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萍
(文山公路管理总段 云南文山 663000)
浅谈路桥施工中交叉工程施工技术
刘云萍
(文山公路管理总段 云南文山 6630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提升,公路基础设施发展的脚步也随之提高,对公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公路桥梁建设中,存在一部分交叉工程,这部分项目的施工技术对施工质量的影响较为深远。进一步做好交叉工程的施工工作,积极探索施工技术的监管与使用,理解路桥施工建设中交叉工程真正的定义,现从平面交叉位置选择、交通监管措施、平面交叉公路道路位置设计等角度对交叉工程施工技术进行浅谈。
路桥施工;交叉工程;施工技术;研究;交叉位置
近年来,中国道路桥梁建设事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同时也间接推动了路桥施工技术的发展。在进行道路施工的时候,经常遇到道路和桥梁交叉情况,需要对交叉工程进行施工。这无疑给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日渐复杂的交叉工程,应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更好促进我国路桥建设事业的发展。提高路桥交叉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水平,对于提高道路舒适度,保障车辆安全、舒适出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道路与桥梁建设事业发展中,交叉工程项目是指根据交叉口的路线、构造与方位实施划分的,分为道路与道路交叉、道路与桥梁交叉、管道交叉,以及铁路与道路交叉、乡村道路与城市道路交叉等。由上述分析可知,交叉工程的分类,与道路等级、交通流量和道路性质密切相关。
道路与桥梁交叉是占比例较大的部分,本人主要浅谈道路与桥梁交叉工程的施工。从我国现阶段道路建设事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公路路口交叉比较复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交通进入交叉路口时,车辆会出现分流,可分为右转交通流量、左转交通流量。在分流的基础上,车辆进入各自行驶方向,易形成冲突,包括交叉、分流点与融合等不同形式。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交通路况更加复杂,对交通容量、车辆行驶速度与路口等产生影响,成为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的地段[1]。
当前,在路桥交叉工程施工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桥头跳车”现象,是施工单位最为值得重视的。据调查显示,“桥头跳车”现象在高等级和低等级公路上都比较普遍。“桥头跳车”出现的诱因,一般包括下面几种情况:①没有详细周全对桥梁头部的路堤以及锥坡区域内的地基进行处理;②压实度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标准从而出现不均匀下沉的现象;③高填土路基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变;④施工结束之后由于自动下沉出现形变;⑤雨、雪水的渗透作用;⑥没有建立健全进、出水口的防护体系。
为了避免出现“桥头跳车”现象,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有:①地基处理,对桥头路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清理、压实、加固,做好防水和排水的处理;②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桥涵两侧路基压实度;③根据当地建筑材料特征挑选最佳的台背填充材料;④做好桥头路堤的排水和防水工作;⑤加固桥头两侧路堤;⑥设置桥头搭板。
合理设置桥头搭板,在设计时,消除沉降现象,避免出现行车的不适感。通常,将桥台搭板横向控制在坡度3~6%范围内,可承受全部车辆荷载。与此同时,严格控制搭板长度,控制在≤10m。同样的,要想高质量的完成软土地基的施工工作,就可以根据地基状态,选择排水固结法或复合地基法来减少地基的下沉量,其中,复合地基法是如今广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搭建具备一定柔韧性的桥台,从工作原理的角度出发,具备一定柔韧性桥台和加筋土挡墙的工作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搭建具备一定柔韧性的桥台,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小桥台硬度,还可以缩减桥台与路堤之间的硬度差,与此同时,还可以确保由于车辆荷载产生的压缩形变量和填土固结的下沉量完美衔接,尽可能减少因为纵坡突然出现变化而引发的“桥头跳车”状况。与此同时,在路桥交叉工程施工中使用材质较轻的材料,比如粉煤灰、泡沫聚苯乙烯EPS材料。其中,粉煤灰的长处在于自身重量十分轻且强度较高,透水性十分优秀,在路基的填充建筑中广泛使用,能够减少桥头路基的下沉量。而泡沫聚苯乙烯EPS材料,能够减少地基自带的应力,减少地基下沉量,且提高路面的强度。
总而言之,“桥头跳车”属交叉工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常见病,为了避免这一严重的质量问题,减少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的影响,除了采取以上有效的处理措施外,设计和施工单位还要合理安排工期,严格控制好施工工艺,不断强化施工管理人员质量意识。
3.1 平面交叉工程设计的原则
