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亦铃福州大学社会学系
农村“闪婚”青年婚姻稳定性研究
——基于福建Q村的调查
游亦铃
福州大学社会学系
本文通过对农村打工青年闪婚个案的研究与资料收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打工青年选择闪婚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农村闪婚青年的婚姻稳定性。研究表明,Q村绝大多数的闪婚青年婚姻较为稳定,闪婚中对“本地婚”的选择、高额聘金的支付规避了其婚姻破裂的风险,并且村庄代际伦理、家庭伦理为其婚姻稳定性起到调节作用。
农村打工青年;闪婚;婚姻稳定性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城乡差距迅速拉大,促使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其中农村青年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在城市化与现代化浪潮中,他们的婚恋观与婚恋模式正在经历一场现代化变革,“闪婚”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其婚姻稳定性状况如何引起了笔者的好奇。
农村闪婚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农村青年闪婚的现象特征描述;二是对农村青年闪婚的原因分析[1]。对闪婚青年的婚姻家庭稳定性研究,国内学界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以闪婚形式所缔结的婚姻是不稳定的,由于闪婚男女双方缺乏情感基础,并且随着乡土社会的变迁,其婚姻稳定性失去了相应的文化基础和制度保障[2]。一种观点认为农村闪婚凸显的是家庭的功能性意义,婚姻双方的社会关系网络、地方性法规的引导为婚姻的稳定性提供了保证[3]。纵观上述研究,目前已有的研究对农村闪婚青年婚姻稳定性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借鉴以往研究的成果对农村闪婚青年婚姻稳定性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探讨。
(一)概念界定
农村“闪婚”是指在外打工的适龄青年利用春节回家的时间,通过父母、亲朋好友、媒人等的介绍,与本地通婚圈内的异性相识,并用用数万元的“彩礼迅速确定关系并且完婚的婚姻缔结模式,本文中闪婚的男女双方从相识到确认婚姻关系一般不超过两个月的时间。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Q村位于福建省的东南部,全村有,768户,3668口人,该村主要有两大姓氏,是典型的宗族性村落。由于村庄人均耕地较少,村民多以外出经营木材生意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该村的青年绝大多数一年到头跟随自己的父母或亲戚在外打工,只有利用春节的时间才回到村庄。
本文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农村打工青年选择闪婚的原因是什么?二是闪婚是对农村青年的婚姻稳定性造成的影响,其影响机制是什么?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来选择调查对象,通过深入访谈法来收集资料,考察他们行动的动因与意义。
Q村是典型的宗族性村落,基本实行的是外婚制,通婚圈大致不超过本镇。在Q村很少存在自由恋爱的情况,并且不受村庄村民的推崇。据不完全统计Q村2010年至今以闪婚形式缔结的婚姻数量已达112起左右,占据结婚总数的90%,闪婚已成为该村的一大特色婚恋现象。
Q村打工青年闪婚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宏观上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原因。虽然农村青年在城市打工生活,但他们在城市却难以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养老、医疗等的社会保障,一道无形的物质与文化高墙区隔了农民工与市民。农村打工青年由于社会地位难以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伴侣,只能回到家乡,利用农村的社会关系网络帮助其缔结婚姻。
二是微观上的个体选择原因。农村青年打工者选择回乡闪婚是他们无奈的理性选择,Q村新一代的外出打工青年一般在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后外出务工,他们工作时间长,很少有与同龄异性接触的机会,回家相亲闪婚是他们的“最佳”选择。Q村是一个典型的宗族性村落,传宗接代是村庄人们最为根本的生命意义与目标,早婚早育是村庄老一辈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与要求,这些促使了农村青年打工者“闪婚”现象的发生。
经笔者的在Q村收集的数据显示,该村落青年打工者闪婚现象较常见,闪婚男女婚前情感基础薄弱,情感的磨合多为婚后进行,婚姻稳定性理应大大减弱,但在Q村的闪婚婚姻中却很少出现婚姻不稳定的现象。对于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其一,“本地婚”为农村闪婚青年婚姻稳定性提供了保证。在Q村这样一个“熟人社会”里,村庄闪婚青年的通婚圈不超过本镇。本地婚姻双方“知根知底”,又有熟悉的媒人做中介,双方的家庭作为后盾,有共同遵守的乡土规范,使得闪婚青年的婚姻稳定性更高于自由恋爱的外地婚。在访谈中,很多访谈对象更是流露出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的看法,即使婚姻双方婚后出现矛盾,也不怕出现“逃婚”现象。当婚姻中男女双方出现裂痕时,“本地婚”中用以维持夫妻双方婚姻稳定的成本更低,婚姻的矛盾更易化解。
其二,高额彩礼规避了农村青年婚姻中“闪婚闪离”的风险。按照Q村的婚嫁习俗,村庄男性青年在结婚时需要支付给女方家庭高额的彩礼。高额的彩礼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Q村闪婚青年的离婚行为,根据该村的习俗,婚后如果婚姻不幸要离婚,如果离婚行为由男方提起,则需要男方家庭放弃彩礼钱;如果离婚行为由女方提起,则女方家庭偿还聘金。结婚时高额的彩礼意味着离婚时高额的成本,婚姻双方都不会轻易提出离婚,从而提高了婚姻的稳定性。
其三,村庄的代际伦理、家庭伦理对闪婚青年婚姻稳定性起到制约调节作用。在Q村这个宗族性村庄里,传宗接代的人生信念使得父母对子女具有无限的责任,子女的婚姻是否稳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私事,子女的婚姻由双方家庭共同支撑。当青年子女婚姻出现裂痕时,以婚姻的功能性为重、追求稳定的父辈便在第一时间出来调解。此外,追求稳定的家庭伦理与地方性舆论对闪婚青年婚姻稳定起到制约作用,婚姻纠纷与离婚行为在村庄村民眼中是嗤之以鼻的。
当前农村打工青年的闪婚婚姻更加凸显的是家庭的功能意义,其婚姻的稳定性不仅关系到男女双方的幸福,也涉及着父母的人生价值与意义,这为农村打工青年婚姻稳定性提供了保障。但是婚姻的稳定更需要的是青年人自己去呵护,理解婚姻的意义,并在其中重塑对家庭的责任。
[1]陈锋.“闪婚”与“跨省婚姻”:打工青年婚恋选择的比较研究[J].西北人口,2012,04:52-57.
[2]许荣漫,贾志科.青年农民工的“闪婚”现象研究——以豫西南M村的个案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0,19:180-191.
[3]施磊磊.青年农民工“闪婚”现象的动因探析——以皖北Y村为个案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8,12:8-14.
游亦铃(1991-),女,福建莆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