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宁波成衣业在京发展成因探析

2016-07-14 01:28刘云华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6年5期
关键词:同乡成衣会馆

⊙赵 洁 刘云华[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 315211]



明清宁波成衣业在京发展成因探析

⊙赵洁刘云华[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成衣业是宁波的传统行业,明清时期宁波裁缝就在北京打下了一片天地,并成立了成衣会馆——浙慈馆,成为北京成衣市场的主导力量。本文从北京的市场发展环境、宁波的地方人文精神和成衣会馆的行业推动三个方面探究在京宁波裁缝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成衣业宁波裁缝北京

北京在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成为明帝国的首都后,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宁波裁缝看到了北京潜在的市场商机,毅然告别家乡来京发展,在北京的成衣市场中捷足先登,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亲邻相帮的优势,占据了这块充满潜力和机会的宝地。

一、北京市政繁荣的市场商机

1.明政府的迁都为宁波成衣业带来发展机遇。宁波成衣业在北京的初步发展要从明政府迁都至北京开始。迁都之前,明政府曾组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以改变北京人口不足的状况。正统十三年(1448),北京已有二十七万三千余户,约九十六万人。①不仅如此,明政府还鼓励全国各地的工匠和商人来北京发展,先后在皇城四门、钟鼓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等地附近修建民房,一部分“召民居住”,一部分“招商居货”。“天下士民工贾各以牒至,云集于斯,肩摩毂击,竟日喧嚣,此亦见国门丰豫之景。”②

北京优越的社会环境为宁波裁缝在京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首先,从商业发展角度而言,人口数量的变化,将影响整个区域的消费行为。其次,北京商业贸易的发展营造的各种营利机会,吸引着大批的宁波裁缝到京发展。再次,市民生活水准提高,市场上对衣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成衣业的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扩展。众多的人口、繁荣的商业、巨大的消费市场等因素提供给宁波裁缝一个良好的机会。“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宁波裁缝在北京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北京的成衣行业占据了一席之地。

2.繁荣的科举制度推动着宁波成衣业的发展。宁波成衣业的发展与明朝科举制度的繁荣也有一定关联。科举制度本身并不直接影响成衣业的发展,影响成衣业的是由科举制度催生的大批赴京考生。明代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随着永乐皇帝于1415年将三年一次的春闱从南京迁到北京,那些“十年寒窗无人问”想要“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考生纷纷赶赴北京。明代宁波是浙江省各府中考取进士最多的府,共计882人。重视乡亲关系是中国人的传统,宁郡进士为官后,受同乡观念的影响,往往会倾向找在京的宁波裁缝做衣服。这些官员不仅具有较强的购买力,而且出于乡情的考虑,官员之间还会相互推荐。借助这种同乡团体的力量和影响,宁波裁缝的客户层和目标人群得到扩大。

然而在少数的成功者背后是更大规模的落榜者。在科举竞争的高淘汰率下,那些落榜的考生将何去何从?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仁井田在北京做过调查,发现明清时期北京成衣行宁波人数众多的原因主要在于当时赴京赶考的宁波士子人数很多。这些士子在应试失败后,并不急于返回原籍,而是通过同乡会馆进入同乡在北京开设的成衣行,一边从事工商业活动以维持生计,一边准备下一次科举考试。③在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社会里,工商业是末业,“裁缝”是被人所看不起、没有社会地位的。这些考生愿意依靠成衣行作为维持生计的暂时落脚点,反映出宁波成衣行在京发展的势头良好。这些考生成功后,会成为宁波成衣行的高级顾客,这样一种良性的循环关系有力地推动着宁波成衣行的发展。

二、宁波地方人文精神的扎实根基

法国启蒙学者爱尔维修曾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著名论点,地理环境深深影响着人们的风俗习惯和性格面貌。宁波裁缝能够在京堪称魁首,与宁波独特地域环境所孕育的开拓、合作和精益求精的性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1.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三面临海的地理环境使得宁波地区自古从事海洋捕捞的渔民为数众多,与风浪搏击的生存方式使宁波人形成了一种强劲的开拓精神。然而明清两朝严厉的海禁政策要求“寸板片帆不许下海”,加之宁波地区人口的不断增长,致使许多宁波人不得不离开世辈居住的乡土,外出经商谋生。明清时期北京作为首屈一指的大城市,意味着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宁波人带着特有的开拓精神来京寻找机会,这群人中也包括本地的裁缝。他们把握机遇来京发展,大胆开拓活动区域,最终占领了北京的成衣市场。

