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创新能力培养

2016-07-14 18:36俞赵杰上海理工大学200093
大众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大学生教师

俞赵杰 姜 诚 (上海理工大学 200093)

基于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创新能力培养

俞赵杰 姜 诚 (上海理工大学 200093)

本文基于《大学生时间管理移动应用开发》的案例,分析总结了大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和解决办法,总结了收获和启示,探讨了以创新实践项目为载体的创新理论与实践,大学生从中锻炼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与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卓有成效的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创新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为今后迎接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打下结实基础。

创新实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本文系2015年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大学生时间管理移动应用开发》项目成果,编号:SH2015106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我国“本科教学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也越来越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为了实现打造精品本科的教学目标,我校每年都遴选出一批国家级、市级和校级创新创业项目,旨在以创新实践项目为载体,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培养全人的教育理念。

大学作为社会的思想源泉与文化宝库,不单单是教学育人传递知识的场所,它还承载着创造知识引领社会潮流的重要功能。创新实践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人类历史经验来看,世界一流大学都秉承创新教育的理念来实现其对社会的贡献,大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纯粹地学习书本上现成的知识体系,还应在前人基础上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创新实践在大学起到了的“催生剂”与“试验场”的作用。“催生剂”意味着大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对世界产生新的看法,发现有待完善的机制,萌发出新的想法,从而主动创新创业,希望用自己的价值观改变世界。“试验场”意味着大学生不具备完整的创新条件,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的具体实用价值,但可以在大学中磨砺自己的创新能力,将具有潜力的创新想法初步地呈现出来,来验证其实用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出未来的创新产业。本文基于《大学生时间管理移动应用开发》的案例,分析总结了在创新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启示,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项目概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学校园里学生上课不带课本必带充电宝,每隔几分钟就刷微博、朋友圈,课堂上学生“低头族”“手指控”现象非常突出。据《武汉晚报》一记者昨在武汉一些高校学生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发现,90%的学生都承认自己在课堂上玩过手机。经常玩的占49%,有时玩的占37%,很偶尔玩的占12%,从来不玩的只有2%。常玩的人中,有超六成大学生10分钟以内就要看一次手机(李芳,2014)。如何能够让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克服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智能手机的过分依赖,已经成为值得重视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国外一些大学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的学生可以下载一款名为Pocket Points的应用程序。这款应用能跟踪智能手机处于锁屏状态的时间,并向学生赠送相应的积分(李玮,2015)。同样,国内也有很多时间管理类应用程序,界面和设计都非常引人注目,但是这些应用程序都没有应用到学校的课程管理上,教师无法通过应用程序的数据了解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情况。因此,我们根据目前大学生上课的现状,开发出一款大学生课堂时间管理的移动应用程序,试图帮助大学生克服上课玩手机的毛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我们将这一款大学生时间管理移动应用程序命名为简单计划,其主要功能是将日程与课程表两者相结合,让学生便捷地安排自己的课堂学习与生活。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远离手机的干扰,专心听讲,改变目前课堂中学生经常玩手机的现状。该应用程序一大创新在于其独有的时间管理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1)用户注册账号从学校教务系统导入本学期课程;

2)当课程开始前五分钟,用户将收到提醒,打开程序,进入培育花卉的计时界面;

3)当用户点击开始培育花卉后,开始计时,期间不得退出程序或返回主界面,只能锁屏或查看培育界面,否则培育失败;

4)如果用户手机收到重要信息、电话,可以选择暂停五分钟去完成自己的要事(超过五分钟培育将失败)随后返回程序继续培育花卉;

5)三十分钟后第一株花培育完成,以此类推,只要用户不使用手机,一堂一个半小时的课程可以培育三朵花卉;

6)培育完成后,用户可以看到所在课程的培育花卉数量的排名情况,同时,也会显示自己全天培育花卉数量的排名情况;

7)一学期结束后,教师可以注册账号导入课程,根据自己课程的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甚至对一些“花卉大户”增加印象分。

