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利运营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障碍分析

2016-07-14 05:12齐荣坤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科学中国人 2016年23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许可专利

齐荣坤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我国专利运营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障碍分析

齐荣坤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我国专利运营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专利运营主要采用自主实施、专利转让、专利许可等方式,存在着大部分企业的专利运营意识不强、专利资本运营的环境有待改善、专利运营成本高等制约因素;高校、科研机构专利获取的驱动因素一般不是来自于市场需求,其专利运营的程度很低,基本是采用许可、转让、投资等方式;个人发明人的专利一般与企业需求相脱节,能够实现有效运营的普遍很低。

专利;运营;现状;障碍

随着我国成为全球专利申请量的第一大国,如何将巨大的专利储存量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合理的专利运营释放专利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提升产业和企业竞争力,已经成为知识产权运用的一大课题。目前我国专利的运营尚处于初级阶段,专利运营的方式主要是针对自有专利进行转让、许可,更加高级的专利运营方式,如投资、质押、证券化等很少被采用。专利运营主体主要包括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及个人等。

1.企业专利运营

在现代专利制度环境下,随着专利作为企业重要经营资源地位的提升,专利运营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新课题。专利资产价值的实现和战略运用需要专利的有效运营。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的《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创建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全面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工作,推进知识产权商品化、产业化,不断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要加强已有专利技术的实施、转化、转让工作,实现专利价值最大化。要深入研究知识产权制度,充分运用知识产权规则,把知识产权转化为企业竞争力。”

1.1企业专利运营现状

1.1.1自主实施

当前,我国企业专利运营大部分采用自主实施的方式。企业专利的自主实施是企业自己对专利的利用,即将其所拥有的专利投入到生产经营实践中,使之产品化,并通过市场运营途径实现商业化并取得经济效益的过程。自主实施专利的企业可以凭借法律赋予专利权利人的垄断权,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专利的自主实施需要具备较好的实施条件,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但在实践中,许多企业尚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导致企业普遍存在实施率不高的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对2716家企业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企业自2000年以来专利实施率小于30%[1]。企业专利自主实施无法有效实现,不仅会造成许多专利资源的闲置浪费,还会阻碍专利的有效运营。

1.1.2专利转让

专利转让是专利权人出让其专利获取转让费的法律行为。专利转让对专利权人和受让人而言均具有独特的价值,权利人可以从转让行为中获得一次性收益,收回专利开发的投资,并获取预期利润。受让人可在不用付出专利的开发投资和承担开发风险的情况下直接获取他人的专利,并且可以利用受让的专利占领市场。

以富士康为例,2014年富士康将大量通信技术专利转让给谷歌,使谷歌自身的技术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强化,其在基础通信领域的地位越发稳固,自身的Android生态系统也更加完善;富士康在此次交易中也获益匪浅,既收回了研发投入,又展示了自身雄厚的研发实力,提升了公司的形象。

根据我国知识产权网上交易平台之一的汇桔网统计,在2014年的专利交易数据中,专利转让以86.47%的比例稳居专利交易之首。其中,企业是专利转让的主力,尤其作为受让人,企业的占比超过85%。但是,目前我国专利转让以集团公司内部的专利转移方式居多,真正盈利性的转让相对较少;相比之下,商标转让较为活跃,盈利交易相对较多。

1.1.3专利许可

企业专利许可有独占许可、排他许可、普通许可、交叉许可、分许可等多种形式,其中交叉许可是实践中运用较多的形式。通过交叉许可,企业可以实现专利的相互等价交换,并可以节省研究开发经费、避免市场风险。专利交叉许可具有互利互惠性,因此企业通常需要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专利才能有效实施。发达国家企业高度重视交叉许可的利用。以美国思科公司为例,其分别与微软、英特尔、通信国际、IBM、罗克韦尔等公司进行了双边交叉许可,相互许可实施对方的专利技术。这样不仅能节省开发投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专利诉讼的风险,同时也为更好进行专利运营积累了专利资源。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在专利交易的舞台上活跃着一群特殊的主体,它们深谙专利的价值,并以专利的运营为主业获取利润,这样的群体被业界称为非专利实施实体(Non-Practicing Entities,以下简称NPEs)。此类实体不进行产品的生产或销售,而是从其他专利权人处购买专利,经过整合,以转让、许可、诉讼等手段,向其他生产型公司收取许可费或赔偿金,以实现专利权[2]。

我国企业专利许可中,国内专利许可人与国外专利许可人所占比例相当,但盈利性许可的数量远低于国外。国内企业以自许可居多,国外企业以盈利性许可居多,通常通过NPEs、专利池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许可。而我国对于专利许可的运用方式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方式比较单一[3]。

