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42-02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边贯性的提问能促进教与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从学生方面来看,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诱发学生多问、敢问的治学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养成从容沉稳,应对自如的表达能力。尽管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进行过成千上万次提问,但真正善于提问的教师少之又少。在教学活动中我发现,课堂提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误区:
1.误区
1.1 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一堂40分鐘的课,教师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接着一个个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
1.2 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学生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的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重复问题和老师的回答。如在一个很大的没有扩音设备或扩音设备不好的教室,或是问题本身较复杂,有多个层面,就有必要重复问题。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要避免这种无意义的重复。
1.3 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而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必须注意两个方面:肯定的态度和听个技巧。作为教师,你可以自己观察你自己或请别人观察,你是否集中你的注意力,对学生感兴趣?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因为"听"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涉及到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各个层次,而且需要心与心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你对学生的尊重于兴趣。学生可从教师的这些行为中得到积极的情感反馈——老师对我说的很在乎,我说的一切很重要。相反,如果你坐立不安,目光游离,表现出不耐烦,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将目光转向窗外或看另外同学的小动作。那么学生会从你的非言语行为中得到完全相反的反馈——我可能说错了,赶快打住。
1.4 总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 走进学校,经常听见学生的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或"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仅点几个(通常是能力强和学业成绩突出)学生的教师给了大多数班级成员一个消极的强化——反正我的学习不好,老师比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尽管玩吧。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业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从而导致集体斗志的丧失。
2.对策
2.1 有效提问,做好充分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所提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钻研教材后把握课文内容而提的核心问题,也可以是学生预习中质疑总结筛选出来的问题。不管哪种情况,所提的问题必须要有目的性、层次性,即所提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比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其中一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聋哑人专注、执著、坚持的形象。教师据此设置了:①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②用一个词语来说说你对聋哑人的印象。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不至于初读课文变得漫无目的、没有效率。
2.2 有效提问,问在学生的心"窍"上。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在点子上,问到学生的心"窍"上。也就是说,问题的设计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疏通学生思维的流程,让学生在思考中有所发现,并体会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在设计问题时,最好做到新旧联系,难易适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先讲后问,讲问结合,化难为易,化大为小,使每个问题的提出都能够对学生语言素质的长进发挥作用,都能够对理解课文内容有所帮助。
2.3 把握火候,分层次提问。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问,提问由谁来回答,教者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费劲心思多加斟酌。如果先提问优等生,就会减少差生思考和回答的机会,如果先提问后进生,问题答不出就会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问题难易的程度和提问时间的先后顺序,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的均等机会,使各类学生从实际出发积极参与课堂提问,收到各有所得、各有提高的效果。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就先让后进生说说文中的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再让中等生说明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都看到了什么,最后让优等生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这一问题,然后教师再加以点拨、辅导,使全班学生都能够很好地理解造成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根源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