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村和谐民族关系特点简析

2016-07-14 05:12孔红霞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
科学中国人 2016年23期
关键词:凤翔家族民族

孔红霞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

凤翔村和谐民族关系特点简析

孔红霞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

民族关系研究是民族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当今社会,多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对凤翔村的民族概况、各民族内部及外部关系等情况梳理的前提下,简要概括得出凤翔在地域、语言、家族关系、异族通婚、经济互动和民族文化方面的和谐民族关系特点。这些特点对凤翔村各民族关系的进一步融洽和谐,以及对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凤翔村;和谐民族关系特点;地域;家族;异族通婚

凤翔村是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凤羽镇的一个大聚落,是凤羽镇政府所在地,也是目前该镇人口最多的村落。凤翔在古代称为“舍上盘”,因地处鸟吊山麓,并有着“百鸟朝凤”候鸟迁徙的奇观,民间便以百鸟翔集吊唁凤凰的传说而更名为凤翔村。

现凤翔村所在地是大理开发较早的地区。据考古证实,其早在西汉前就有人居住,汉朝时人口达“万人”;在唐朝(南诏晚期)曾在此设县;宋大理国时期设郡;明代时设置巡检司,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2年)并入浪穹县①。此外,《旧唐书》本纪第九还记载有:天宝十六年,“九月,郭子仪收复两京。十月,肃宗遣中使啖廷瑶入蜀奉迎。丁卯,上皇发蜀郡。十一月丙申,次凤翔郡”。同时,此地曾商贾云集、马帮频繁往来,是货物集散地,也是滇西茶马古道的重要交通枢纽。这不仅给当地带来繁荣的经济,且传播了文化、加速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

凤翔作为一个自然村,其常住居民以白族为主,是“滇西四大名乡”之一。凤翔由贯穿南北的主街道相连,上下连通的五条骨干巷道分别名为官路充、中和充、太和充、元士充、石充。“充”在白族用语中有“处”之意,即指凤翔自西向东的大路。这五个充沿凤翔街道两侧呈带状分布,形成一种棋盘式的网络格局。

在现代社会,各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处于急剧变迁之中。在此背景下,也增进了凤翔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政府的积极引导更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此地民族关系进行了浅要分析,总结得出凤翔村和谐民族关系呈现的几个新特点。

1.地域仍是连接当地各民族关系的桥梁

地域性是民族构成的一大特征,也是民族识别的有效依据。在全球化与地域性融合的客观前提下,地域性的布局已具有相对稳定性。地域性的稳定功能对于保持民族关系的和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同地域承接着不同人群、联系着各异主体民众。在历史进程中,处在同一个地域的人们互相交往与合作、相互理解与共生、共同在此地域发展。如果没有地域的存在,各民族间的关系无法表现,个人间的关系不能尽快表征。

基于凤翔村地域性的发展,地域间的联系已起到连接不同街道和邻里乡亲的链环作用。根据地方性知识理论,不同民族、区域,由于所处环境不同,相应地会构成不同地域与特质的文化传统。但因凤翔村地域间的交往,使小范围的区位优势逐渐减少,并在其交往过程中逐渐趋同一致。

凤翔村在行政地理划分上分为五个区域,即当地的五个充,每个充都有固定的地域范围、活动场所等。他们在各自领域践行着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充与充之间的和谐。无论是同充人之间,还是分属于不同充的人们,都频繁交流,都在不同领域为自身邻里人际关系、为凤翔村的民族关系贡献着力量。五个不同的地域提供了五个不同的场所,搭起了一座通向和谐民族关系的桥梁。

2.语言是当地民族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民族识别的主要标尺,语言及其发展是民族间信息传递、感情交流的窗口,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和载体。作为一种资源,语言认同及使用也成为衡量一个民族语言社会价值和民族活力的重要标识。无论是人类的发展,还是民族的交往,都离不开语言。如果没有语言,不用说民族间关系的发展,甚至连人类的生存都会受限。但随着网络信息多语种化的发展,提供多语言信息组织、实现跨语言信息检索已成为获取多语言信息资源的必要渠道,人们可通过语言信息检索等来满足对语言的需求。然而,凤翔村的情况却非如此,语言仍然是当地进行交流的主要手段,也是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凤翔的主体民族是白族,所以民族内部间、邻里家庭间的交流,基本都以白语为主。但随着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人们开始讲西南官话或普通话。其他民族②也在与主体民族交流中,开始不自觉地使用白语。语言虽早已成为民族内部关系变化、民族外部关系发展的纽带,但在当地是作为民族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语言即使在当地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大影响力,但语言的差异已无法阻止各民族间关系的发展,说着不同民族语言的民族仍相处融洽,各民族的人们也都会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以此更加促进和谐关系的长足发展。

3.家族关系也是当地民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般存在于由血缘而组成的社会关系中。在血缘传统的基础上,就逐渐形成了地域内盘根错节的宗族体系,这种血缘与地缘的客观性是家族组织形成和存在的天然基础。[1]4家族是联系血缘与亲情的重要载体,是有着内部认同和外部边界的社会群体,所以家族关系好坏直接影响家族内部的和谐。而家谱是家族关系的直观体现,是其现实的外在存在形式,同样是家族凝聚的聚合力。家族关系往往可作为民族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家族与民族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家族关系会影响民族关系。

