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2016-07-14 05:12刘延晶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科学中国人 2016年23期
关键词:中国化哲学中华

刘延晶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刘延晶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是中国人民掌握了这个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解决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不可能从马列的原著中找到有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具体答案。我们只能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必须契合了中国国情、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政思想、大同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都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能否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能否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只有契合了中国国情、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真正实现,并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中找到新的生长点。

一、从社会理想层面上看,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扎下根来并且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紧密结合。同时,在对社会发展目标的追求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也有一定的想通性,这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在社会发展的目标方面,共产主义理想是在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下,社会思想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的新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社会基础还不具备产生空想社会主义的条件。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的无为而治,孟子的德政仁政,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有着对“天下有道”的追求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蓝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是儒家关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而马克思所设计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这个社会里消除了阶级的差别,劳动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目标的设想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相通性。

二、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去看,中华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1.中国传统哲学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中很多都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有相通之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几千年来,中国的思想家们在观察自然运行和研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辩证思维、辩证观点和辩证方法。比如“物无孤立”、“天人合一”蕴含着联系和整体的观点;“万物皆化”、“变不失常”蕴含着发展和变化的理论;“物生有两”、“相反相成”蕴含着对立和统一的观点。中国传统哲学运用联系的观点来思考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和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2.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着融通性。

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与中国传统的“知”和“行”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在认识论上,知和行分别对应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无论是中国传统哲学还是西方传统哲学,都是概莫能外的。但是中国传统哲学无论在内涵,还是在层次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都与西方有较大的不同。中国传统哲学家总是以贤人圣人为理想,关注的是实际的、具体的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中国传统哲学家对一般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认识抽象能力也很高,但是他们的志趣并不落在抽象的层面上,他们仍然关心具体的知行关系问题。

三、从人生境界和价值追求的角度来看,中华传统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1.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民本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相通之处。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一向把人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性。他认为人除了生物性的存在的,更是社会性的存在,人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组成了社会,更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时,就十分有效的把共产主义与中国“民本主义”思想有机的融合为一体。毛泽东更是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传统以民为本思想结合起来,形成“民众的大联合”思想。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体本位观与马克思主义主张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有内在的统一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种价值观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主张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与马克思的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有内在的契合性。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把握了握集体本位这个价值契合点,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结合起来,确立了兼顾原则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基本原则。

四、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内在统一性的现实性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与社会发展实践密切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从创立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生命力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断从不同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在时代的前进中不断发展。恩格斯曾指出,“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①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只有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契合点,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真正实现“落地”,才能更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中获得与时俱进的新发展。

邓小平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相融的过程。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更高水平的融合与发展。

注释:

①宁阳.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7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李泓,金钊.大同思想与毛泽东的社会理想[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8

[2]徐朝旭.孔孟集体主义幸福观对建设幸福社会的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2013.1

[3]刘婷.孔子的集体主义思想及其现代启示[D].太原理工大学,2013

[4]魏范青.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契合,淮海工学院学报,2008.9

[5]陈文强.毛泽东哲学实践论的特点及对中国传统哲学之继承,辽宁大学学报,2001.11

猜你喜欢
中国化哲学中华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菱的哲学
小包哲学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