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华
央行6月15日发布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9855亿元,同比多增847亿元。 今年前5个月,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像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高低差异非常明显。具体来看,1月份贷款投放同比增加1.04万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2月份贷款投放同比则少增2970亿元;3月份贷款投放13700亿元同比增长16.1%;4月份贷款投放5556亿元同比减少21.51%。
如此在时间节点上的信贷精准投放原因何在?
从信贷投放的客户对象来分析,大中城市轨道交通的兴起、铁路与高速公路投资的不断延续,庞大的城市住房去库存引发的消费信贷等,均创造了不竭的信贷需求。同时,去年底前各家银行为此已提前储备不少信贷项目,到了今年1月份为占领市场份额,势必引发贷款投放高速增长。
此外,进入2月份后,为避免存贷结构倒挂并消化1月份的过量信贷投放,银行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抢挖”存款业务,就致使信贷投放萎缩。而到了3月份,在新增存款增长的推动下,为信贷投放加速提供了支撑。在进入4月份后,存款总量在3月份冲时点的激情过后出现了剧减,信贷投放自然随之大减。再就是,5月份随着国家一批重点项目推进的提速,信贷投放力度明显得以提升。
表面上看,这种大起大落的时间信贷投放似乎存在诸多问题,但深入探究,便可发现这种精准的信贷集中投放模式,却可以出其不意地发挥各家银行支持经济实体的独特作用。
其一,金融信贷精准集中投放,减少了各类经济实体借不到贷款的内在担忧。在当前全国银行信贷仍处于卖方市场的大前提下,各家银行会从为信贷客户考虑的角度出发,想尽办法一次性给予信贷客户的信贷规模保证,会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尽最大能力一次性让信贷投入全部到位,从源头上帮助信贷客户克服贷款难,满足信贷客户“心里踏实”的融资需求,增强信贷客户应对各种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实体对融资的担忧。
其二,1至5月信贷投放总量实现精准的同比明显增加,有利于增强各类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实力。事实上,各类经济实体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在岁末年初,会根据银行信贷融资总量来决定其经营发展目标。若能在年初得到银行信贷扶持,就能有的放矢地计划安排好全年的经营管理,一旦各家银行在年初信贷总量投放过少,势必会造成各类经济实体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而打乱全年的经营步伐带来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最终可能迫使企业以高成本付出方式进入民间融资。令人欣慰的是各家银行想信贷客户之所想,均在年初加大了信贷投放总量,解决了各类实体经济的现实难题。
其三,各家银行信贷精准投放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大集团、大客户,行业投放上集中于轨道交通、铁路、高速公路、集中供水等民生基础设施领域,以及高、精、尖科技含量的各类高科技行业,同时这些“大客户”与“大行业”在其他月份的信贷资金需求依然十分旺盛,这样一来,由于这些行业在年初就得到及时的支持,可以开足马力加快生产与运行速度,为全年实现稳健发展就开好了头赢得了发展先机。
因此,正是各家银行运用超常规的信贷投放科学思维,创造性地在年初1、3、5月份不约而同地开始信贷的集中精准有序投放,才让各类经济实体“喝足”了信贷的“阳光雨露”,相信信贷集中投放一定会给“十三五”赢得更加美好的开局,一定会让经济稳增长促发展的供给侧改革更加富有生机。
表面上看,这种大起大落的时间信贷投放似乎存在诸多问题,但深入探究,便可发现这种精准的信贷集中投放模式,却可以出其不意地发挥各家银行支持经济实体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