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永虎
摘要:为人师表,感悟良多。叹今天学生之不易,整天泡在书山题海里,面对的是家长,老师,社会殷切的期望,同窗学友之间激烈的竞争,难怪今天很多人都抱怨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减负,减负,越减越多。学习科目越来越多,作业也多,三天一小考,十天一大考,学生能不累吗?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也明显下降了。这些能怪谁呢?基本的科学知识是不可不授的,关键是要向有限的45分钟的课堂要效益,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83-02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1.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眼中有本,心中无人",教育的出发点是"以本为本"。而今天的教育教学必须真正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热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包办代替,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学会自我管理。
1.2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高中语文课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允许对学生进行淘汰。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其要给予关注、尊重与爱护,使每个学生都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师要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使学生不仅具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具有高尚的品德情操,较高的审美品位,较强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成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四有"新人。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指每个人的各不相同的,适合其条件的最佳发展。要把统一的要求与学生内在的发展要求联系起来,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为发展方向与能力倾向不尽相同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机会,为他们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
1.4 倡导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观念。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这种方式,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自主的、充分的。教师必须珍视学生这种主动、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與合作的良好空间,教师要充分运用研究性学习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1.5 树立优质高效的效益观念。教师必须树立时间观、效率观。"什么是现代化,简单可以理解为就是高效率"。教师在树立现代教学观念的同时,要努力钻研教学艺术,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学生实际、自身特长,选择和设计最优的教学方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争取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
2.读写一体化,强化课文的示范作用
2.1 作文的功夫在作文之外,"劳于读书"可"逸于作文"。我们平时的学习中,可以感觉得到,如果班里哪个同学作文得分每次都很高的话,这个学生肯定是阅读了特别多的课外书,也可以说这个学生特别喜欢读书,把读书当做自己消遣娱乐的一种工具,日积月累,作文水平自然就上去了。所以说,写作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平日素材的积累,见多识广,就是这个道理。做教师的也有这样的体会:有的学生书读得也不少,但是就是作文水平上不去,学生阅读的材料也不少,但在写作文的时候就是用不上这些材料,就是只会记,不会用,也就是所说的不能活学活用。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把这些有用的素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用到写作当中,提高作文水平。
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要重视语文课文对学生写作的启示作用,寻找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
2.2 自选阅读与经典阅读相结合。教师要求学生平时除了阅读语文周报以及课外读物外,还要阅读一些经典大作,不仅是国内的还有国外的一些有名作品。在一些高考满分作文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续编《红楼梦》,或是改编哪个有名的文学作品,他们为什么会能改编得这么好,就是因为对这些有名的文学作品很熟悉,可以说是张口可以熟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平时阅读的素材和经典作品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3.培养自学能力
除了以上介绍的一些学习方法之外,学生也要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意识,单纯依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感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他们之间会形成一种同化力量,能使环境和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让置身于这个大家庭的每个人都受益匪浅,感染上这个群体共同的风尚与气质。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培养营造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