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顺
大使眼中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波兰:丝路上的“美人鱼”
刘彦顺
说起美人鱼,或许许多人会想起丹麦而非波兰。实际上,坐落在波兰首都华沙古城市场中心的小美人鱼建成于1855年,比哥本哈根的美人鱼还年长57岁。波兰人喜欢美人鱼持盾挥剑的形象,这也是华沙的城徽和代表波兰的标志。
在斯拉夫语中,波兰意为“平原”。也的确如此,波兰地处欧洲大陆中心的东缘,南靠喀尔巴阡山和苏台德,北临波罗的海,地势开阔而平坦,山川秀丽而富饶,是名副其实的“平原之国”。波兰领土面积3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800多万人,其疆域之大和人口之众在欧洲均名列前十。今日波兰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在欧洲也实属罕见。近20多年来,波兰是中东欧国家转轨最成功的“新欧洲”国家,经济稳步上升,年均增幅约为4%。
波兰经济发展有着深厚的潜力和三大优势。一是资源优势,波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铜、铅、锌、硫黄、钾盐、岩盐和页岩气的储量均居欧洲之首,煤储量居欧洲第四。二是产业优势,波兰的釆矿业、矿山机械工业、多层纤维板、刨花板和家具制造业,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世界名列前茅。三是地理位置优势,波兰素有“欧洲心脏”之称,自古以来就是贯通东西欧和连接南北欧的枢纽。
在现代中波关系史中,有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是人们永远不能忘怀的。
1956年10月,波苏之间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冲突,史称波兰十月事件。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未经波方邀请的情况下,率领苏联党政军要人“访问”华沙,干预波兰领导层的人事变动。他一边迫使波共中断八中全会,举行毫无准备的波苏两党会谈,一边又暗中调动驻波苏军在华沙附近集结,做好与波兰兵戎相见的准备。
这一事件引起中国的高度关注,毛泽东主席多次召开政治局会议,并亲自召见苏联驻华大使,表明中国反对苏联使用武力的态度。在一次中苏两党会晤中,赫鲁晓夫对刘少奇谈起了波兰十月事件。他说,起初苏共对波兰有一些怀疑,因此采取了粗暴的办法,调动了军队。后来发现这些怀疑是没有根据的,同时也了解到中国方面的意见,所以苏共决定改变方针,不釆取打压办法,准备承认波兰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赫鲁晓夫的这段表白,清楚地阐释了在波兰十月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中,各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肯定了中国因素的作用,并承认苏联犯了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波兰十月事件最终得以和平解决,与当时苏联出兵匈牙利形成鲜明对比。波兰朝野上下普遍认为,在国家陷于危难和孤立的时候,是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主持了国际正义。
时至今日,波兰政界、外交界和学术界对中国在波兰十月事件中发挥的作用仍然念念不忘。2006年,正值波兰十月事件50周年,波兰学术界在华沙举行了国际研讨会,在场的许多波兰专家引经据典,充分肯定了当时中国的作用,认为这是中波两国友好合作史中永不褪色的华章。
1993年,当从连云港到鹿特丹的欧亚大陆桥建成通车时,《民族画报》记者为纪念这一盛举赴沿线各国首都征集名人签字。波兰政界的有识之士从欧亚大陆桥中看到了波兰发展的大好机遇。时任波兰副总理戈雷舍夫斯基在访华前夕一再表示,“这是新的丝绸之路,它可以使波兰成为中国进入欧洲的桥梁”。我知道波兰渴望发挥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辐射中东欧的地域和物流中心,我也企盼中波之间的交流能在欧亚大陆桥的畅通中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
进入21世纪以来,我高兴地看到中波之间的友好合作有了迅速的发展,远远地超过了我当年的想象。20世纪末,我在波兰任职期间,曾把每年10亿美元定为中波贸易争取的目标,虽然几经努力而不可得。而现今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则有了长足进展,波兰已经成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波兰第三大贸易来源国。2008年双边贸易突破100亿美元大关,2014年直达170亿美元。中方的资本和企业开始进入波兰,尽管规模有限,但开端良好。事实表明,中波之间的相互需求日益上升,共同利益不断增长,两国人民在友好合作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波兰的积极响应。我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波关系的发展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合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文化交流与合作将为共同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图为在波兰首都华沙的科学文化宫,中国上海歌舞团演员为观众表演舞蹈。
2015年11月,波兰新任总统杜达访华,并出席“16+1合作”中国—中东欧领导人苏州会晤。习近平主席同杜达总统举行了富有成果的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将“努力提高中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水平,为中欧关系以及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16+1合作’增添新动力”。
“16+1合作”是中欧合作的组成部分。在中欧关系中,中国努力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同欧盟发展战略的对接,并努力加强“16+1”框架下的合作。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从2012年华沙会晤到2015年苏州会晤,在短短的4年中,“16+1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其中,中、匈、塞共同建设从布达佩斯到贝尔格莱德的匈塞铁路,为建设中东欧互联互通的陆路网络起着示范作用。
说到“16+1合作”,从倡议伊始,波兰就表现出积极的态度。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首次会晤就是在华沙举行,波兰作为东道主,在承办过程中尽了最大的努力,使“16+1合作”平台的建立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大家知道,“一带一路”的倡议和建设绝不是古丝绸之路的复制,也不是只建一个带和一条路。其中也包括建设一条从中国经中亚和俄罗斯到达波罗的海和西欧的通道。在这条通道上,波兰认为它是“中国进入欧洲的门户”,它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杜达总统说,波兰参加亚投行就是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第一步,他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中,看到了波兰的战略位置,可以使波兰成为这一宏伟设想的一个地域中心。波兰不仅在中东欧,而且在整个欧洲都能担当此重任。
(作者为中国前驻波兰共和国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