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通讯技术对人的自由的限制

2016-07-14 05:12慎书贤成都理工大学视社会的道德标准
科学中国人 2016年23期
关键词:即时通讯思政思想

慎书贤成都理工大学视社会的道德标准。

即时通讯技术对人的自由的限制

慎书贤
成都理工大学视社会的道德标准。

三、构筑新媒体教育阵地,打造高校思政工作新平台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当今高校的思政工作在内容和方法等各方面均面临着挑战。在新媒体形势下,高校的思政工作应当怎样开展,高校辅导员这个特殊群体在新媒体形势下有应当如何有效的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思政工作应该主动出击,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占领新媒体教育的新阵地,把新媒体工具作为思政工作的新载体。

首先,优化信息传播环境。网络的信息量庞杂,怎样合理的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平台的优势,避免不健康内容和信息对大学生的污染值得思考。对于广大监管部门来说,应当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审核和监督,建立良好的网络监管制度,保持网络信息的传播的健康性。而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来说,应当提高自身的警觉性,时刻关注新媒体平台的各类信息,尤其是学生发布的或者针对学生发布的信息,一旦发现不健康的或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信息,应当第一时间查找信息源,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其次,高校辅导员应当要提高自身的新媒体素养,有效掌握新媒体的技术和传播特征,以便在进行大学生思政工作时寻找新的方式和方法。并且及时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正确、积极、健康、科学的文化知识。通过微博或微信平台进行主流意识的宣传,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和网络道德观念,提高大学生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切实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再次,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政工作的现代化。新媒体工作平台的开放性和迅捷性需要高校辅导员等大学生思政工作者扭转传统的工作模式,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把传统的单向式的沟通方式转变为平等的对话模式;将灌输式的单向交流转变为生动的互动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中,切实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相结合,开发出集思想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大学生思政工作新平台。

总的来看,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高校辅导员和广大思政工作者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更便捷有效的平台,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时代对于高校辅导员和广大思政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高校辅导员应当及时掌握新媒体工具,与时俱进,转换工作观念,充分发挥新媒体工具的各种优势来开展高校思政工作,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宗晓.互联网思维与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J].教育研究.2015 (1):208.

[2]王文珍.基于网络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34-36.

[3]朱景荣.论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J].创新教育.2014(11):191.

[4]闫欢.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美育与媒介素质教育研究[J].现代传播,2008,(2).

[5]柯晓兰.新媒体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世纪桥,2009(5).

[6]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11(11):72-74.

[7]常明.高校班主任微信管理模式的探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1):228-229.

[8]陈晓罗.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师生信息互动平台研究与实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9):98-99.

随着社会的发展,即时通讯技术在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人们在享受便利的时候,忽视了自身对这项技术的依赖,更为严重的是人们开始受其控制而逐渐在这一工具中迷失自己。通过对即时通讯的分析以及对人的自由的思考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的认识技术与人的关系。

即时通讯;依赖;自由;反思

自由是人的本质,而即时通讯作为在现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技术,要讲它与人的自由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探讨技术与人的本质的关系。即时通讯的发展给人们在交流和沟通等方面带来了便利,同时人们认为这项技术让自己更加的自由,因为它可以让人们不受时空限制的即时沟通,但认真思考就不难发现人们现在追求的自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式的自由,认为只要满足了这种要求,那就是自由。然而这一切都只是自由的假象罢了,真正的自由是什么呢?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有目的的,即时通讯也不例外,它的目的就在于方便人们的沟通,让人们从各种各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经过分析即时通讯对人的影响,不难发现,我们又进入到了另一个束缚之中,被即时通讯这个“圈子”束缚却不自知,自认为处于自由的天堂。文章将从思想自由、行为自由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即时通讯对人的自由的限制。

一、即时通讯技术

(一)即时通讯的定义

即时通讯是指一种以网络为中介能即时发送和接收消息的通讯方式。这种通讯方式要凭借具体的工具和软件来实现,因此一般可以将即时通讯与即时通讯工具、即时通讯软件三个概念当成一个概念使用,其英文均简称IM(Instant Message)。即时通讯是一个终端服务,是通过跨平台、多终端的通讯技术来实现点对点或点对面的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数据为一体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综合型通讯平台。①这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便了人们即时性的沟通和交流。

