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孟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休道衣冠殊制度,却将文字共诗书”
——1597年朝鲜与安南使臣的诗文酬唱
⊙朱孟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宁波315211]
万历二十五年(1597),朝鲜使臣李睟光奉命出使大明,得以在北京与安南国正使冯克宽笔谈并诗歌酬唱。这是朝鲜与安南使臣在历史上的第一次深入交流,为16世纪东亚世界的外交大事。朝鲜与安南使臣都留有互相交流的文字记录,并带回各自的国家,使万里之遥的两国塑造彼此形象时的想象空间进一步深化。
李睟光冯克宽朝鲜安南诗文酬唱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丁酉),北京宫廷中极殿被灾,三十五岁的李光以“进慰使”名义出使中国。尹继善为书状官。李光在燕行路上看到投入抗倭援朝之中国人力物力的实况,载入其文集颇详。李光作为朝鲜外交使臣与安南正使冯克宽所进行的诗歌酬答与笔谈,成为了儒家文明圈内和东亚国际关系史上的佳话。李光将此次与安南使臣的交流始末编为《安南国使臣唱和问答录》,存于其著作集《芝峰先生集》中,使我们得以窥见当时交流之盛况。
冯克宽(1528—1613),字弘夫,号毅斋。冯克宽在越南文学史上是一位重要人物。1582年出生于安南山西(今河山平省)石室县冯舍村。冯克宽少时即以文学知名,并在黎莫二国对峙时期选择辅佐黎氏,于二十四岁举兵功莫。1580年(黎英宗光兴三年)会试复开,冯氏以五十三岁中格,赐第二甲进士出身。
冯克宽在中国经典探研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任国子监祭酒时,冯克宽曾著《读“诗”多识》一书,把《诗经》中的鸟兽花木全部用喃字注释,为《诗经》在越南的流传做出了贡献。冯克宽还曾著有《易经演义》,用喃字对《易经》作翻译、解说,惜已亡。除以研究儒家经典外,冯克宽在文学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其主要著作有《言志集》《毅斋诗集》《冯克宽诗集》《梅岭使华诗集》《兵家要旨》《安南使臣万圣节庆贺颂咏》等,其中《冯克宽诗集》《梅岭使华诗集》是当时越南汉文学的代表作。④
万历年间,越南黎氏集团推翻了莫氏政权,建立后黎政权,重新主导越南政治生活,莫氏只能退守于越南西北部的高平山区,组成流亡政权。后黎政权为了成为越南合法统治者,必须寻找明朝的支持,并获得明朝的册封。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后黎政权派遣使臣冯克宽出使明朝求封。冯克宽以七十岁高龄奉使中国,此为其一生中最显要之事件。冯克宽在出使明朝期间于沿途所见、所闻、所作,以诗文的形式记录下来,或颂中华大地的美丽自然风景,或述沿途的风俗民情,或记载其与明朝士大夫的交流互动,后人将其诗文汇编成册,取名《梅岭使华诗集》。《梅岭使华诗集》中记录了他与朝鲜使臣李光的诗文交往,李光的赠诗在之后广传于安南坊间。
万里来从瘴疠乡,远凭重译谒君王。提封汉代新铜柱,贡献周家旧越裳。山出异彩饶象骨,地蒸灵气产龙香。即今中国逢神圣,千载风恬海不扬。闻君家在九真居,水驿山程万里余。休道衣冠殊制度,却将文字共诗书。来因献雉通蛮徼,贡为包茅觐象舆。
回首炎州归路远,有谁重作指南车。⑤
朝鲜与安南同为中国属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着相似的思想观点,故此两国的使臣才能互相引为知己,这一点明显地反映在他们的诗歌中。“休道衣冠殊制度,却将文字共诗书”,为李光与冯克宽酬唱的核心旨归,也是两位东亚儒学大师所拥有的共同理念。冯克宽以《肃次芝峰使公韵》作答:
异域同归礼义乡,喜逢今日共来王。
趍朝接武殷冠哻,观国瞻光舜冕裳。
宴饗在庭沾帝泽,归来满袖惹天香。
唯君子识真君子,幸得诗中一表扬。
义安何地不安居,礼接诚交乐有余。
彼此虽殊山海域,渊源同一圣贤书。
交邻便是信为本,进德深惟敬作舆。
记取使轺回国日,东南五色望云车。⑥
“唯君子识真君子,幸得诗中一表扬”,表达了两国使臣交往的真诚用心。“彼此虽殊山海域,渊源同一圣贤书”,和李光“休道衣冠殊制度,却将文字共诗书”,表达了同慕儒家文明之大道。李光在此期间还为冯克宽作《安南使臣万寿圣节庆贺诗集序》,其中言“夫天地有精英清淑之气,或钟于物,或钟于人,故气之所钟,扶舆磅礴,必生怀奇秀异之材,不专乎近而在乎远,不禀于物,则在于人焉”。并言“精英清淑之气”别钟于安南,赞冯克宽曰“使臣冯公,皤然其发,曜然其形,年七十而颜尚韶,译重三而足不,观礼明庭,利宾王国,其所著万寿庆贺诗三十一篇,揄扬叙述,词意浑厚,足以唾珠玑而声金玉,亦岂所谓异人者哉!”⑦李光此序加深了两国使臣交往的感情。
①③[韩]金柄夏:《韩国经济思想史》,厉帆译,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225页,第226页。
②⑤⑦ 《芝峰先生集》卷之八《安南国使臣唱和问答录》之“识”,载弘华文主编:《燕行录全编》(第一辑第五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版。
④张恩练:《越南仕宦冯克宽及其〈梅岭使华诗集〉研究》,《暨南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⑥ 《芝峰先生集》卷之八《安南国使臣唱和问答录》,载弘华文主编:《燕行录全编》(第一辑第五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版。(冯克宽此和诗广泛流传,见载于越南存庵家藏《皇越诗选》卷五)
作者:朱孟臻,硕士,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专门史。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