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赴菲律宾特派记者 张逸倩
“这原本是一桩鲜为人知的案件,被提交给一个不起眼的仲裁庭”,有外媒如此评论菲律宾单方面提出的南海仲裁案。但该案产生的反响不小,原因是这场由菲前政府导演的闹剧背后,有一些域外国家推波助澜。不久前,菲新总统杜特尔特表示,如果判决结果对菲方有利,将寻求与中国对话。在所谓的仲裁案结果出炉前,《环球时报》记者赶到了马尼拉。
仲裁前夕的马尼拉街头静悄悄。这和记者两个月前看到的截然不同。当时正值大选,街上到处是横幅和海报,人们处在兴奋和狂热中,许多人戴着刻有“杜特尔特”的手环,还有人主动和记者攀谈选举事宜。
12日,在著名的黎刹公园、“中国城”等地标,在马尼拉老城区,《环球时报》记者没看见游行或有关仲裁案的宣传。在坐出租车或街上遇到菲律宾人时,《环球时报》记者总会向他们询问是否知道南海仲裁案。记者发现,大部分民众对仲裁会有什么结果没有表现出特别的热情和关注。一名出租车司机倒是说,他知道这个案子,也很关心,并赞同政府的立场,但不知道哪天出结果,也不会去看电视直播。他补充说,不管怎样,不希望中菲交恶,“现在很多中国游客来菲律宾玩,我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但暗流涌动。11日,在中国驻菲大使馆前,一群菲律宾人进行抗议。当地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那些抗议者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人。
有当地华人表示,由于前任政府非常腐败,菲律宾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得不好,加上贫富差距很大,造成许多菲律宾人对政府不信任,不会为了国家或政府的利益出门抗议游行。
不同于民间的这种氛围,菲律宾GNN电视台的华裔主持人张兴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过去几个月,菲律宾报纸上有关仲裁案的报道越来越多。“至少有两个月,菲律宾主流媒体经常在头版上放美国航母照片,还有美国智库如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等接受媒体采访。”
与此同时,菲律宾一些支持双边会谈的学者和人士,也发出更大声音告诉民众与中国合作的好处。“之前一些反对会谈的人出来说,菲律宾和中国曾经有过50个会谈,但没达成什么一致结果。现在有人出来说哪有50个?菲律宾和中国连一次关于领土的会谈都没有过。”张兴万说。
12日下午6时,即仲裁结果出炉1小时后,菲律宾最高法院召开了简短的新闻发布会。《环球时报》记者提前半小时抵达法院,看到已经有十几家外国媒体记者在等候。等待期间,一名菲律宾记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支持菲律宾的立场,因为他是菲律宾人。但他认为菲中两国不应该因为裁决而停止会谈,应该共同努力去解决争端。《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法院门外,没有人聚集,甚至没有一名行人驻足。
菲律宾的网络上则热火朝天,主要媒体网站纷纷报道,还有媒体提出:“没有‘国际警察负责,接下来该怎样执行海牙的裁决呢?”菲律宾拉普勒新闻网站报道称,菲方聘请的首席律师保罗·雷切勒表示,这要看其他受影响国家和“国际社会”如何行动。
最活跃的当属菲社交媒体,菲律宾网民们纷纷在推特上留言评论,发表看法。“这些人简直是疯了”,一名菲律宾媒体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不觉得值得如此做。
张兴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接下来,菲律宾会涌现许多针对中国的宣传,要中国接受仲裁结果,然后菲社会和政府里反对同中国会谈的那部分力量就会给杜特尔特施压。“很多菲律宾人相信美国、日本和‘国际社会会给中国施压,让中国接受仲裁结果并实施,我很担心南海上的菲律宾渔民或者菲律宾海军舰船会跟中国起冲突。”
张兴万认为,几周之后,关于仲裁案的噪音就会减少很多,然后中菲就能继续开展合作,“就像苏禄国王1417年访问中国一样,也许明年杜特尔特就可以访问北京,掀开双边合作、共同繁荣的新篇章。”苏禄国是菲律宾历史上第一个国家,1417年郑和访问苏禄,同一年苏禄东王和苏禄另两个国王一同回访明王朝。
由于菲新总统杜特尔特此前表达了与中国务实来往的倾向,不少分析认为,中菲关系存在一定的回暖可能,特别是经济领域,合作空间很大。
7月6日,《菲律宾星报》对1-5月菲律宾旅游业情况进行报道。其中,中国游客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81%,系增速最大的来源国。5月份单月,中国抵菲游客为4.7万人次,同比增长48.5%。该报评论员李天荣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去韩国、日本和新加坡旅游时,发现那边商场里的售货员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商场的牌子也有中文标识。他问为什么,售货员说中国游客是他们最大的客户和买家。“为什么菲律宾不能如此?”他说。
菲律宾本土报纸《旗帜报》评论员罗德·卡普南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认为杜特尔特将对中国实行友好政策,会向这个方向努力。中菲之间曾经有过一些很重大的合作项目,比如高铁,但这些项目在阿罗约时期就结束了,之后没有再启动过。
杜特尔特曾在公开演讲中表示,希望中国能够帮助菲律宾修建铁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需求或将是中菲关系出现转变的突破口。然而,菲律宾国内的情况并不简单,国际上美日等国对菲影响很大,接下来的菲中关系仍充满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