8)课外时间,学生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管理自己的日程安排,既能保证做任务时专注性,又增加了自己的成就感。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以其携带的便利性、功能的全面性、信息的即时性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备品,甚至有人把它称为“第六器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手机无法替代的地方,简单计划的设计理念是为了帮助用户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时间,同时,希望用户在日常生活中放下手机不做低头族,享受现实生活的乐趣。

二、创新项目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无可效仿的现成案例

当我们没有了课本,缺少了标准答案,投身于创新实践中时,我们会发现创新的道路上充满着挑战与不确定因素,首先必须从观念意识上克服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因为创新需要为自己开辟独特的领域,所以创新实践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但是,我们发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科研状况,向有意申请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目前承担的课题。其次,指导教师按自己的研究课题给学生介绍创新实验项目申请书写作的要领,个别责任心强的教师还提供自己科研项目申请书的范本供学生参考,学生搜集文献,针对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中的某一个问题展开研究,在这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很少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杜新强,冶雪艳,2013)虽然这一模式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却显得非常急功近利,老师作为创新实践的主体全身心地投入看似是对学生的帮助爱护,其实并没有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只是被动地应付了学校的工作。

鉴于此,我们意识到了创新的自主性与开拓性是创新的基石,只有踏出了正确的第一步,才能保证随后所做的创新实践的有效性。所以,我们确保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占有主导地位,创新实践的大部分活动由学生来构思、策划、组织、执行、反馈、结题,而指导老师只起辅助性的作用,引导并监督学生的实践。

2.不易寻找创新点与创新思路

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大学生位于各自不同环境中,所接触的外界信息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有其独到的想法,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而我们所做的创新,就是为了解决用户的共通的需求。在前期我们一度感到十分迷茫,因为受到自身的局限性,我们仿佛处于大学的金字塔下,对社会对人性缺乏一种公共关怀,难以思考出适合的创新点。

后来我们领悟到创新并不是靠指令就能实现的,创新依托于社会的开明风气与自身对社会的深入体验与理解。我们通过观察日常中的种种现象,总结出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最终将目标锁定在大学生上课沉迷于玩手机这个问题上。

在与许多同学和老师的沟通后我们发现,大学生上课玩手机这个问题目前确实困惑着老师,学生也希望有一个约束自己不玩手机好好上课的方法。于是经过我们日夜苦思冥想,结合目前流行的开发手机应用的潮流,终于寻找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创新点。

3.创新实践充满不确定性

目前许多家长期望孩子考个好大学,顺利拿到文凭,今后找个好工作。他们不希望孩子从事创新创业因为这是一条没有明确未来的道路。的确,学生在创新实践中也许会投入了无数的精力与时间,但是最终收获到的结果却远远没有到达自己的期望值。为了避免出现较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在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时,首先选择了自己熟悉的领域,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有畏难心理,而是因为在熟悉的领域中才能敏锐地洞察出机会。作为大学生,我们深入挖掘大学教师与大学生的需求,构思出了一套激励大学生不玩手机的模式,这才能保证创新的方向是有潜力可以发展的。其次,为了将创新的风险保持在可控的范围内,我们必须根据市场的反馈做出及时的调整。例如,我们原先试图将程序以尽善尽美的形式呈现出来,但后来我们意识到这样做会大大增加试错的成本,当我们毫无保留地呈现出全部的功能时,这不仅耗费了巨大的精力与时间,也错过了与用户沟通改进的机会。所以我们的初版程序只包含核心的功能例如学生上课不玩手机的计时模块,以及分享计时数据的模块,在根据用户的反馈后,我们将原有的模块做了改进并加入新的部分,这样避免了遭到全盘否定的风险。另外还有一点是创新实践的组织者必须具备前瞻意识,与时俱进。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创新者除了运用自身的能力,还要预判外界的大势。如果时机把握地过早,超越了时代,也许会像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一样成为壮烈的先驱,但如果时机过晚,被竞争对手捷足先登,我们就会失去了主动性。所以当我们创新实践时,正是国内互联网+的浪潮席卷之时,我们选择拥抱移动互联网。

