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芳 (武汉理工大学 430000)
东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赵 芳 (武汉理工大学 430000)
柏泉乡村重建工作可充分利用“万里茶道”非遗的茶文化特点,在柏泉村建一个茶艺体验园,引领乡村人才回流,乡村资源不再单向流入城市,推进地方事业发展,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同时政府从政策上支持传统手工艺人,让他们有机会在本地获得一个受人尊重的、体面的生活,增强村民“主人公”意识,这样村落得到保护与继承,也带动当地教育、医疗、养老等等,使人们的生活富有意义,对未来充满希望,打造成乡村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建设标杆。
农村;非物质文化;东西湖
当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达到75%的时候,处于现代社会边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传承多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嬗变可能会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也极有可能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温床根植于农耕文明,旧农村及旧农村生活方式的消失,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植根于传统农村中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农田里矗立起各种现代派建筑师的杰作,他们不再从事繁重的农活,吃上了商品粮,自然是不需要记二十四节气、拜神明祈求风调雨顺保收成;他们住进了商品房,用上了燃气灶,不再为了一餐饭而费时费力地劈材、生火,自然也就遗忘了以往的大年初四全家人怀着虔诚之心迎接灶王爷...习惯了西方现代化都市快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各种便利,传承千年的地方习俗和生活智慧没了根柢,显得既繁琐又无用。从小看台历过生日的孩子,不会知道自己还有个农历生日;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农民子女,更不会知道村社里的大树和庙宇是凝聚人心的场所……毕竟她们没有亲历过,哪里能够知晓?
这样的状况不仅仅出现在中国。1999年10月,《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 Charter on the Built Vernacular Heritage,以下简称《乡土宪章》)的通过,当时世界各国的历史保护专家就已经认识到:由于受到社会文化同一化和全球经济化的冲击,乡土建成环境面临着忽视、内部失衡和解体等严重问题。鉴于全世界的乡土文化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下,有必要建立保护和管理乡土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以弥补《威尼斯宪章》的不足。可见乡土保护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近些年来,尽管农村的城镇化进程迅速,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趋消亡,但政府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相当重视,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较多,学术成果丰富,但主要着重于对非物质文化的清理及其发展历史的研究,如何创造性地保护农村岌岌可危的非物质文化,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保护与现代创意产业的结合,虽主要集中于城市文化产业的研究,也显示出在非物质文化具有极大的经济、政治、文化、精神等价值功能。将艺术创意产业与中国农村非物质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是可行的。它植根于广大的农村,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诸多元素可为艺术创意提供素材,亦可在多个层面发挥重要作用。艺术创意的创造性及原发性可以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其独特的文化特性,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艺术创意产业。笔者仅以武汉市东西湖区为例进行一番探讨。
武汉市东西湖辖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有部分辖区定位明确、发展迅速,现代化程度较高,其生活方式、习俗等都趋于城市化。在其他新城区还停留在“城里人”周末闲暇之余带着老人小孩或同事、朋友“一日游”农家乐时,常青花园从一片荒芜的城乡结合部发展成一个人口超过10万的现代化新型社区,自建常青幼儿园、常青实验小学、常青一中,是武汉市最大的“安居工程”项目。后起之秀金银湖是首批入选“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城会城市公园,交通、商业配套的上马,吸引一批地产大鳄、大型企业先后扎堆入驻,政府也即将投资2.04亿元新建金银湖市民文化体育中心。现在不少中心城区的居民因中心城区购房压力大而选择环境更好、距离汉口最近的金银湖纳入外迁区域之一,已然成为“汉口的后花园”。但它目前建设主要集中在吴家山、常青花园、金银湖区和将军路,城市面貌没有自己特点,无法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配套设施及公共交通较为便利,可即便有保税区、永旺、东方马城等商业体,只是惠及周边的住民,住在武昌区、洪山区、江夏区的居民恐怕很难长期来这里购物消费,毕竟中心城区像这样的商业体已经相当成熟,无法吸引更多的人气。而乡镇的发展相当滞后,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人才的外流,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乡村凋零、没有生机,没有了人,土地、房子、传统手工艺、民俗民风、医疗、教育、养老、基层行政等只是一个名词,毫无意义,自此,也就是断了根。
东西湖区的柏泉龙井茶是当地一大特产,由柏泉玉屏山茶叶尖芽精制而成,柏泉龙井茶色泽翠绿、条形整齐、茶香浓郁、回味绵长。柏泉玉屏山茶场面积仅600亩,当地村民每家每户或多或少会承包几亩地种植茶叶,大多数人家待采摘芽尖后由制茶厂统一收购,加工后包装销售。笔者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发现茶农基本都是四十几、五十几以上的中老年人,村子里六七十岁的老人也会下地帮忙劳作,年轻人都进城谋发展或读书或打工,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村里才会热闹起来。少数茶农可能会留下几斤茶叶,手工炒制一些自己喝的茶或者过节时待客。村子里一位坚持每年手工炒制几斤新茶的茶农邀请笔者到他家里观看他炒茶的过程,他告诉我:现在村里人都不再自己炒茶了,自己炒茶工序繁琐,品相不一定比机器炒的好,费时费力,卖不出好价钱,也没人上门收购,炒多了自己喝不完,嫌麻烦。
想象一下未来二三十年,老一辈已经迟暮,年轻人对种茶、手工制茶既缺乏激情也缺乏技能,落叶不再归根,乡村的发展后继无人,最后只有回归自然。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已经引起东西湖区政府的重视,市城建委下达23077万元建设资金,分“省定重点支持街镇、市级特色镇、革命老区街镇、宜居村庄(社区)创建及传统村落保护、还欠应急及其他”五个类别进行村镇建设补助。
柏泉乡村重建工作可充分利用“万里茶道”非遗的茶文化特点,在柏泉村建一个茶艺体验园。茶艺体验园在保持原村落结构的基础上修缮农民的住房,完善交通配套设施、美化环境,在传统一日游的基础上提升感受性和体验性服务,增强具有当地特色、差异化、多面性的文化体验,吸引国内外知名的茶商、媒体、学术基地、艺术机构、时尚店铺、俱乐部、特色茶艺馆等创意产业机构的进驻,带来巨大的人气,引领乡村人才回流,乡村资源不再单向流入城市,推进地方事业发展,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同时政府从政策上支持传统手工艺人,让他们有机会在本地获得一个受人尊重的、体面的生活,增强村民“主人公”意识,这样村落得到保护与继承,也带动当地教育、医疗、养老等等,使人们的生活富有意义,对未来充满希望,打造成乡村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建设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