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剧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2016-07-13 09:29广西民族师范学院532200
大众文艺 2016年22期
关键词:北路南路广西

孙 婷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532200 )

广西壮剧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孙 婷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532200 )

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剧是广西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壮剧逐渐形成南路壮剧、北路壮剧以及师公戏三大类,它们各自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形态和程式行当。

广西壮剧;形成;发展

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的阶段成果,项目名称:《广西壮剧状况调查与发展策略》,项目编号:2016BS003。

广西壮剧包括南路壮剧、北路壮剧以及师公戏等。壮剧来源于广大人民的生活实践,是广大壮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反映出壮族人们的生活意愿、审美习惯等,也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这些剧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为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乃至我国的文化建设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广西南路壮剧的形成与发展

(一)南路壮剧的形成

作为广西壮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南路壮剧的形成与发展也十分引人注目。南路壮剧是由当地民间歌曲演变而来的,主要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田东等地区。最初,南路壮剧形成于道光年间,是受提线木偶戏的影响而形成的,采用的是“双簧式”的演唱形式,之后才发展成为戏剧艺术形式。据说马隘人黄现炯曾经落魄,流落南宁地区,在邕剧班当了一名伙夫。约1845年,黄现炯返乡时便将邕剧带回了自己的故乡,并组织戏班进行演唱。刚开始,戏班所有的戏剧都采用汉语演唱,但当地的演员大多不会汉语,只得由师傅在后台唱,演员在前台表演员,也就形成了“双簧式”演唱。民国时期,这种演唱形式就演变成“演与唱合一”的戏剧形式,演员用壮语演唱。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广西南部方言地区,演唱过程中多采用“呀哈嗨”的衬腔,唱腔有平板、采花调等,较为有名的曲目有《百鸟衣》《双壮元》等。我国广西南路壮剧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艺术成就十分显著。从双簧戏曲到马隘土戏,广西南路壮剧已经有超过200多年的历史。

(二)南路壮剧的发展及特点

就目前来说,广西南路壮剧发展迅速,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地区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就德保县来说,已经形成了近百个业余剧团,他们进行大量的演出,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第二,广西南路壮剧中的艺术精品也日益增多。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完善执行,广西南路壮剧在不断完善和壮大,音乐唱腔、表演程式独有特色,与当地的乡土气息、民族特色高度契合。广西南路壮剧的主要唱腔形式为板腔体,又分为《平高调》、《平板》等多个小调,主要的伴奏乐器为马骨胡。大部分曲目都是根据壮族民间故事和现代生活题材创作出来的,充分反映出广西壮族人们的生活意愿。其中,有很多曲目都是根据汉族故事剧目编写而成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第三,目前来说,广西南路壮剧的发展机制已经初步形成。例如从2009年开始,德保县政府就决定开始南路壮剧的汇演工作,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加快南路壮剧传习基地的建设,努力培养南路壮剧的人才,加快人员队伍建设。

(三)南路壮剧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尽管广西南路壮剧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限制性因素的影响,南路壮剧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较大的困难与挑战。第一,艺术性人才较为缺乏,年龄结构偏向老龄化。在现代化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传统文化会受到

多元化和强势文化的强烈冲击,这使得年轻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南路壮剧也被他们当做是“无用的东西”,他们不愿意继承传统的壮剧艺术,南路壮剧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第二,南路壮剧缺乏经费,而政府的文化经费扶持力度有限,使得很多剧团无法正常运行,生存困难。第三,广西南路壮剧的场地、设备明显不足,缺乏办公场所和排练场所,演出过程中总是需要进行设备租赁,增加了额外的成本投入。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南路壮剧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其传承与发展。总之,广西南路壮剧的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需要努力克服,这也是广大壮剧表演中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广西北路壮剧的形成与发展

(一)北路壮剧的形成与发展

广西北路戏剧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成形期。北路壮剧成形于乾隆年间,经历了门口戏、平地戏、搭台戏等多个时期;第二阶段,发展期。从嘉庆年间至道光年间,北路壮剧的演唱技术、剧目、声腔、伴奏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角色行当也已经基本齐全;第三阶段,鼎盛期。从咸丰年间到光绪末年,北路壮剧的发展已经相对繁盛,唱腔约有15个,戏班有25个左右,剧目有180个,这也成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流;第四阶段,低潮期。文革期间,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较大的打击,北路壮剧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演出服装被没收,很多艺人被批斗,壮剧遭到冷落。很多北路壮剧演唱者甚至放弃戏曲表演这个行当,转而从事其他行业,北路戏剧的发展受到重创;第五阶段,振兴期。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施了“双百方针”,使得北路壮剧逐渐焕发新的活力,剧团数量达到100多个,进入鼎盛发展阶段。就当前来说,广西北路壮剧在有利的政策环境下更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演唱人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剧团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二)北路壮剧的艺术特征

北路壮剧来源于广大人民的生活,过去大多在婚丧嫁娶时才进行演出,因此带有浓烈的民俗韵味。它们的风格十分古朴、自然,意味浓烈,曲调也较为稳固和明朗,旋律多为恬静优美。北路戏曲的剧目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包括歌颂美好姻缘的《那妯姑娘》、歌颂农民起义和民族英雄的《刘二打番鬼》,反应人伦道德的《观音堂会母》、反对封建制度的《四姐下凡》、批判封建社会丑恶的《文龙与肖尼》等。其中,《九品官办宴》等剧目的艺术价值最高,获得过国家各种艺术奖项,也使得北路壮剧声名远播。演唱者多采用壮语演唱,用壮腔来发声,并将本地的谚语、格言或者方言等充分运用到戏剧之中,形成了自然的押韵。就目前来说,北路壮剧的曲目已经达到300多个,这些剧目大都来源于广大人民的生活实践,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等,与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高度一致。

