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禹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尿液中膀胱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黄禹栋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伴随分子生物学的不断进步,许多膀胱肿瘤标志物被逐步发现,因此选择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膀胱肿瘤标志物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将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文章通过对尿液中膀胱肿瘤标志物(存活素、端粒酶、透明质酸、核基质蛋白22及细胞角蛋白)展开探讨,旨在为尿液中膀胱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综述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尿液;膀胱;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作为泌尿系统中十分常见、多发的一种恶性肿瘤,膀胱癌有着容易复发、发病率逐步攀升的特征。现阶段,膀胱镜检查、尿细胞学检查依然是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诊断治疗的金标准,然而膀胱镜检查存在检查费用高、会给患者造成创伤等不足,且细胞学检查敏感度不高[,1]。伴随分子生物学的不断进步,许多膀胱肿瘤标志物被逐步发现,因此选择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膀胱肿瘤标志物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将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存活素(Survivin)参与肿瘤血管产生、细胞周期调控及抑制细胞凋亡等环节,属于一种颇具潜在价值的肿瘤标志物,与肿瘤预后紧密关联。Smith等选取逆转录PCR对存活素含量开展检测,结果发现50例膀胱癌患者尿液中都存在存活素,健康体检者、宫颈癌患者、阴道癌患者及前列腺癌患者等尿液中则未有存活素[2]。Wanna等对40例膀胱癌患者存活素表发开展研究,得出膀胱癌存活素表达与肿瘤复发重要相关的结果。尿液中存活素检测显然是一项应用诊断原发膀胱癌非侵入性相对特异、敏感的检测手段,不过该项检测手段较为复杂,对于大型筛查有所不适用,有必要进一步简化逆转录PCR方法。
端粒酶(TLMA)与细胞凋亡存在一定关联,常规组织中TLMA表达水平并不高,于肿瘤细胞中通常表达为阳性。近年来,TLMA作为一项可能引发膀胱肿瘤的因素越来越得到关注。相关人员将TLMA活性用以肿瘤标志物对膀胱移行细胞癌开展研究得出,肿瘤标本中TLMA阳性率相较于肿瘤局部常规组织存在显著差异。TLMA活性检测已通过体外扩增TLMA(TRAP)或者采取逆转录PCR检测TLMA亚单位法逐步用于膀胱肿瘤标记物的研究。TRAP法有着各式各样的应用,能够自10个或10个以上细胞中对TLMA活性展开迅速检测,进一步提升TLMA活性检测应用于膀胱肿瘤诊断治疗中的可能性。Erdem等采取TRAP手段对膀胱癌患者TLMA尿液活性开展检测,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全面特性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逐一为94.1%、76.8%、83.1%、92.3%,指出临床未广泛受检测缺乏稳定性一定程度影响[3]。
透明质酸(HA)是一类葡萄糖氨聚糖,是真核细胞外基质的组成成分。在大部分肿瘤组织中,HA于肿瘤间质中定位,然而在膀胱癌中,HA可存在于肿瘤细胞中。Lokeshwar等研究指出,膀胱癌患者尿液中HA含量显著提升,同时HA水平提升与病灶转移存在一定关联。相关对照试验中对透明质酸、透明质酸酶进行联合应用,对应检测膀胱癌敏感度要超过尿细胞学中其他肿瘤标志物。不过这一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透明质酸酶表达情况在膀胱炎患者中同样会提升,从而较易引发假阳性。
核基质蛋白22(NMP22)在上皮细胞中可见,其会于肿瘤细胞凋亡后经由细胞核释放而出,通过可溶性片段或者复合物形成转至血液中或者尿液中,NMP22可用以尿路上皮特异性肿瘤标志物。Lahmes等研究指出,NMP22对浅表性膀胱肿瘤开展检测其敏感度可达到47.3%,对侵润性膀胱癌开展检测敏感度可达到88.6%。相关人员对膀胱癌患者术后尿液标本开展NMP22检测,NMP22水平超过20IU/ml者,全部确诊为阳性肿瘤,超过10IU/ml临界点者七层之上存在肿瘤复发情况,低于该临界点者85.0%均为阴性肿瘤;由此说明,膀胱癌术后患者短时间内NMP22显著提升可能为肿瘤复发[4]。NMP22检测凭借自身早期识别膀胱癌、敏感度高等特征,现已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推广。
细胞角蛋白(CK)属于上皮细胞中间丝的构成部分,在细胞骨架中不可或缺。一旦上皮细胞出现恶化,相关种类CK合成便会显著提升,尿液中此部分物质浓度便会相应升高。尿液中CK8、CK18、CK19等被公认为潜在的膀胱肿瘤标志物。尿液中CK19可溶性碎片CYFRA21-1对膀胱癌诊断特异性在67.0~7.0%之间,敏感性在75.0~96.0%之间。Fernandez-Gomez等指出,将4.0ng/mL作为临界点,结果得出CYFRA21-1对膀胱癌特异性69.0%,敏感性44.0%;当临界点变为1.5ng/mL时,特异性与敏感性分别为40.0%、74.0%。不过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患者中同样存在CYFRA21-1上升情况。CK检测并非鉴定膀胱癌独立拥有,所以细胞角蛋白可自全部上皮细胞中释放而出。近年来,相关上皮细胞癌等疾病已对CK检测开展了应用。受一系列因素混淆影响,使得CK检测在膀胱癌鉴别中应用面临一定制约[5]。
总而言之,伴随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膀胱癌肿瘤标志物研究收获了显著的成效。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尿液中膀胱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意义,积极为改善临床诊断阳性率、对预后做出评价提供有利依据。
[1]吴亦硕,姜昊文,丁强.膀胱癌尿液肿瘤标志物的现状和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13,(20):8-11.
[2]于浩(综述),林天歆(审校).尿液中膀胱癌肿瘤标记物的研究进展[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2,12(02):159-160.
[3]阎家骏,孙泽宇,邱庆崇,等.膀胱癌尿液中微小RNA类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06):1374-1376.
[4]王晓鹏,王浩(综述),王志勇(审校).膀胱肿瘤标记物研究进展[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3,33(01):107-113.
[5]徐宾,张天禹膀胱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华夏医学,2015,28(02):106-110.
黄禹栋(1990-),男,汉族,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硕士[专业型]在读,研究方向: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