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探索

2016-07-12 14:25张湘君
科技视界 2016年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

张湘君

【摘 要】遵循规律教书育人,谓之大道教育。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就是指某种规律。如何认知和运用规律落实教育环节,教育细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文化的自觉力而投身于、就范于教育之中谓之“教育的毫末之端”。

【关键词】濡化教育;校园文化;毫末工作

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学生“双力大解放”的能力。

所谓的“双力大解放”,是指“生活力”和“生产力”的互促大解放。“生活力”是指“人类创造和谐环境、和谐生活、和谐社会,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水平的能力”;“生产力”是指“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1]。

追求“双力大解放”是教育的根本“大道”。

1 落实教育的大道在于“濡化”

“道”,最早由老子提出。老子所说的“道”,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某种“规律”。“一”代表天地(世间万物)秩序;“二”代表认知天地秩序的人;“三”代表如何顺势(规律)而为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只有认知和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能掌握天地秩序;只有掌握了天地(世间万物)秩序,才能成为有为的人;有为的人创造生活与未来。在本文中做为“一”的教育秩序,孕育于“教育的大道”之中。

认知了“一”之道,我们还需要认知“二”之道。二之“道”在于“育的规律”。

教育中的“育”是一个“濡化的过程”。一个人的成长其实就是濡化的成长与发展过程:认知的濡化;情感的濡化;知识的濡化;文化的濡化……

认知的濡化是前提;情感的濡化是基础;知识的濡化是过程;文化的濡化是目标。

如何教授与规范学生去“濡化”,便是“教”。对一个学校而言:“教”是工作内容;“育”是工作目标和工作结果。

1.1 为什么说“认知的濡化”是前提

“认知的濡化”说到底是让受教育者形成一个了解世界的正确的“认知模式”。什么叫“认知模式”?“认知模式”就是人的大脑对事物本质或规律在认知的过程中所形成符合规律的正确的判断与思维模式。是对事物产生正确认识的方式或内容已经形成的思想模式。任何人对任何事都存在着“认知模式”。举个例子:我们最早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我们对天地的认知模式就是“天圆地方”。在这个认知模式的指导下,我们创造的是某种形态的文化,例如古代的“夸父逐日”、“天塌东南,地陷西北”、“玉璋”、“钱币”、“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等文化。这种文化体现的就是“天圆地方”这种认知模式下产生的文化。哥白尼发现地是球体,“天”是宇宙,“地”是宇宙中无数个球体中的其中一个。所以哥白尼把“地”叫做“地球”。“地球”这个认知模式多么重要,因为对“地”有了这个认知模式后人类才创造了现代文明,才有了火箭、飞机、甚至手机等环绕地球的的科技。但是在人类接受“地是球体”这个认知模式时又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啊?哥白尼为了坚持这个认知模式,遭到当时整个社会的反对。他本人也被活活地烧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地是球体的认知模式一旦在现代人的脑海中形成,随之发展起来的现代生活就都离不开地是球体这么一个认知模式指导下的科学体系了。所以我们说,认知模式是最重要的。是决定事物朝着不同方向发展的根本。因此,“认知的濡化”是“育”的前提。

1.2 为什么说“情感的濡化”是基础?

“情感”是指一个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等。

一个人的情感越丰富,其审美力就会越强;对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态度、审美意识等的吸纳、体会与培育就会越深刻,越细腻;对生活、对学习就会越发地热爱。反之,就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一个行尸走肉的人。只有情感的濡化工作做得好,才可能使知识与文化的濡化得以顺利进行。

对情感的濡化,重点需围绕同情心、性格、信心、校规、诚实、节俭、好习惯、讲效率等的“情感节点”来开展工作。

1.3 “知识与文化”的濡化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

“知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生存与发展的智慧状态。“文明”,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某一阶段的文化所沉淀出来的结果。“校园文化”是对学校中“学生、教职员工、教学秩序都处在一种智慧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表述。

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有知识的聪明人不一定就是文化人,而文化人一定会是有知识或有经验的人。单纯知识多智商高仅仅是聪明,只有遵循规律为人处事者才是智者[2]。

人类获得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走进和拥有文化。学生要做“文化人”去创造未来。老师要做“文化人”去濡化学生。并在濡化学生的过程中濡化自己,从而形成了校园文化、教育文化、专业文化、社会文化、审美文化等等文化。

没有知识便没有文化。没有文化的知识分子顶多算个“知识分子”或“书呆子”。因此,“知识与文化”的濡化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也是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

2 做好“毫末之端的教育工作”才是培育知识与文化的根本保障

当我们认知了“二”之道后,我们还需要认知“三”之道。

“三”之道是指一名教师在“授业解惑育人”的过程中所作的“春风化雨”的工作。

“春风化雨”的特征在于教师的工作无微不至、细润无声、及时到位、耐力浸心。

这里所说的“毫末之端”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上的毫末之端;二是行为上的毫末之端。

前一个方面是指:当我们认识到“育的规律”后,如何运用这种教育之“道”生出什么样的“一、二、三”来的问题。

实践已反复证明:“学校的教育之道”生出的“一”是领导力;“领导力”生出的“二”是执行力;“执行力”生出的“三”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生出的“万物”是时代的骄子。

