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丽[广西大学文学院, 南宁 530004]
基于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解读《青春咖啡馆》
⊙王小丽[广西大学文学院, 南宁530004]
《青春咖啡馆》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一部长篇小说。本文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对小说主人公露姬进行分析,具体表现在文学与艺术的追求、吸“雪”和终结生命;分析作品主人公摆脱痛苦的方式,阐释她身上所具有的悲观主义气质,得出莫迪亚诺小说与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相类似的结论。
《青春咖啡馆》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青春咖啡馆》是莫迪亚诺最令人心碎的作品之一。”贝尔纳·皮沃对《青春咖啡馆》的评价,也是莫迪亚诺很多小说的特点。《青春咖啡馆》在传承莫迪亚诺小说忧郁格调的同时,进一步对人生进行了哲理化探索。小说围绕着对神秘女子露姬的寻找展开,通过四个人的叙述,向读者展示了露姬不同寻常的一生。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就是生命力。意志就其本质而言,是盲目的、无知的欲求和冲动,是永远孜孜不息的努力,是无尽无休的斗争,它没有最终的目的和目标;当一个愿望满足后,又会有新的需求出现,因而,人生是痛苦的,一部生活史就是一部痛苦史。为此,叔本华提出了摆脱痛苦的三种方式:艺术、宗教、死亡。①
叔本华认为文学和艺术是摆脱痛苦的方法,因为人在沉浸于艺术时,会忘却其他烦恼。沉浸文学和艺术,人脑进入纯粹客观的观察事物的状态,“在欲求的那第一条道路上永远寻求而又永远不可得的安宁就会在转眼之间自动地光临,而我们也就得到十足的怡悦了,这就是没有痛苦的心境。”③也就是说,当我们的痛苦找不到归宿又得不到排解时,文学和艺术能转移眼前的痛苦,使我们身心得到愉悦。
书中的露姬为了寻找幸福,经常光顾咖啡馆,先是拉罗什福柯街的一家酒吧,然后是孔岱咖啡馆。然而这两家咖啡馆的氛围完全不同,就像他们所处的位置——一个在右岸、一个在左岸一样。塞纳河是右岸和左岸的分界线。当露姬逃离右岸到了左岸后,对右岸的一切都尽力回避,不愿意再游荡在右岸的街区,不想再碰到在右岸结识的人。露姬选择孔岱咖啡馆后,就排斥拉罗什福柯街的那家酒吧了。孔岱咖啡馆是文学和艺术的庇护所,那里聚集了一帮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无忧无虑的青年人。在孔岱咖啡馆的常客中,有小有名气的作家,有热衷摄影的艺术家,有记录生活点滴的浪漫主义者,也有对生活感到无限迷茫的青年学生。与拉罗什福柯街的酒吧不一样,孔岱咖啡馆给露姬带来的不是身体的放纵,而是精神的愉悦。在那里,她可以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安静地思考,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心得,可以一个人看自己喜欢的书籍,没有人打听她的过去,没有人随意闯进她的回忆里。
露姬还时不时参加私人阅读书社。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以认识居伊·德·威尔,一个对他人抱有无限关怀的小说爱好者。通过威尔的推荐,露姬阅读了《消失的地平线》《会做梦的宝石》《无限之旅》《神秘的街垒》……她疯狂地爱上了它们,每读完一部小说,都会深陷其中,憧憬书中的人事,还与自己的生活作对比。④
然而,就如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所说,通过艺术摆脱痛苦的方法只是暂时的,它不是一劳永逸的。当生活还在继续,痛苦就会窥测左右,趁机钻进我们的脑海。露姬在文学和艺术中得以短暂地逃离痛苦,然而,生活却时起时伏。在一个心情沮丧的日子里,她在威尔那本《不存在的路易斯》封面上,用圆珠笔把人名换成了她自己的名字——《不存在的雅克林娜》。
叔本华一生十分崇拜佛教和印度教。他的意志否定三部曲,正与佛教的三大戒律相吻合,不近女色、故意造成的贫苦、死亡。⑤他认为皈依宗教、无欲无求是摆脱痛苦的方法。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自我克制,也不是所有投身佛教的信徒都能自觉遵守戒律。宗教是关于内心的信仰,只要一心向佛,混迹尘世又何妨。露姬是个很年轻的法国人,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没有给露姬安排一条皈依宗教的道路,而是让她吸食海洛因。
毒品能让吸食者沉溺于快感之中,其他感觉荡然无存。露姬第一次吸食海洛因后,顿时觉得“那东西就让我产生一种神清气爽和轻松自如的感觉”⑥,并坚信“在大街上侵袭我的恐惧和迷茫的感觉可能永远也不会在我身上再现”⑦。然而,露姬内心的痛苦越来越深了,以至于毒品都不能使她摆脱对生活的困惑。常去孔岱咖啡馆的大学生在回忆露姬时说:“至于其他的有毒物质,我虽然不是很确定,但还是感觉到露姬一直在和圈子里的一些人一起吸食。然而,从她的目光和神态中看不出她在‘参观人造天堂’,看不出服用毒品给她带来的快感。”⑧通过他人的回忆,我们了解到露姬吸食鸦片,并没有给她带来一劳永逸的快乐,相反,她头脑十分清醒,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叔本华认为,对于世界和人生痛苦的察觉随着意志客体化级别的增高而增高,人较之于动物和植物而言,痛苦达到了最高程度。而人的智力越高,认识越明确就越痛苦。露姬在吸毒的初期是有快感但渐渐地失去了快感,除了跟毒品吸食本身的危害有关外,更与她自身意识清醒密切相关。她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吸毒带来的假象,以致在吸毒时都无法摆脱对人生的思考。这种通过“参观人造天堂”来获得幸福的途径宣告失败。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一场迷误。人终日在追求、在挣扎,虽然能获得短暂的愉悦,但最终却不免是一场空幻。如果人们认识到了人生的这一真面目后,自觉地舍弃欲求,摆脱意志的束缚,就是生命意志的否定。“生命意志的否定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升华,是对整个世界与人生的彻悟和对人生痛苦的解脱。”⑨要达到对生命意志的否定,除了对艺术与宗教等人文科学的研习外,另一条途径就是禁欲。它是对生命意志的彻底否定,是对痛苦人生的永久解脱。禁欲有三步,其中最后一步就是死亡。