4.缺乏创新实践经验

团队成员均为大二学生,来自不同学院,都没有创新项目的经验。在完成创新项目过程中,尤其是编程时,我们发现了许多跨学科交叉的地方,超出了我们现有的知识水平,但是团队成员并没有因此退缩。我们在自身原有的知识框架基础之上,将原本看似凌乱无序的新知识归纳总结,有条理地注入之前的知识框架中,形成了新的知识框架。诚然,亦有依靠团队也无法实现所有目标的时候,此时只好学在社会上寻找合适的资源来帮助我们的团队顺利完成目标。

5.创新项目中的财务问题

在创新实践中,我们不单单在创新自身大展身手,还需要顾及创新以外的地方,财务就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在创新实践中衡量自身的能力、预判外界的变化来做出自己的成果,这些都是依靠良好的财务状况,合理使用经费才能做到的。而经费问题就需要与指导老师和学校的财务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只有按照经费的使用规则、报销规则才能将问题解决。

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在网上购置了一批耗材与资料,但是发现商家只开了发票却没有清单,这无法在学校的财务处报销,经过学校财务处热心的提醒后我们得知,网购的订单详情可以截图作为报销的清单,所以我们自己打印了截图,成功地报销了经费。

三、创新活动的心得与启示

1.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学业成绩

许多大学生存在着误解,他们认为学业与创新实践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同时顾及多方面的事务。但是经过我们的实践发现,创新的过程也是对过去所学知识的运用,有些看似“无用”的课程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们的想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创新实践。此外,在创新实践中,我们的视野变得宽广,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为了提升自己,对学业更加重视,与此同时,也开始注重时间管理,所以当我们试验性地创新实践时,不必放下自己的学业或者甚至休学,而是可以合理运用时间,学业与创新实践两全其美。

2.拓展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我们最初产生创新的想法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很多细节,总以为自己能够战天斗地、拼出一番大事业。但是项目开始实施时,我们却发现自己的创新能力远没有心中所设想的那样完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市场调查、协调工作、掌握编程知识、推广产品、保持收支平衡,这些都需要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我们是第一次申报创新项目,难免会走很多弯路,但是,正是有了这些弯路,才让我们对自身有了更好的认识,对前途有更好的把握。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只有正确认识自身与实际的差距,努力将每件小事做到极致,才能保证创新实践的顺利完成。

3.培养团队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创新实践把原本没有交集的一些人聚集在了一起,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身优势,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因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好团队的一大特点在于能将每个人的特长集于一体,通过共享来让每个成员达到依靠自身无法实现的目标。以本创新项目为例,分工安排为编程、UI设计、美工、统筹,团队成员各司本职,相互间协调合作,一步步深入了解,发挥各自的优势,最终达成了团队的目标。

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形成了“师生共同体”,在尊重、理解、平等和信任的基础上,师生间进行详尽的讨论与分析,探索解决之道,不仅有益于学生的成长,也促进了教师的职业发展。(许崇文,2010)指导教师和学生们组成一个小团体,面对难题时共同出谋划策,亦师亦友,教学相长。指导教师在学术研究、职业发展与人文关怀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受到启发,萌发了新的创新点与研究思路。指导老师也通过指导学生创新活动和指导学生撰写研究论文,加深了与年轻学生的沟通与了解,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积累了教学案例和教学经验,在见证学生创新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四、结语

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体现了大学教育的意义,符合社会对大学的期望。创新活动拓展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与潜能,培养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迎接新的挑战奠定了结实基础。

指导老师:姜诚

[1]李芳.学生上课玩手机成“国际难题”[N].武汉晚报,2014.4.27(A04).

[2]李玮.美国高校:上课不玩手机可获免费食品[OL].http://tech. qq.com/a/20150205/006231.htm,2015.2.5.

[3]杜新强,冶雪艳.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01).

[4]许崇文.师生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J].当代教育科学,2010(18).

俞赵杰,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大学生教师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美教师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知识转移对北京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