(三)保护与传承北路壮剧的措施

广西北路壮剧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北路壮剧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近年来,为了保护、继承和发扬北路壮剧这一传统文化精髓,当地政府在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挖掘传统文化的潜力,保护其艺术价值等。当地政府委派多名工作人员深入人们群众进行调研,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剧目,建立北路壮剧的档案,并多次组织演出活动,使广大人员更为清晰地认识北路壮剧的魅力。例如,从2002年起,县政府就每年拨出部分资金搭建戏台,促进戏剧剧目的长做,并努力打造“北路壮剧之乡”。2005年,县政府将北路壮剧的保护工作纳入我国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并撰写项目报告;在2006年,广西北路壮剧被纳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北路壮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作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积极开展传统北路壮剧艺术保护工作的同时,当地还十分重视壮剧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促进我国农村业余剧团的恢复与发展。在2007年,广西田林县成立了北路壮剧艺术学校,并聘请各种专家人才担任指导老师,努力培养新的演员,致力于解决北路壮剧“传承难”的问题。

三、广西壮族师公戏的形成与发展

(一)师公戏的形成与发展

广西壮族师公戏又称为壮师戏、壮师剧,是由传统的壮族师公跳神中的“唱筛”演变而成的,它是从师公歌舞(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小戏。早在1445年,壮师剧原为一人唱故事,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人多角演唱,并发展到面具舞。在清朝同治年间,演员就开始分角色演故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师公戏是壮族特有的剧种,主要流行于武宣县、象州县、合山市等地区。剧目中除了要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剧团还会外出进行演出,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师公戏的分类及其特点

在发展过程中,广西壮族师公戏将民间故事吸收进去,极大地丰富了表演的内容,将唱词、舞蹈等艺术充分融入,促进了戏剧的大发展。就当前来说,广西壮族师公戏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分支:第一,宾阳师公戏。宾阳地区大多以土著壮族为主,他们表演的戏曲并没有剧本,也没有导演,是由演员根据故事情节记性表演的。所有的演员中并没有女性角色,只是用面具和服务来区分,唱腔也仅有“师公调”一种,旋律低沉而哀伤,仅用一锣一鼓来伴奏,歌曲十分单调乏味,演出地点也仅限于寺庙之内。1955年,师公戏《借伞》在广西省第一次现代戏观摩会演大会中获得了优秀剧目奖,激发了广大戏曲作曲者的创作热情。第二,武宣师公戏。这是壮族特有的戏剧剧种,源远流长,发展历史长达560多年。他们大多用壮语进行演唱,演员多穿长袍,头戴举人帽,或唱或跳,将唱、念、做、打融为一体,充分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第三,河池、上林师公戏。该类师公戏的人物性格较为突出,舞蹈语言比较丰富,具有一定的韵律和规范。表演时,师公要穿着宽大的袍子,戴上带有人物脸谱的木制面具,在打击乐的伴奏下表演双人舞,从而示意神灵已经降临人间,之后便开始歌颂神的身世业绩和功德与伟量。当然,每个神都有不同的面具和演唱剧本,不同剧本的舞蹈动作及伴奏鼓点也是独具特色的,从而生动表达不同神的性格特征。例如,三界是个神医,是为人民驱鬼逐疫,消灾去难,因此他的动作要英武豪迈、气宇轩昂。而灵娘能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她的舞蹈节奏缓慢轻盈,舞姿舒展优美,表现了一位善良的女神形象。当然,除了上述分类之外,广西壮族师公戏还有多种分类。

(三)保护与继承师公戏的措施

在发展过程中,为了促进广西壮族师公戏的进一步发展,相关人员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继承师公戏。首先,他们对师公戏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实施有效地保护。在学术价值方面,他们深入开展各种普查工作,了解师公戏产生与发展的具体轨迹以及当前传承的基本情况,并搜集相关的传统剧目及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翻译,并出版相关的《剧本选集》。在传承人方面,加大了对师公戏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工作,强化各方面的支持力度,支持专业或者业余的壮剧团体,做好培训和指导工作。在艺术形式方面,要积极采取现代多媒体手段,对各种代表性的居民进行全面、系统的等级,并做好后续的保管工作,为传承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加强人员队伍建设,从而进一步壮大传承力量。要定期开展师公戏会演工作,从而发掘优秀的师公戏人才,做好重点扶持与培养工作。

[1]何朴清.云南壮剧形成和发展的启示与忧思[J].民族艺术究,1993(5).

[2]韦玉林.广西壮剧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J].时代教育,2013(5).

[3]苏沙宁,欧阳园香.广西三种壮剧之比较[J].文山学院院报,2013(1).

[4]顾乐真.广西戏剧史论稿[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孙婷,博士学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声乐研究、民族音乐研究。

猜你喜欢
北路南路广西
广西贵港
壮族北路坐唱八音乐曲中的节奏节拍以及打击乐特征
《广西戏曲》
可爱的泰迪狗
“讲述南路(粤桂边)父辈的故事”歌舞剧在穗首演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佔道14年上海“路中屋”和平拆除
噩梦里,到底是谁的声音
烽火南路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