1.2影响企业专利运营的主要因素

1.2.1大部分企业的专利运营意识不强

随着专利重要性的不断提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一些企业逐步开始重视专利的运营,专利运营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例如,华为公司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始终将专利运营作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华为公司的副总裁邓涛曾说过“相比数量,华为更加关注专利的质量和专利的运营,这是华为公司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根基所在。”但是,像华为这样注重专利运营的企业只占我国企业的少数。我国企业的专利意识大多仍停留在保护层面而未进入运营层面,甚至不少企业对获取专利的意义本身存在模糊认识。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大多数企业对专利这一无形资产的价值重视不够,“重有形、轻无形”的观念还较严重。这一社会观念必然影响到企业专利运营的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局对我国企业所做的“关于是否需要专利”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不需要国内专利的企业占63.2℅,不需要国外专利的企业占71.1℅[4]。这一调查表明企业对专利在其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对专利价值意识特别是专利经营意识的缺失,势必会影响企业专利运营的动力和效果。

1.2.2企业专利资本运营的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我国企业进行专利资本运营的环境尚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企业专利质押融资机制不完善,例如专业的质押融资平台缺乏、权威评估机构少以及专利的风险控制存在难题等,造成企业专利质押融资困难。

除此之外,企业专利证券化投资环境尚不成熟。专利证券化即企业以未来专利收益产生的资金作为预期,经过可靠的特设载体包装以后发行证券,从资本市场获取融资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需要考虑三个方面因素:一是资金流的保障,要组建专利资金池,将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所产生的资金流进行捆绑,作为整体发行证券;二是中介机构的保障,要有可靠的中介机构参与到专利证券化过程中;三是公众的认购信心和认购热情,要增强投资者对专利证券市场的信心以及激发其关注和热情。

1.2.3企业专利运营成本高

当前,我国企业的专利拥有量不断提升。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2014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48.5万件,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的60.5%。面对如此数量繁多的发明专利,企业面临的一个集中问题是整理了解自己现有的专利并确认其价值适用范围;同时需要按照专利保护的技术方案以及专利簇的概念,对专利做细致的分析、整理。这一过程要求负责审阅专利的人员在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商业策略上都具有丰富的经验。除此之外,专利交易的标的物较为特殊,往往只有熟悉特定领域的技术和商业方向的人才能较好的判断出专利的价值。因此,对专业运营人才的要求比较苛刻,要求企业投入更高的人力成本,直接导致增加专利的运营成本。

2.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利运营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来源。提高高校及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离不开高校及科研机构对专利的有效运营。

2.1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利运营现状

2.1.1专利的获取驱动因素

2013年,我国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国内有效发明专利163,080件,占我国国内有效发明的19.8%。专利的拥有量是科研机构与高校彰显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人员评聘和职称晋级的重要评判指标。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化项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均要求产生一定数量的专利。例如,科技支撑计划结题验收要求发明专利申请量不少于18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要求有1项发明或6项实用新型专利[5]。部分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申请科研立项、申请专利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工作量,满足于评奖、提职称,缺乏对市场情况的调研和判断,与市场脱轨。研发人员完成职称评定、论文发表任务后,多数专利成果被束之高阁,乏人问津。

2.1.2专利转让、许可

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利的许可和转让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高校专利运营的重要方式。通过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承担的国家三大科技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产生的发明专利的调查显示,专利许可是高校专利实施的主要方式,44.8%的专利通过许可方式实施,以独占许可和排他许可方式为主;科研单位有许可实施的发明专利所占比例不大,并且76%的专利许可为普通许可[6]。专利许可模式中除单纯签订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外,还包括通过专利实施许可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或中试基地等。

2.1.3其他运营模式

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专利运营过程中,也出现了专利拍卖、专利直接入股企业等新型运营模式。如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于2010年至2013年两年间举办的两次专利拍卖会,共成交100多件,成交金额达600多万元;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以自主专利直接入股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在非线性光学晶体和激光晶体领域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另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部分专利成为了行业标准的一部分,如清华大学数字电视传输系统专利进入国家数字地面电视标准等。

2.2制约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利运营的障碍

2.2.1对专利运营重视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普遍存在重发明创造轻转化推广、重成果轻运用、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在众多高校及科研机构科技评价体系中,科研项目拥有量、专利申请及授权数量、发表学术论文篇数和科技成果奖项等成为科研人员的主要考评指标。在选题及投入上,重视新项目、新研究,轻视成果的市场化、商品化;导致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利运营程度低。

