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晴川 (桐城市文广新局 231400)
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打造人民群众精神乐园
赵晴川 (桐城市文广新局 231400)
桐城是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市,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都”之美誉。人口75万,辖12个镇和3个街道、219个行政村(社区)。近年来,在省、市文化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核心,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为目标,树品牌引领,抓重点带动,强基础惠民,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推进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倾力打造群众文化乐园。
第一,整合资源,完善基层文化阵地设施网络。全面实施文化设施达标升级工程,实现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覆盖。面对经济欠发达、资源不充足的实际,着力做好整合资源文章,通过新建、改造、置换等方法,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例如:利用原市委办公楼改造建设美术馆,通过国有资产划拨建成文昌和龙腾两街道综合文化站,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现有设施,加强跨部门统筹协调,建成大关、青草两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的标准,先后建成洪桥等9个农民文化乐园,128个行政村和社区建有农民文化广场。
目前,全市建有文博图美四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220个基层服务点、15个综合文化站、15个公共电子阅览室,15个文化站全部单独设置,面积达标,其中有4个面积达1000平米以上,8个500平米以上,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桐城文化博物馆是全省三个国字号博物馆之一,图书馆、文化馆均为一级馆,7个镇综合文化站被评为一级站。实现全市所有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覆盖,80%的村社区设立文化活动室。这些文化阵地设施成为了当地老百姓享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第二,优化服务,提升基层文化供给能力。坚持阵地服务、流动服务、数字服务、针对性服务相结合,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项目,努力实现 “文化活动人人参与、文化产品送到身边、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文化成果人人共享”。近三年共组织开展文化下基层进社区、“送戏进万村”、“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帮扶”等活动近万场次,直接惠及群众超过200万人次。广泛开展流动服务,建成以市图书馆为总馆、15个镇街道文广站图书室为分馆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年接待各类读者29.7万人次。建成桐城派文化数字资源库,推出一批接地气、起点高、亮点多、正能量的文艺作品。。新编大型黄梅戏《胭脂湖》《桐城六尺巷》等多次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惊天一兰》闪亮登场国家大剧院,歌曲《六尺巷》等作品地域特色浓厚,为百姓广为传唱。成功举办中国桐城文化节等,扩大了桐城影响力和美誉度。全市文艺调演、桐城歌演唱会、文都讲坛、严凤英戏迷俱乐部和百姓大舞台等文化品牌深受群众喜爱。
与文化品牌创建相呼应的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各镇街道文化站纷纷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展示农村文化建设“魅力”。大关镇 “枫叶红”剧社常年巡回演出,青草镇“花戏楼”演出活动远近闻名,金神镇的广场舞蹈阵势浩大,范岗樟枫桂花节万人空巷,吕亭采茶节游人如织,王圩灯会、三合龙舟赛、杨头狮子灯精彩纷呈,全市文化活动常年不断,文艺团队、文艺协会、黄梅戏戏迷活动异常活跃,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蓬勃开展。“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姹紫嫣红。
第三,突出重点,加强基层阵地建设。一是加强制度设计。结合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桐城市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服务基本内容和量化指标的规定》《桐城市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反馈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文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升了基层文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实现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强化了管理措施,提高了运行效率。二是加强队伍建设。15个镇街道按照辖区人口分成大、中、小三类,分别给予文化站8名、5名、3名以上人员编制并全部配备到位。此外,对全市219个村、社区全部配置1名专职或2名以上兼职文化管理员。同时,加强培训、轮训,不断提升文化干部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努力构建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文化人才保障机制。三是加大经费投入。财政对公共场馆免费开放经费和村文化建设补助配套足额到位,保证文化场馆运转正常、活动常态;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对民营文化类馆舍和农民文化乐园建设项目以及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奖补,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文化队伍培训和对村文化管理员进行财补。各镇街道也加大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保障重大文化活动开展和各项文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四是强化指导督查。将文化建设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对文化民生工程加强业务培训,强化督查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目前,我市文化站三权虽然在镇街道,但在文化站建设管理等重大事项上,当地党委政府都及时与文化部门沟通、征求意见、形成合力。五是坚持典型引路。大力倡导综合文化站在“综合”上下功夫,利用现有设施广泛开展工、青、妇、党建、老干部、关爱留守儿童、镇志编修等工作,做到“一个阵地、用途多样,一套人马、一专多能”,避免了机构重叠、建设重复、投入分散的弊端。及时总结大关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洪桥村农民文化乐园在“整合资源,凸显综合文化服务功能”方面的做法,探索基层文化设施“建管用”体制机制,在全市推广,因地制宜的组织开展综合文化站提标升级、农民文化乐园和农民文化广场建设,使之成为传播知识、推广技术、交流信息、教化熏陶、技能培训和文体娱乐的有效载体,打造农民精神文化乐园。
2015年11月,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人员培训班在桐举行,来自乡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和省级农民文化乐园试点村的的300余名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并赴大关镇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吕亭镇洪桥村、范岗镇樟枫村农民文化乐园等地现场参观指导。今年四月,我市图书馆、文化馆、大关镇文化站和吕亭镇农民文化乐园有幸代表安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层点迎接文化部验收,验收组专家们对我市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给予高度评价。
我市在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上虽然做了一点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先进地区,尤其是广大群众的期盼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激活的过程,需要创新机制、体制和内容,需要有一个好思路,有一支好队伍。在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中,我们深深体会到:
第一,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离不开大好的文化政策和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的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为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发展战略,出台一系列政策助推文化跨越发展。正是有省厅的悉心指导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实施文化民生工程,有安庆市创建示范区反弹琵琶模式的引领和促进,有桐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配合,我市文化建设才能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第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必须坚持群众需求导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城乡的加速交融,多数群众渴望自娱自乐的文体娱乐活动。广场舞蹈遍地开花,戏迷活动遍及城乡,村村抢“老师”、队队争上台,还有一大批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只为过一把瘾,放下生意赶文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激情格外高涨,文化成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成了许多文艺爱好者的的孜孜追求。我们要顺势而为,善加引导,将群众的需求作为文化工作者的追求,将群众的热情化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动力,将文化的星星之火“燎原”成漫野之势。
第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须抓好“三个结合”。一要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相结合,围绕大局、服务人民。二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农村建设与文化阵地建设互助互进的机制,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三要与传统文化弘扬相结合。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利用传统节日和农村文化阵地开展桐城歌演唱、黄梅戏戏迷活动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让乡土文化不断根脉,让草根艺术代代繁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委、政府赋予文化的责任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多元多样多变、对文化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抢抓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补短板,强基础,增后劲,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再上台阶,为推进创新型文化强省和美丽安徽建设、实现全面小康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