然而叔本华并不认为所有的自杀都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如果人们因为不满于人生现状而自杀,其实质恰恰是对生命意志的高度肯定,因为这时的自杀行为是自杀者本身的生存要求没得到满足。如果是因为看清了人生的本质而自杀,那么这种自杀就是对生命意志的完全否定。
露姬的一生是追寻幸福的一生,然而她最终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她从十三四岁就开始出逃,刚开始时她是有些恐惧的,但随着出逃次数的增多,她渐渐爱上了出逃带给她的刺激,以为前方会有许多美好的事情在等待着她。“生活就在我的面前向我招手。我怎么能蜷缩起来把自己隐藏在四面墙壁之间呢?我害怕什么呢?我要去见人。只需要随便进一家咖啡馆就行了。”⑩从小饱尝孤独的她,看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意识到不能蜷缩在家中的小房子里,渴望与外界接触。她的愿望实现了,一次买药的经历让她认识了亚娜特。她经常光顾亚娜特的那家咖啡馆,还结识了一帮咖啡馆的常客。他们经常一起玩乐,起初她感到非常满足,可是突然有一天,她又逃离了,这一举动是她之前没有想到的,但一旦逃离,她就决定跟这个地方一刀两断,她不想碰到在这里结识的任何人,除了亚娜特。在露姬眼里,亚娜特是可以带她闯出一片新天地的人。之后她莫名其妙地结了婚,丈夫舒罗对她很好,但是工作忙,没时间陪她,加之年龄间隔较大,缺乏沟通。她慢慢地对生活变得越来越挑剔,经常对舒罗发火,“真正的生活,不是这样的”⑪。但她也不愿告诉舒罗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她觉得,舒罗理解不了她。她又一次逃离了。这时,她迷恋上了文学和艺术,沉醉在文学海洋里,享受着孔岱咖啡馆艺术的庇护。沉迷的阅读和静谧的冥思使她超脱了尘世的烦恼,意志得到了净化,精神生活得到了愉悦。但这种艺术和文学的逃离是十分短暂的,一旦重新回到自我、回到生活中,她又陷入了烦恼和痛苦。她吸毒了,然而毒品本身就不可能给人幸福。露姬不断寻找幸福,最终找到的是一条否定自我意志的道路。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里,她站在窗前,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痛苦的一生。
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应用“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只有保证用户在进入该空间内感到舒适才能实现其“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基于此,在室内空间设中就需要对室内颜色进行合理的设计,还要找到物品的最佳设计方式,这样就可以较好地避免因为颜色和物品设计不当而导致用户产生多大不适感。在室内空间设计中遵从舒适性原则,就可以在室内设计中国使用平直、圆弧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从而有效的提升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莫迪亚诺的小说似乎在告诉我们,幸福只是昙花一现的东西,人生寻寻觅觅,到头来得到的只有落寞、失去、不幸、迷茫,只有时时袭来的危机与恐慌,只有萍踪不定的漂泊,只有处在时代大潮中身不由己的无奈和顾影自怜的悲哀。”⑫《青春咖啡馆》中露姬不断寻找幸福,但就如同她对身份的寻找一样,只是一个过程,幸福也只是人们构想出来的一种理想状态,它如同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莫迪亚诺通过小说的形式,表达了与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相类似的观点,有哲学的深度,耐人寻味。
然而,《青春咖啡馆》带给我们的并不是完完全全的悲观绝望,作品中也有许多温情的描述。从这个角度而言,《青春咖啡馆》的思想又不同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它不是对人生的彻底否定。在生活之旅的途中,虽被“一缕绵长的愁绪包围”,但青春是不会消逝的,如同那株常春藤,永远折射出春天的气息。
①⑤[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8页,第122页。
②③④⑥⑦⑧⑩⑪[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金龙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6页,第274页,第81页,第79页,第79页,第8页,第66页,第39页。
⑨王建伟:《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页。
⑫[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编后记》,金龙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页。
作者:王小丽,广西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