①平面交叉改造过程中,除了必须收录交通量之外,也必须查清交通的运行情况,交通事故的次数、大小以及诱因等现存交叉的运行情况。②平面交叉的几何设计必须和指示牌、标准线以及信号发射设备综合讨论。部分视距交叉的小规模平面交叉,可以适当增加反光镜。③平面交叉处的人行通道必须考虑该位置的交通量以及人流量。④平面交叉设计必须把预先估计的交通量当作基石。⑤平面交叉区域内的相交道路的路线尽可能保持直线;如果使用曲线,其直径应超过没有任何处理圆曲线的直径。⑥平面交叉区域内的相交道路线形技术标准必须满足数据的规范。⑦平面交叉几何设计必须统筹兼顾。⑧平面交叉样式必须选择主干道或交通枢纽。⑨平面交叉方式必须按照不同的地形、造价、作用等确定。⑩平面交叉坐标的安排必须整体讨论该区域方方面面的因素。
3.2 交通管理方式分析
按照道路工程的作用、交通流量与级别,对于平面交叉来说,存在三种各不相同交通管理模式:①无优先交叉管理模式;②主干道优先交叉管理模式;③信号交叉交通管理模式。而具体选择何种交通管理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如果两条交叉的公路,在交通流量、等级与公路功能尚有很大的差别,或者交通流量呈现较大的“T”形交叉,则可选择主路优先交叉交通管理方式。假使两条交叉道路级别低、交通量少,就能够选用无优先交叉交通管理模式。对于信号交叉管理模式的应用范围:交通量大,公路的作用级别一样,不能适合“主路优先”的要求。然而,两条交叉道路是分主次的,假使主干道双向交通量超过600辆/h,次要公路单向交通量超过200辆/h,能够使用“主路优先”的交通管理模式,而假使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就可以适当增加交通延迟,交通量超过900辆/h,次要公路量小,就能够使用“主路优先”交通管理模式,以免发生交通堵塞与事故;环形交叉入口,因为交通量十分大,经常发生交通延误,所以使用交叉信号管理模式。
3.3 平面交叉设计速度
在进行路桥设计的过程中,平面交叉区域的主干道设计速度,必须和路段设计速度维持同一速度。所以,两条交叉公路的级别、作用以及交通量十分接近时,就能够适当增加直行车道设计的速度,但不能超过总设计速度的70%。如果次要公路由于交角度等原因,而发生改线,或者由于条件限制对线性指标要求低,则可适当降低设计时速。在弯道速度设计上,必须根据路段的交通量、交通管理模式、设计速度以及交叉种类等,科学设计该路段的速度。
平面交叉的角度一般是直角,假使是斜角,那么锐角必须超过70°,假使遭受其他干扰因素时,也必须超过60°,而且严格把握平面交叉的数目,不能超过4条。如果交叉数量多于4条,则应采用环形交叉方式,且环形交叉的交叉数量通常应≤5条。如果地段的条件许可,可采用“入路让路”规则管理使,可使用“入路让路”环形交叉。而对于新建公路,应补充已建4岔及以上平面交叉方式。
而平面交叉渠化设计如下:多车道道路平面设计,应进行渠化设计,三、四级道路,如果交通流量比较少,可不进行渠化设计。而二级道路一定要实施渠化设计,对于三级道路,假使平面交叉弯矩交通量大,也必须实施渠化设计。在平面交叉间距方面,应按照道路级别、交通量以及作用等,以及道路能力、行车舒适度与交通延误等因素,合理设计平面交叉间距。对于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如果为干线公路,则应首先保证干线公路通畅,并采取有效的防止横向、纵向干扰措施,实现间距的最大化,如果施工需要,可设置立体交叉[7]。而假使一级公路、二级公路是集散公路,必须科学设计平面交叉,必须把街道形式道路和农村道路,设置和主干道交叉的次级公路,保证道路能够正常运行。
3.4 平面交叉处公路线形设计
(1)平面线形。在路桥平面交叉区域,路段平面线形分为两样,第一直线,第二大半径圆曲线,不能使用超高圆曲线。而对于新建公路与道路级别较低,必须与现存公路斜交,交脚必须超过70°,如果交角不符合规定,必须使次要公路交叉前后的交角处于正常区域。
(2)纵面线形。在平面交叉区域,两个相交道路,应设置坡度较小的纵面,保证停车视距符合标准。对于主干道纵坡,必须控制在0.15~3.0%之间;而对于次要公路交汇处交叉,引道部分必须控制在0.5~2.0%之间。在交叉区域,规定超高圆曲线,次要公路纵坡必须遵守主干道横坡的要求。
(3)立面设计。根据两个交汇道路的交通管理模式、级别、作用以及平纵线形等,科学设计立面模式以及引道横坡,主干道优先交通管理模式是信号交叉管理模式,适时改变次要公路纵断面。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工程设施建设也得到相应发展,在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中,路桥交叉工程是施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路桥交叉工程施工技术应用能力,是保证路桥交叉工程布置合理、设计完善,保障公路畅通、车辆出行安全的基本要求。易出现的质量通病,应引起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要强化质量意识,严格施工环节上的控制,不断思考和探索减少和杜绝问题发生的有效措施,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1]王 红.路桥施工中交叉工程施工技术探析[J].科技风,2014,02:133~134.
[2]于艺.路桥施工中交叉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2:124~125.
[3]罗 燕.路桥施工中交叉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2,19:277~278.
U445.57
A
1004-7344(2016)17-0136-02
2016-5-11
刘云萍(1970-),女,汉族,云南文山人,工程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道路与桥梁施工及管养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