(二)即时通讯的特点及其对人的自由的影响

(1)即时性与虚拟性。即时性是即时通讯最明显的特点。只要有网络人们就能随时随地上网,可以第一时间获知消息,从而即时获取、分享信息并达到更好的沟通。同时,即时通讯从其产生之时就具备了互联网的固有特征-虚拟性。这也是人们对即时通讯颇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凭借即时通讯以及互联网的平台,游走于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中。在虚拟社会中,人们冲破现实的束缚,获得自我短暂的解放。即时通讯工具虚拟性的特点使个体超越了现实空间的局限,但也正是虚拟性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自由受到了限制。

(2)个体性和专注性。即时通讯创建的空间更具隐私性,可以让个体拥有更多的私密空间。在该空间中个体可以自主发表自己对各类事情的见解和想法,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创建专属于自己的空间特点。个体也可以通过点对点的发布信息,实现信息传播的特定性。由于即时通讯的个体性和专注性的特点,让人们对其产生偏爱,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使用它,从而限制思想和行为的自由。

(3)差序性与凝聚性。“差序性”是费孝通先生描述中国人的社会结构时提出的。“差序性”的格局比喻中国个体的社会结构如同水中的涟漪一样,由内向外依次传递。而即时通讯的信息交流形式是最具“差序性”的,它以“个体”为中心,通过“圈子”的形式向外辐射传递,“群”就是特定的圈子,圈子是以某种关系作为纽带连接形成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个体集合,如同学,朋友,或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具有选择性的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不同的“群”,这样就会得到不同的信息,因此说即时通讯具有“差序性。然而,人们在“圈子”中凝聚的同时,也受到了“圈子”的限制,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

二、人的自由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也是人区别于其它物种的本质特征。他把人类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活动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同时,马克思把人的自由发展看作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人与人的依赖”,“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这三个阶段。②马尔库塞认为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的观念。因此,人的自由是指人能按照美的规律并具有批判性的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在马克思所说的第二个阶段中,个人从共同体中解放出来,获得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但这种自由在马克思看来只是形式的、片面的、抽象的自由。而即时通讯与人的自由的关系正是处于这一阶段之中。所以,从思想自由和行为自由这两个方面来看,即时通讯技术限制了人的自由。

即时通讯的应用满足了人类在自身发展中对于通讯和交流的需要。在本质上技术是人类在寻求自我解放的过程中对自然规律的应用,并借此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即时通讯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的发展方式呈现出新的变化,由此而带来的技术与人的自由的关系问题也逐渐显现并引起人们的关注。③

三、即时通讯与人的自由的关系

即时通讯的发展与应用呈现出信息时代特有的“碎片化”趋势。主要表现在“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不仅有聊天,资讯,支付的功能,往往还涉及各方面的信息,既包括国家大事也含有身边的生活小事。虽然承载在这些工具上的信息量很大,但人们却缺少对其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从而使人们的注意力切割成碎片,形成“碎片化”的记忆。而与此同时它也呈现出“自由化”的特征,比如,交往的自由,表达的自由,内心的彰显与自由。即时通讯之所以被认可,归根结底源于其创建和发展的核心理念在于沟通与交流,其功能有助于实现个体的自主与自由。但这只是技术在开发时所设想的理想状态,技术是人创造出来的,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把人们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大部分被人创造的技术,一旦投入应用就不再受人控制,即时通讯更是如此。

(一)即时通讯对人的思想自由的限制

即时通讯给人们的交流带来巨大优势的同时,也带给人们一定的束缚,“圈子”把一个个个体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像一个枷锁束缚着在“圈子”里的每一个人。“圈子”里的人在这个虚拟空间里看似联系紧密,可是在现实社会中却又如同“陌生人”一般。人们依赖这些交流工具,慢慢习惯它带来的便利,但也慢慢的失去了面对

猜你喜欢
即时通讯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即时通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即时通讯软件发展模型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