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心理学在多学科的视角解析中的学科性质

2016-07-13 07:58杨国龙
大科技 2016年36期
关键词:性质学科研究

杨国龙

(楚雄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云南楚雄 675099)

教育社会心理学在多学科的视角解析中的学科性质

杨国龙

(楚雄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云南楚雄 675099)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只有四十多年,其学科体系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本文以教育社会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对其学科性质的归属问题进行多学科角度解析,仅供参考。

教育社会心理学;多学科角度;性质;问题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逐步兴起的教育社会心理学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进入我国并深入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只有4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教育社会心理学是将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相关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充分的整合,所以其学科性质的界定依然悬而未决,诸多的学者也将其学科性质的界定作为其探讨和研究的焦点。

1 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教育社会心理学在我国并没有太长的发展时间,其学科建设仍处于初期的起步阶段。在对国内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过程中,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20世纪90年代在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大量的国内学者纷纷致力于此,可谓是教育社会心理学发展的高峰期,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也颇具影响力,为我国后续教育社会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最近十年内,由于关于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相关资料较少,导致其在应用研究和构建理论方面并无建树。

(2)不能否认在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诸多学者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例如相关专著的纷纷出版等等。但是这些体系的框架要么是对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的照搬照抄,要么就是过于借鉴和参考国外教材,导致我国现阶段在构建教育社会心理学方面并无创新之处。

(3)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比较广泛,若其研究课题没有针对性,则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势必会与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有交叉之处。

(4)自教育社会心理学理论诞生以来,诸多的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都引起了高度重视。但是由于他们分别出自各自的研究目的,在对其性质进行定向时也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这就导致他们的主观随意性比较强。这不仅对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不利,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因此,目前首要探讨的课题就是如何将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明确下来。可以说构建何种学科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科性质如何,事关研究者要用何种方法研究何种问题,从而造出何种东西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研究观点进行总结,现阶段认为教育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其与教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和观点,在教育过程、教育系统中研究由于人际交往而引起的个体或集体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并对其发展的规律进行探索的学科。这一观点在某种程度上确定了其学科性质,同时也被大部分的研究者普遍认可和接受。但是新的思考也接踵而至:①既然学科定向已然明确了,那么在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为何衍生出诸多混乱局面,为何在研究中的争论与不确定一直存在,这对学科本身的发展是起到了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②之所以会产生这一现象,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是研究者的“各自为战”,在学科性质定性方面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还是其学科性质定向的不完善?

由于教育社会心理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笔者认为对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归属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并达成共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重中之重就是要明确其形成要旨。

2 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探讨

2.1 学科性质诸论

在最初运用教育社会心理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对某些教育现象进行解释和研究,例如课堂中的人际互动和人际关系等等。随着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的深入发展,在其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的同时,分歧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而导致分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学者其对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看法也不尽相同,集中表现为两种观点:观点一,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社会心理学是充分结合了教育学和社会心理学这两门学科,并且其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内容、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观点二,教育社会心理学是在教育中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直接体现,其并不以独立学科的形式而单独存在的。国内著名学者张志学则认为,教育社会心理学是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观点进行运用,并对学校系统中由于人与人的相互作用而引起个体或集体发生的心理现象进行考察,从而对其发生、发展规律进行探讨的学科。

2.2 学科性质的分析

总的来讲,尽管在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界定方面五花八门,但是各个研究学者无一不强调其是在教育中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直接体现。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可以发展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心理学的教育社会心理学,其会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不断地摸索出自己独特的方向。与此同时研究学者也应该反思:迄今为止,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已然找到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且具有自己独特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了吗?

