中药厂生产,2002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2004年获得福建省、福州市科技奖。该药可治病毒性和细菌性腹泻,填补了当时国际止泻药空白。

2.4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1)叶孝礼,1958年获卫生部“学习中医奖”。

(2)叶孝礼、林景堂主编《新儿科临床手册》,1978年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科技进步奖,1981年由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3)叶孝礼、林景堂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新体会》,1978年获省科技进步奖。

(4)叶孝礼、林景堂等,《婴幼儿泄泻辨证论治新体会》,1964年获国家科委研究成果奖。

(5)叶孝礼,《中国小儿腹泻病因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1984年获日本儿科学会奖。

(6)叶孝礼、林景堂等,“中医药诊治婴幼儿感染性腹泻对比研究”,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奖。

(7)廖荣圭,“小儿益黄糕在腹泻病的临床应用”,获1989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8)廖荣圭,《余甘子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观察》,1991年获省优秀论文奖。

(9)陈可冀、叶孝礼等,《中医药学临床医案范例》(中英文版),1994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

(10)叶孝礼主编,《中西医结合研究丛书·儿科疾病研究》,1988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95年由台湾知音出版社转印繁体字版。

(11)叶孝礼,《中西医结合临床儿科》,1991年获福建省首届传统医学优秀论文奖。

(12)蔡忠钦,《儿科临床难点分析与处理》,1995年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

(13)郑健等,“小儿健胃灵口服液三类新药研究”,获2003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14)叶礼燕主编,《婴幼儿喂养全书》,2005年由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5)叶孝礼主编,《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学》,1992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6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16)叶礼燕主编,《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儿科辨病专方治疗》,200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7)叶礼燕等副主编,陈军林、蔡忠钦参编《中医儿科集成(第二集)》,2010年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18)叶孝礼,2013年获卫生部“儿科医学终身成就奖”。

(19)高树彬,2013年获评全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20)高树彬,2014年获评全国首届中医药科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

(21)郑健主编,《中西医结合学》系列规划教材(8本),201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22)郑健主编,《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23)郑健副主编,《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十二五”规划教材),201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4)郑健主编,《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十三五”规划教材),2016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25)郑健副主编,《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201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6)郑健,“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症临床研究”,获1994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叁等奖。

(27)郑健,“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肾病的临床研究”,获1997年度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

(28)郑健,“小儿频繁复发性肾病中西医结合抗复发治疗系列研究”,获200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29)郑健,“益肾活血法治疗阿霉素肾病大鼠的实验研究”,获2006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30)郑健,“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复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获2008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31)郑健,“中药肾康灵治疗小儿频繁复发性肾病与NEI网络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2009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32)郑健,“一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2012年获国家发明专利。

2.5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1985年5月,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会在福州成立,大会选举省立医院儿科主任叶孝礼为首届主任委员。1987年,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学分会成立,分会成立的宗旨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分会以中西医结合人员为主体,同时欢迎中医药、西医药及其他学科人员参加。学会成立后,参加中西医结合学会人数逐年增多,历任主任委员有叶孝礼、曹以轩、蔡忠钦、陈军林,现任主任委员为福建省立医院钟日荣,秘书为福建省立医院陈捷。2015年11月,选举成立了第六届委员会,现有委员65人,其中含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6人,常务委员21人,其中70%以上为高级职称,他们是我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学科的骨干力量。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分会自成立以来,定期或不定期地在我省各地区轮流开展了中西医结合学术活动,举办小儿脑瘫、小儿肥胖症、小儿泌尿系统疾病、新生儿黄疸、过敏性紫癜等各种主题的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已经在福州、厦门、福鼎、东山、漳州、宁德、泉州、长乐、尤溪、南平、三明、武夷山、莆田、龙岩等地市举办学术活动,现已举行学术会议13次。先后举办了多次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学术进展学习班,500余人次参加,形成了一支较完整的科技队伍。推动了我省中西医结合儿科事业的发展,也为举办地中西医结合儿科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分会积极参加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组织的健康科普宣传活动、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会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学会选送的许多篇学术论文在全国学术会议上进行大会发言和论文交流,同时还参加编写了不同层次的全国统编中医儿科学和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各种类型的题库。2012年,郑健、陈军林、钟日荣被选为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2013年,郑健被选为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任委员,学会工作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认可。

3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科发展趋势、挑战和应对策略

3.1发展趋势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代表了一种生物医学发展潮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西医结合医学在国际上影响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对其有进一步的了解,加上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独特效应机制评价的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将呈现良好态势。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研究重点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儿科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的研究;二是儿科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体系规范化研究;三是儿科中西医结合专业建设、基地及实验室建设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等的研究。理论体系的研究将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应用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优势,在疾病证候分类、病证结合诊断等方面,利用系统生物学等理论完善理论体系建设。在儿科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体系规范化研究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观测指标、评价体系,既具有显著的中医特色,同时又符合普遍的科学性原则,建立国际社会能接受的儿科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体系,仍是目前儿科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点。而队伍建设方面,除了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临床上吸收优秀人才加入中西医结合队伍、加强基地及实验室建设外,还应借助世界结合医学的发展趋势,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内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3.2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科技人才群体小,科研力量较薄弱,尤其是缺乏高层次的科技人才。二是地域发展不平衡,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福州、厦门等大中城市,而山区县市主要进行部分临床实践,较少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三是缺乏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无系统的动物模型,实验研究较落后,在基础和实验研究中可重复性较差。四是临床研究中,存在病证结合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够,常缺乏循证医学规范(如双盲随机方面的研究)等不足。五是对某些慢性病的研究持续性较差,观察周期较短;而且研究取得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不多,争取到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少。