2.亲邻相帮的合作精神。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有较强的家族观念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同乡观念。由于地处海滨,与风浪搏斗的谋生方式和险恶的生存环境,宁波人更加注重家族观念和同乡友谊。家族相帮、同乡互助的合作精神在宁波人身上尤为明显。首先,一批外出谋生的宁波裁缝在创业之初都曾得到同乡和同乡会的帮助。“北京的工商业,几乎全部掌握在地方行帮商人手里,如银号业、成衣业、药材业都是清一色的浙东商人。”④“人情即商情,商情即人情”,宁波人在北京各业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必然有利于同乡人的发展,利用这种同乡关系,宁波成衣业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客户消费群体,为宁波裁缝在北京的发展创造了非常优越的条件,使他们得以立足和完善。其次,如果一些裁缝在外发展顺利,往往又将自己的亲人、乡人携带出去,共同发展,致使宁波裁缝的队伍迅速扩大,也加速了宁波裁缝群体的形成。这种家族团结、同乡扶持的群体精神是宁波成衣业得以占据北京市场的重要力量。

3.精益求精的行业精神。传统观念里,拥有手艺才能安身立命。宁波地区流传着俗语:“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颇能说明宁波人崇尚“一技之长”的生存之道。宁波裁缝的“一技之长”体现在他们世代相传的“手功”中,如捏针、引线、打结、收针,等等。然而只有一技之长只能保证其生存,想要成为行业领导者仍然不够。清人钱泳出神入化地记述了宁波裁缝独异于其他裁缝的技艺:有一顾客拿了几匹绸缎料子让宁波裁缝裁剪,该裁缝询问了将要穿着该服饰者的性情、年纪、相貌、科举登第年月等不着边际的问题,唯独不问尺寸多少。顾客感到很奇怪,便向裁缝提出了疑问。裁缝回答说:“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⑤”

这个故事生动地描述了宁波裁缝的独特之处。对于不同的人,他们能做到“俯仰无不得体”。宁波裁缝能够创造出这种独特的量体裁衣方式,正是因为他们善于更深层次地去研究服装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善于独辟蹊径、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是宁波裁缝工作中精益求精的体现,也是他们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也是成为行业中佼佼者的关键所在。

三、成衣会馆的行业推动

“浙慈馆”由浙江宁波籍制成衣者组成,是以地域为纽带联络同乡共业人员的公益机构。会馆的成立一方面加强了宁波成衣业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则规范了从业人员的行为,为宁波裁缝在京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1.会馆对成衣行业凝聚力的加强。北京的成衣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宁波裁缝初期发展并不顺利,再加上北京本地裁缝或其他地域裁缝的欺压和排挤,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寻求出路。

会馆便是他们为寻求出路、保护自身利益而建立的行会组织。《财神庙成衣行碑文》所述:“京师城内,商同各铺掌柜、伙友出资,在于南大市路南,创建浙慈馆。”⑥碑文有力地说明宁波裁缝之间已经初步结束了毫无组织的分散状态,他们在同乡共业的基础上结成了一个组织。为了确保成衣行业的优势和市场,他们在会馆的旗帜下团结起来,研讨商情,联络商务,共同一致地与异地商人展开有效竞争;同时,浙慈馆的成立也为浙籍成衣业者提供了聚会、娱乐和祀神的场合,“建筑殿宇、戏楼、配房,供奉三皇祖师神像……专归成衣行祀神会馆,历年行中唱戏庆贺”⑦,他们在会馆中感受着血缘亲情的凝集和抱团生存的力量。

2.会馆对成衣从业人员行为的规范。自有会馆存在的那一天起,行规就随之存在。会员自订规则,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以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行业稳定。

会馆不仅是开会议事的场所,更是共同祭神的地方。“百工杂技,各崇所宗”,神灵设置是会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会馆的发展方向。浙慈会馆的成衣人员皆供奉“三皇”,以“轩辕”为主。《玉匣记》云:“轩辕皇帝乃成衣祖师。”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人为利益所驱使,常会行为扭曲,唯利是图。俗话说“厨子藏肉,裁缝藏料”,宁波籍成衣人员在精神上受轩辕神的监督,不敢从中作梗,欺瞒顾客。神灵的设置很大程度上起到一种有效的整合作用,让人们“体此意,而检其身,而慑其心,无敢慢,无敢渎,无作坏,无作恶”⑧,从而有效地维护成衣行业的稳定。

四、结语

明清时期,宁波的裁缝们在北京成衣行中脱颖而出,并最终成为行业领导者,其成功绝非偶然。一方面,宁波裁缝抓住了北京迁都这一巨大历史机遇,果断前往北京发展;另一方面,宁波裁缝与生俱来的开拓、合作、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使他们在商业竞争中“出奇制胜”,无往不利;最后,他们紧跟时代潮流,在北京成立了成衣会馆,加强了凝聚力,使宁波成衣业在北京占据了一席之地。

①(清)乾隆官修:《清朝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②(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③转引自辛太甲、侯杰、李钊:《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现代转型》,《南方论丛》2009年第1期。

④⑥⑦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⑤(清)钱泳:《履园丛话》(卷12),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4页。

⑧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8页。

作者:赵洁,宁波大学在读硕士;刘云华,宁波大学副教授。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同乡成衣会馆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以木为媒
一岩九饮会馆
选个累人的店铺
极致未来
幸福的一闪念
幸福的一闪念
成衣设计中数码印花图案的应用研究
陈埭镇同乡总会
台前幕后的点滴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