(1)教育社会心理学要获得健康发展,就离不开人、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在研究中的一个重大不足是:将国外的研究视野搬过来,以为这样也能研究发展中国的教育社会心理学。岂知教育现象必然同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与教育相关的学校、家庭、社会的舆论环境,学生的成长路径等因素密切相关。众所周知的是:中国的教育在取得大发展的同时,也呈现了与国外不同的诸多问题。如果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正视这些问题,仅仅用国外的研究思路、方法,显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果。因此,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将国家教育目的、方针,以及在此指导下的教育制度体系的影响纳入其中。这就是说:教育社会心理学还必须关注与政治的关系。从教育基本原理上看,教育现象本身就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2)教育社会心理学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及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是其实践基础。由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对教育问题改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急需构建新的教育理论来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但是由于教育心理学学科传统的研究及理论基础的局限性,导致其已然不能肩负教育改革的重担。研究学者不得不重新反思教育心理学科体系,教育社会心理学也正基于这种契机逐渐萌芽发展起来。若教育社会心理学区别于教育心理学的独特之处是体现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的话,那便是教育社会心理学在看待教育问题是开始注重角度的转变,开始对学校教育环境中所隐含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关注。

(3)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要依靠社会心理学所提供的方法指导和理论基础。教育社会心理学在对社会心理学相关方法和理论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并非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经过充分的吸收和借鉴将其融入到教育体系中。将研究课题落实在教育系统内特有的研究现象和研究对象之中,加强其联系的紧密性。这也是教育社会心理学独特的方法及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其理论体系的独特性主要指的是在充分参考社会心理学中的成熟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到学校情景当中。因此,毫无疑问这种转化关系就是教育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基础,正是基于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情境的变化,才使得教育社会心理学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理论体系的独特性。同时,其方法体系的独特性是对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有效融合。正所谓方法有专利,却没有专用,尽管教育社会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理论,但是这并不妨碍其成为相对独立的一门学科。

(4)教育社会学与教育社会心理学既存在区别也存在相似之处。教育社会学是对特殊教育现象进行研究,教育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社会化进程或个体教育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其与教育社会学必然会存在诸多的联系,但是其在对群体心理影响和社会文化考察方面又是站在微观的视角下进行的,这就有别于教育社会学。

3 对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视野的设想

既然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法发展离不开教育活动赖以成长的教育社会环境,在研究过程中就必须将影响教育活动中的诸多因素纳入其中。

(1)从教育体制对师生心理影响的角度,展开教育社会性理学研究。在比较教育研究中,不难发现: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对学生身心成长诸项指标的对比中,与国外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可以从很多学科角度进行解读。但从教育社会性理学的角度,又能得出何种认识?

(2)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的教育教学行为,与当前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学生心理发展与教师关注问题的矛盾究竟在哪些方面?程度如何?

(3)师生关系、学生与家长、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究竟有没有发生了变化?是什么变化?变化的程度如何?

只有将研究视野直指影响教育现象的客观社会环境,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才能获得成长的沃土。仅仅仿照国外研究的路径进行所谓“中国化”研究,将使得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得不到教育实践的呼应。

4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社会心理学在其理论构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方面必不可免的会与其他相邻学科产生诸多的联系。要获得健康发展,不仅应站在微观视角研究其独特性,更应将视野放得更宽,将影响教育的各方影响因素均纳入其中,才能使该学科不仅具备了发展成独立学科的基本条件,更能使其发展更接地气,发展更有活力。若将其学科性质单纯地定义为合理科学或边缘学科,这很显然是由于当前研究水平所限制。因为,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社会心理学的母体学科,实际上也很难明确它们的学科性质。所以在对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的定向还需要漫长的时间,这也正表明了目前尚未真正的形成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亟待解决其中存在的诸多分歧。这一过程是无法避免的,毕竟在混乱中争论不休,在争论中谋求发展,在发展实践中形成共识才是必经之路。

[1]李静.从多学科的视角解析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J].科教导刊,2015(6):166~167.

[2]贺桂芬.积极心理学——一个丰富教育社会心理学的新视角[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6):110~113.

[3]徐家华,宋兴川.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5):93~95.

[4]宋兴川,徐家华,乐国安,等.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及转向[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1):28~33.

[5]李 倩.师生人际关系中的教育社会心理学问题[J].华章,2011(14):141.

[6]张庆鹏,康凯.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2):28~38.

[7]费坚,胡涛.新媒体使用习惯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J].浙江学刊,2015(6):210~215.

G44

A

1004-7344(2016)36-0040-02

2016-12-4

杨国龙(1964-),男,满族,副教授,本科,主要从事《心理学》《教育学》教学工作,自1986年以来,从未脱离教学第一线。

猜你喜欢
性质学科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厉害了,我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