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歆懿
(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 250105)
浅谈流行性传染病的临床预防
王歆懿
(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 250105)
流行性传染病对于人们健康的威胁非常大,随着交通运输水平的发展,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困难增加,也给流行性传染病的蔓延带来了新的途径,如果不进行合理的控制,很容易引发大范围流行性传染病。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流行性传染病的常见分类与临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流行性传染病;常见分类;临床预防
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严重威胁着公众的身心健康,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公众卫生问题。在交通事业的发展下,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愈加便捷,也给流行性传染病的蔓延带来了新的途径,如果不进行合理的控制,很容易引发大范围流行性传染病。如何加强流行性传染病的临床预防是卫生部门的工作重点。
我国流行性传染病的种类多样,常见的有小儿手足口病、结核、肝炎、甲型HINI流感,传播方式多样,包括血液传播、飞沫传播、唾液传播、粪口传播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流行性传染病可以分为但中类型,即甲类、乙类、丙类。甲类危害大,传播范围广,如鼠疫、霍乱等都属于甲类传染病的范畴;乙类危害小于甲类,如狂犬病、疟疾、麻疹、炭疽等;丙类主要为季节流行性疾病或者地区传染病,如流感、肺结核、血吸虫病、伤寒等。
2.1 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下,对于生活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一些气候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出现,一些地区虫害肆虐,这些害虫往往携带大量的致病病原菌,很容易导致人类感染。且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人口流动速度越快,给传染病的传播带来了新的途径。此外,消毒不彻底、食品工业化等等,也是引起传染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2.2 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为了抵御外界病原菌的侵入,人体免疫系统具有独特的防卫线,包括皮肤、黏膜、体液、淋巴、血液循环系统等。如果人体患病,那么自身就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导致体质变弱,在致病因子侵入后,就很容易生病。
3.1 注重预防接种工作
预防接种是有效降低流行性传染病发生率的重要措施,预防接种就是在人体内接种含有某些病原菌的生物制剂,促使机体产生免疫力,提升人体的免疫水平。常见的疫苗有乙肝疫苗、卡介苗、狂犬病疫苗等等。目前,预防接种已经在各个地区得到了推广,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
3.2 做好传染源的控制工作
控制好传染源是降低流行性传染病发生率的重要措施,各个地区需要根据地区情况做好传染源的控制工作,对于已经被传染的患者,要加强监控,详细了解疾病的传染方式,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情况严重者,需要将患者隔离。对于曾经接触过患者的人员,需要进行隔离观察,在取样检查时,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流程,再完全消毒后,方可发出化验单,实施专门登记原则。作为医护人员,在接触到传染病患者之后,需要进行彻底消毒,避免产生医源性感染。
3.3 改善基层的卫生条件
流行性传染病的传播离不开特定的媒介,研究显示,基层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是传染病的高发区域。为了降低传染病发生率,各个地区需要逐步改善基层的卫生环境,严格饮用水标准,控制好污水、垃圾的排放,进行无害化处理,定期要求各个机关、团体、学校等开展消毒工作。此外,还要加强对民众的教育,要求民众及时通风消毒,排出室内细菌,在咳嗽和打喷嚏时,要捂住口鼻,用过的卫生用品避免随地丢弃。个人衣物与被褥等要做到勤洗勤换,定期晾晒,避免病原菌传播。
3.4 加强部门间的协作
卫生部门要加强和各个医疗单位、所有的学校和相关托幼机构的合作力度,创建完善的疫情通报制度;要对晨午检制度认真落实,并做好各个生活场所的通风以及消毒等措施;要与卫生局疾病控制部门加强配合,注重主动搜索各个学校以及托幼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情况。同时,医疗机构要创建合理防控小组,重点培训相关科室和人员的传染病防控知识,要设置发热门诊,根据要求分类收集以及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有些社区服务站可能存在培训内容不够全面,缺乏相对独立的发热门诊,布局和消毒隔离规范不相符合等问题。这就要求执法人员要勒令其进行整改,以保证人们群众的健康。
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是一项长期战,广大人民群众需要对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原理与预防措施有明确的认识,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教育,提升民众的防护意识,不断改善现有的卫生水平。此外,还要利用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手段,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流行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中,采取全面的措施降低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率。
[1]王安智.探讨常见传染病的社区预防与护理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33).
[2]马丽丽,孙丽双.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8).
[3]李国栋,张俊华,焦耿军,赵自胜.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爆发流行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3(21).
[4]马自英,韩春兰.如何做好传染病预防工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26).
[5]司福德,张磊.我国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现状及预防控制策略[J].职业与健康,2013(09).
R184
A
1004-7344(2016)36-0327-01
2016-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