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方法论在新形势下的具体运用

2016-07-14 00:39张金华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
科学中国人 2016年14期
关键词:辩证人民中国化

张金华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



社会科学方法论在新形势下的具体运用

张金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

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它可以转化成具体的实践方法。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和开放的系统,它是有用的合理的方法创建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实践都能积极学习和吸收到系统中。我们要构建一个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真正科学的独立的完整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用方法论来指导具体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的主要思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相信人民,有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心和灵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在政治和社会活动和学术活动,都要遵循这个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程更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方法;辩证;中国化;人民

在中国古代用“方法”表示规矩、规则。在“墨子·天志”里,用“规”测量圆形的方式叫做圆法,用“矩”测量方形的方式叫做方法。这正是所谓的“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而“方法”这个词本身并非出自我国,而是从希腊文里提炼出来的。这个词表明要按照正确的路线前进。现在,方法是指主体根据客体的发展规律来决定用哪种方法和活动规则。是实现自己目的的方式,是主体的一种认识和改造对象的工具。换句话说也就是,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手段和工具。

一、什么是方法论

方法论是指人们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论中包含了一些基本的立场、假设和出发点,方法论可以被划分成哲学方法论和具体学科的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里主要讲的是指哲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世界观又可以应用在展示方法论上。自然科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称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基于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不仅是为了解释这些方法,而且揭示了这些方法的客观依据,根源的性质的基本特性和使用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它可以转化成具体的实践方法。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和开放的系统,它是有用的合理的方法创建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实践都能积极学习和吸收到系统中。

二、贯彻实施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一)、客观性。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前提是对人类社会的原始特性的知识和理解人类历史。尽管我们不能掌握纯粹的社交对象,但必须要求客观性。

(二)、主体性。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从主体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对象,真理与价值的原则相结合,要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三)、整体性。也可称为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不仅要观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然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需要我们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并坚持集体主义精神。,我们应该注意局部和整体,建立全局观念。

(四)、具体性。我们一定要时刻记得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所以,要注意分析时间、地点和条件,一旦离开了其所在的特定条件,我们就要及时根据当时所处的条件来看待和处理问题。

(五)、发展性。发展性原则要求我们不仅要用运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更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发展性原则是反对用静止或孤立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从不合理中发现合理,不仅是要用在观察社会现象的时候,更可以用在平时的生活中。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根本要求,因为“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简而言之,我们要构建一个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真正科学的独立的完整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用方法论来指导具体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科学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中国化历程

(一)坚持人民的立场

在唯物史观之前,所有的历史都是被看作是少数英雄人物的历史。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真正创造历史的不是一个英雄,是广大人民群众。基本上,历史是人追求自己的目标。总之,历史的创造者是人,人的社会活动、价值和实践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人实践的历史就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首先,是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所必须的物质财富。因为人要生存,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吃,穿,住,行的问题。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的的物质资料提供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恩格斯说:“从阶级产生以来,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社会上可以没有劳动阶级而存在的。这个阶级的名称、社会地位改变了,农奴代替了奴隶,而他自己又被自由工人所代替……但是有一种事是很明显的,无论不从事生产的社会上层发生什么变化,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因此,这个阶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要的。”

社会历史的发展,首先就是生产资料的发展历史,物质财富的劳动人民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其次,人民群众是改变历史的重要来源。社会自身的发展规律规律,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这是由社会的基本矛盾促使的变化,社会发展规律,依靠群众的革命斗争的实践。没有他们的支持和人民群众的参与,无论是伟大的人什么也不做不成。再次,所有的精神财富,是有人类主要创造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物质财富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创造者。有名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能得到较大的成就,主要原因就是在最后的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所以,坚持坚持以人为主就是坚持唯物史观。

(二)实现人民利益的需要就是要坚持人民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方式的主要标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是决定性的核心因素,所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满足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发展的过程,是中国实现人民利益的历史,是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它是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改革开放时期,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大大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特色的建设,开辟了新的征程。每一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是党领导人民结合中国具体的历史现实的历史。

(三)坚持人民立场符合“主体间性”理念

“主体间性”是由拉康提出的。主体间性是指主体是由自身存在结构中的“他性”界定的。认识论的主体间性是指主要的理解之间的关系,它涉及到知识的客观的和普遍的问题。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已知最早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的主体性的建立,知识的来源被认为是一个先验自我的意向性结构,这导致一个人知道如何广泛的问题。他认为,学科之间的关系可以摆脱自我理论的困境。他相信人类的“统觉”、“同感”和“移情”能力是认知之间的主体或者知识的普遍共识。因此,不同的理解之间的主体身份的来源是客观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更接近客观事实的。主观间的范围更大,但在一个小范围的身份,只有相对的真实性和相对真理。得到人们的认同,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所有的人认同是最大主体间性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走向历史,只有这种理解的历史是最客观和表达。历史研究站在这个位置的人,写历史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不能写小部分人满意的历史,而是要追求在空间上的全体人民和时间上的全体人民的满意。只有这样的价值取向和态度,研究可以客观、中立,坚持促进求真求实。

参考文献:

[1]周斌.马克思中国化发展史研究的立场问题[J].理论月刊,2014,3

[2]张晶晶.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J].科学导报,2013,2

[3]曹根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A].湖南师范大学,2010

[4]梅荣政,杨瑞.推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认识[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0,9

[5]周一平,陈秀利.历史研究中的价值中立问题[J].河北学刊,2007,9

作者简介:张金华(1990-),男,汉,江苏响水人,学历:本科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

猜你喜欢
辩证人民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浅议科学辩证看待军网舆情
试论《周易》中的辩证思维
浅析气候变暖与人类的过激行为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