后一个方面是指“具体措施的执行力”和“目标化的校园文化”。“执行力”是工作的过程与状态;“校园文化”是工作的状态与结果。

2.1 追求教育文化的本质在于追求“毫末”工作

遵循教育规律,把毫末工作做到实处,让毫末工作发挥作用,使学校管理呈现出一种细致入微的工作状态,就是一种对“教育文化”的追求。具体如下:

2.1.1 从细处着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以展开学生的管理工作

细处着手的本质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手段,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各种潜移默化和熏陶的过程中,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得到落实,使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之中养成良好的观念和行为习惯,以提高学生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各种春风化雨般的课内外活动的方式,是使学生从开始就愉快地就范到这种教育模式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有效方式。

2.1.2 特别是对新生而言,毫末工作的精髓是润物无声

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下整个人都松懈下来,容易产生学习上倦怠、生活上懒散、精神上空虚消沉,自我要求降低等不良现象。这给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要求从入校时就抓起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让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学生党员等向新生介绍如何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怎样安排大学生活、如何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联系、组织往届毕业生中事业有成的优秀分子进行现身说法,使新生建立起良好的校园印象,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增强学习动力等方式都是润物无声的重要工作。

2.1.3 加强对寝室的毫末管理,是形成大学生健康成长良好环境的关键

有相当部分学生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寝室里度过的,他们不仅在此学习、休息,而且在此就餐、娱乐、交流思想。做为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及时地了解关注寝室中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规律,制定相关措施。经常深入寝室,组织学生开展互动活动,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感到亲人般的关怀和温暖,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人心健康地生活与学习。

2.1.4 思想政治教育的毫末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寄予各种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中是毫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不定期召开生动的学生思想教育大会,对学生进行实证化的法制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成人成材教育,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教育,人生风险规避的意识和能力教育等。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许多校园中所开展的“雷锋月”活动、卫生大扫除活动、“雷锋班会活动”、“阳光体育月活动”,“献爱心无偿献血活动”、“学风建设月活动”、《诚信教育》主题班会、“升国旗仪式”活动、“文化艺术节月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迎新生 创和谐 圆梦想”为主题的迎新生文艺演出活动、“长仿宋字”比赛活动、知识技能比赛活动、“迎新杯”篮球灯体育比赛活动、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安全教育月活动”、“星级宿舍评比活动”、“总结提高月”活动、业余党课培训班活动、“迎新春、庆元旦”联欢活动等等……多彩的校园文化能使生活如春风,可以充分濡化师生积极向上,爱国爱校、乐观进取的态度,也达到了共育校园文化,共建和谐校园的目的,同时,学生也展示了自己的才华,锻炼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提高了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师生们会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努力创先争优。

“毫末工作”的要点就是在程序、环节、细节上下功夫,让校园生活丰富多彩、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充塞在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

2.1.5 “毫末工作”的本质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管理理念科学化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以学生为本,既把他们作为成年的被管理者,又要把他们当作成年的管理者来看待。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做到: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例如,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干部会议、学生代表座谈会,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设立电子邮箱听取学生对于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考虑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找准影响制约学生工作的突出问题,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不断完善。

2)引导学生自己参与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使各项管理制度健全而严格,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相互之间责、权、利明确。我们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学生,抓大放小,让学生会、社团在学生管理上充分发挥作用。

2.1.6 实行层次化和个性化的毫末管理

实践证明:实行对不同年级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做到层次化管理是毫末管理的有效手段。对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他们的习惯,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任课教师严格考勤制度,课上堂堂点名,杜绝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发现问题及时与辅导员、班主任联系。使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把细节处抓紧、抓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任课教师及辅导员则更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管理上多以引导为主,宽严相济,相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根据他们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同的发展方向实行个性化管理对大四的学生,更要关切他们的关切,帮助他们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工作。

2.1.7 毫末管理的重点是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教育

长期的学习生涯,使大学生们未能真正接触社会,同时由于现在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中很容易产生挫折体验,心理上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比如自卑、孤独、焦虑、抑郁、冲动、易怒等,如果不学会控制,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管理中要注重情绪管理教育,教育学生学会控制情绪,学会调节情绪。这是春风化雨般管理的重要体现。

2.1.8 把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等管理文化细致地融入到大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核框架中

管理制度是毫末工作的保障。唯有建立健全良好的日常行为考核和评价机制,才能做到价值引导与管理上的宽严相济,体现精细化管理的实效。为此,许多校园的教育工作者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修订完善了学生管理细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立了教师党员联系宿舍制度,进一步规范学生宿舍管理,严格执行晚间查寝制度,促使学生养成按时作息、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严厉限制深夜上网等不良生活习惯,保障学生们正常的学习状态,维护校园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严格考勤管理,巧抓课堂考勤、学生文明礼仪和考风考纪等工作来建设良好的考风学风等等行之有效的举措。总之,通过制度化的管理,才是将学生管理工作做到实处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君良.“双力互促大解放”中的生产力发展形态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5(18),国际刊号:1001-828X,国内刊号:23-1056/F.

[2]李兵.探索先进文化发生发展的规律科学地推进宁夏文化产业发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浅谈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创建校园文化的意义探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与校长基本素质浅析
强化专业实践能力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