3.3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科发展的应对战略

为了尽快找到我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研究的着力点,拟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大中西医结合基地及实验室建设,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定动物模型,加强实验研究,创造条件成立专科专病研究中心;第二,还应搞好大协作,共同攻关。加强国内甚至国际间多中心合作,除争取理论研究取得进展,还应大力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路径建设,积极参与制定诊疗标准,并广泛推广使用;第三,加强学术活动。如定期举办专题学术会议、名家讲坛、学术座谈等,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3.3.1创新理论

中西医结合医学正在发展中,还未形成统一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既要综合研究中、西医对儿科学的科学认识,又要将中、西医关于儿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于临床实践或实验研究中,不断深化与创新对儿科疾病的科学认识。通过中西医比较研究,科学、系统地比较中西医关于儿科学儿童保健、生理、病理、疾病诊疗等基础理论,掌握其内在联系,探索其中西医结合之规律,互补结合或综合创新,并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寻求儿科学儿童保健、生理、病理、病因、疾病诊断与防治等中西医结合规律中,通过对中西医学的儿童保健观、生理观、病理观、疾病观,以及具体的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的结合研究,系统总结、整理研究成果,形成越来越多的中西医结合儿科新理论概念,不断完善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儿科理论体系。

3.3.2突出研究重点

儿童保健是儿科学的一大特点,它贯穿于儿童生长发育过程的各个阶段。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儿童保健发展的趋势已从单纯躯体保健扩大到包括心理健康的全面保健。而中医学也在小儿养育方面具有许多独到的观念,明代万全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随着中医学发展,对儿童保健也已经形成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在儿童保健领域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为我国的儿童保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加强中西医结合对儿科慢性病、疑难重症的研究。如对儿童哮喘病的研究,应该注重并利用其他医学交叉学科理论和检测手段上的新进展,注重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和选择客观的实验和临床指标,防止气道的结构变化,侧重于寻找本病发病机理的客观依据,进一步明确作用机理,完善临床及实验的科研设计,从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两方面着手,阐明小儿哮喘的发病机理,从而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研究哮喘病因病机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而对小儿脑瘫的研究,应将现代医学的康复理论与中医传统的康复手法相结合,完善并规范小儿脑瘫中西医结合康复技术和手法标准操作规程。由于中西医各有所长,对慢性病、疑难重症包括所谓的“不治之症”,更需要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对小儿慢性病、疑难病,包括血液病、肾脏病、小儿免疫学疾病、小儿性早熟、小儿肥胖症以及小儿肿瘤等等疾病,中西医结合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今后的工作中,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儿科要以此为工作重点,争取建成一些中西医结合特色突出的专科专病研究中心。

3.3.3大力开展高质量学术活动

通过开展多层次、多类型、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促进中西医结合学术的交流与创新。进一步优化选题质量,着眼于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的热点、难点和疑点,解决制约中西医结合事业和学术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针对性地加快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发展。

除在各单位间临床研究中做好协作外,还应积极引导相近学科以及多学科联合(如联合中医儿科、西医儿科)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协作,提升活动水平,扩大活动影响。建立健全学术活动评价体系,提高学术交流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积极主动地加强福建与国内、国际间、港澳台地区间的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工作,推动中西医结合国际化进程。

大力开展继续教育活动,以提高中西医结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学会的整体优势,大力开展以中医药理论与技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学术新进展为内容、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以地方学会为主体,以提高乡镇和社区中西医结合服务水平和质量为目标,以基层工作人员实际需求为重点,大力支持和配合行业主管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农村和社区中西医结合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积极推广农村和社区中西医结合适宜技术,帮助广大农村和社区中西医结合人员提高服务能力。

3.3.4重视人才培养及学科团队建设

人才在学科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学会要继续做好会员发展工作,建立多元结构的会员制,在学术活动中善于发现人才,加大培养力度,尽力提供其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会员覆盖范围,重视发展农村和城市社区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入会,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入会。认真落实会员的权利和义务,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会员提供针对性服务,不断拓宽服务范围,充分利用网络化优势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提高为会员服务的质量,充分调动广大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3.5加强科普知识宣传

学会要大力开展中西医结合科学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全面提高社会对中西医结合的认知率和信赖度。特别要面向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不断创新科普方式方法,除继续采取科普报告、义诊咨询等方式外,还应积极组织编写医药卫生科普作品并进行推广,普及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知识,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营造积极氛围,通过科普活动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参考文献:

[1] 叶孝礼.中西医结合研究丛书·儿科疾病研究[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

[2] 蔡忠钦. 儿科临床难点分析与处理[M]. 福州: 福建科技出版社, 1995.

[3] 叶礼燕. 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儿科辨病专方治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4] 叶礼燕.叶孝礼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疾病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1):856-857.

[5] 蔡忠钦,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单纯性肾小球性血尿40例[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9,15(1):28-29.

[6] 郑健,等.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思维[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4):225-227.

[7] 陈军林,等.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婴幼儿诺沃克病毒腹泻114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6):488-490.

[8] 蔡忠钦,等.78例小儿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中医辩证与临床病理关系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0,41(3):169-170.

[9] 钟日荣,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12,34(1):95-97.

[10] 钟日荣,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2):668-669.

[11] 郑健,等.肾康灵干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CXCL16/解聚索金属蛋白酶10变化[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7(2):112-115.

[12] 郑健,等.福建省中医儿科学发展研究报告[J].海峡科学,2011(1):148-153.

[13] 张宝林,凌锡森,张明宇. 中医儿科集成(第二集)[M]. 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0.

课题组成员:

1. 陈军林,福建省立医院,主任医师;

2. 钟日荣,福建省立医院,副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学科发展福建省现状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提高学科发展质量下高校项目预算管理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