在凤翔村,主要的大家族有施氏、尹氏、赵氏、李氏、杨氏等。修家谱已成为他们家族荣誉感的象征,是他们确认关系的主要依据。属于同一个家族的人们团结合作,共同为整个家族及家族利益而奋斗。此地的居民似乎把家族关系看得异常重要。近几年,即使是小的姓氏家族,也纷纷开始修家谱。正因如此,在家族关系的变化过程中,当地的民族关系也相应随之发展。家族关系的重要性在当地和谐民族关系中的地位愈来愈凸显,并且仍在不断放大,家族的情感也有向民族情感发展的趋势。

4.异族通婚是当地民族与其他民族关系密切的体现

不同群体间通婚(即异族通婚)的比率是衡量一个社会中不同群体间的社会距离及整合的敏感指标之一,也是衡量民族关系的重要标尺。异族通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文化间的互动,并常由结婚对象个体间的关系引入民族和文化间的关系。因此,异族通婚已然成为洞察民族关系的有效视角,也是测度和判断社会和谐水平,展望民族关系未来远景的重要指标。[2]73

在历史进程中,凤翔村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反映在婚姻上表现为:既盛行姑舅表或姨表优先婚配,同时严禁同宗同家族通婚,同姓不同宗族可联姻,与其他民族亦可通婚。凤翔不同民族间结婚已成为当地普遍的现象,异族通婚的观念意识也被普遍认同。

笔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通过发放“凤翔村民族关系调查问卷”,得出的结果显示:96%的当地人不介意与其他民族通婚。此地绝大部分汉族等民族来此地定居,多因结婚。他们一般是在做生意或异地求学期间相识,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喜结连理。这就说明,当地大多数白族人民对异族通婚持一种较宽容的态度,能大度地接受异族通婚。从白族对异族通婚的态度以及他们与异族通婚的现实情况来看,当地白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凤翔人对异族通婚的普遍接受就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同样是民族团结和谐所带来的结果。

5.经济文化对当地民族关系影响较大

经济与文化对当今社会进步发挥着关键作用,对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1)经济互动是当地民族与其他民族交往的主线

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交往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上的互动。凤翔村各民族经济交往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断扩展。在当地,经商者除白族外,还有汉族、回族、彝族等民族。他们之间经济交往频繁,和谐相处是其主流。目前,当地各族人民在经济上相互协作,几乎不存在分歧。即使不同民族的人民出现纠纷时,大家也只把它当做个人私事。对于日常摩擦,人们往往自行就能化解;如实在无法解决,村委会、行政调解室也能及时帮助处理。

值得强调的是,当地各族人民均表示:在经济交往中,他们会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在现代化发展中,频繁的经济互动替代了以往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同时,经济交往和共同发展促进了他们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互动,增进了彼此间的和谐往来关系。

(2)民族文化依然是当地民族关系的主要客观要素

随着当地各民族的交往,凤翔村的民族关系从经济层面拓展到了社会文化层面。在现代社会,经济上的广泛交往促进了当地各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影响。凤翔村各民族尊重、肯定、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断地接纳、融合、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并将其创新改革,而且将自身优秀文化成果传播于其他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包容性,更加能促进民族间的交融。在这一点上,尤其体现在宗教方面。

凤翔村的宗教信仰是集合了本主崇拜、道教信仰、佛教信仰等文化于一体的。此地同时建有地藏寺、本主庙、列圣宫、三教宫、端严寺、文昌宫、文庙、武庙等。宗教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当地主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在凤翔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关键地位。此外,在进行一般宗教活动时,各个充有秩序地在各自范围内进行;大型宗教活动时,五个充又会联合活动,大家自觉捐钱并形成有条不紊的和谐状态。[3]48由于宗教活动的开展,这就有利于从根本上冲破传统的封闭性,极大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此外,诸多文化发展的需要又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和谐。

总之,凤翔村当地本民族成员之间有较强的内部团结观念、民族荣誉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较强保持愿望,与其他民族间维持着和睦相处的民族关系并有着较强的亲切感,诸多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互动与合作。今后,凤翔村和谐民族关系将进一步拓展到更深层次的领域,民族关系将更加趋于理性化。

注释:

①浪穹县:即今洱源县

②其他民族:指除当地白族之外的其他民族

[1]李馥梅.正确处理农村家族关系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力[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4.

[2]何群.异族通婚与文化接触的非零和取向——鄂伦春族个案[J].西北民族研究,2010(3):73.

[3]孔红霞.浅析白族文化包容性在凤翔村的主要表现形式[J].大众文艺,2016(9):48.

[4]许沃伦.凤翔村[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5]赵寅松.茶马古道上的世外桃源——凤羽[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6]孙九霞.现代背景下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以海南三亚凤凰镇回族为例[J].民族研究,2004(3).

[7]杨茂铨.凤羽志[M].凤羽:凤羽区文化站,1985.

[8]罗杨.中国名镇·云南凤羽[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孔红霞(1990-),女,汉族,山西忻州人,大理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凤翔家族民族
乡村主力“回流”——凤翔区农民“弃城返乡”现象观察
宋金时期陕西凤翔府榷场位置略考
凤翔探索“提醒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小偷家族》
皿字家族
村“两委”换届“十严禁”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