2.2.2专利运营激励政策不足

高校及科研机构在科研成果以及专利的激励政策上,大多采取对相关科研人员给予一次性的奖励方式或计入绩效工资总额的方式,不考虑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推广,缺乏科研转化、运营的内生动力,难以有效激发科研人员转移和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值得庆幸的是教育部公布的新修订的2015版《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将专利奖并入技术发明奖(专利类),同时兼顾科学普及和专利运营增设了科普类奖和专利运营、推广类奖项。此办法的修订能从一定程度上调动科研人员转化的积极性。

2.2.3管理体制障碍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及科研机构内部尚未建立专利管理部门和成果转化机构,专利的管理工作一般由科研处下设的成果科具体负责,管理的缺位使得职务发明专利缺乏资金保障。管理人员多为科研人员自己兼职,使得科研人员大多通过人脉与企业牵线搭桥,进行专利推广,不仅成功率低而且分散了高校教师授课、科研精力,对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利的有效运营不利。另外,规范科技成果管理与转化方面的规章制度也不健全,国家尚未出台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办法。制度设计的不完善极大程度的制约了科研成果的运营转化。

3.个人专利运营

2013年国内个人申请人所持有的有效发明专利66904件,占所有国内申请人持有的有效发明专利的11.4%,是我国专利成果的组成部分之一。个人专利的有效运营不仅能够提高发明家的创新热情、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而且能进一步提升我国创新队伍的能力和素质,造就一大批具有新思维的有责任、有担当的发明家,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3.1个人专利运营现状

3.1.1个人发明的转化情况

个人发明作为专利的一部分,其运营情况不容乐观。一直以来,我国非职务发明专利的转换率“微乎其微”。据长沙市专利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2月,长沙市专利累计授权总数为18983件。其中非职务专利5510件,占专利总数的29%,而已转化的专利不到1000件[7]。个人专利转化率低,造成许多具有显著技术特征且能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专利被闲置浪费。

3.1.2专利与企业需求的适应情况

许多发明人在进行发明创造时,缺乏对市场感觉的把握,造成发明创造与市场脱节,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另外,一些具有较高含金量的发明项目因为与产业的结合度不高,无法与产业进行对接,更无法有效进行专利运营,导致资源浪费。毕竟,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它不仅要考虑这一专利产品的生产制造问题,还要考虑市场是否接受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讲,将一项专利转化成一件产品,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要投入设备改造、要对市场进行调研,还有双方对专利的价值判断、如何合作等问题。若发明无法与企业有效对接,将不利于其转化、实施。

3.2影响个人专利运营的制约因素

3.2.1专利维护困难

对于发明人来说,资金是实现专利运营的重要因素。发明人每年都需要缴纳专利维持费,随着专利数量增多,专利年费也随之增多,而且年限越长,缴纳的年费越高。对普通的发明人来说是较大的负担,如果不能有效转化,最终只能放弃。虽然当前专利质押贷款发展迅猛,但这种模式主要针对企业,独立发明人很难获得信贷支持,专利维护依然存在困难。

3.2.2专利运营意识不足

我国个人专利的所有人有着发明的热情、创新的精神,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这些品质是值得很多人学习的。但他们普遍缺乏商业头脑,就其拥有的专利而言,不仅未将其看作是一种商品,更缺乏将其运营的意识。运营意识的不足导致专利与市场脱节,造成供需双方对接困难,专利难以有效流通,导致许多创意的想法被埋没。运营意识的不足也会扼杀发明者的发明热情,因为专利不投入运营就难以被社会认可,长期不被认可足以扼杀专利所有人的发明的热情,不利于整个社会创新氛围的营造。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专利权人在专利运营中普遍存在运营意识淡薄,运营模式单一,运营成本高等问题。除此之外,也存在缺乏专业的第三方运营机构和运营人才的问题。专业的运营机构和运营平台能有效整合专利运营服务链,为不同的专利权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不同权利人的需求,促使专利在市场中有效流通,实现专利价值。

[1]冯晓青.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的自行实施方式[EB/ OL].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网.

[2]刘淼.非专利实施实体的是与非——美国专利制度的变革及其启示[J].知识产权.2014年第12期.

[3]i智库.2013年中国知识产权运营状况研究报告[EB/OL].

[4]冯晓青.当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资本运营的现状[EB/OL].冯晓青知识产权网.

[5]宋河发等.国外主要科研机构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4.

[6]专利统计简报[EB/OL].2014年第4期.

[7]刘芳,张一璨,贺建辉,李白军.株洲:个人专利“待字深闺”谁来“牵线搭桥”[N].中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网[EB/OL]http://www. ipraction.gov.cn/article/xxgk/mtbd/mtgc/201504/20150400050212.sht⁃ml.2015-04-23.

齐荣坤(196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科技管理、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工商企业管理等。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许可专利
版权许可声明
版权许可声明
吉林省加快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综合思考
版权许可声明
本期作者介绍
逆行者的武汉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