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秀玲 韩超
(茶陵县气象局 湖南株洲 412400)
气象为现代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思考
颜秀玲 韩超
(茶陵县气象局 湖南株洲 412400)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极端和异常的天气气候事件频繁的出现,对现代农业的增产和增收产生严重的影响。因而必须大力发挥气象在现代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做好气候监测,提高天气预报准确性,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从而避免和减少现代农业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不断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和问题,并且提出了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气象;预报;监测;预警
农业在生产发展中,受到各类气候的影响,干旱、暴雨、雷电等自然灾害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着严重的影响。因而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建设,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显得非常的重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网络初具规模,基本实现对主要农业气象要素的专业化观测,为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②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市(地,下同)、县四级布局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逐步发展完善,农业气象已成为我国发展最早、规模最大、相对成熟的一项重要专业气象业务;③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业务领域不断拓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水产养殖业气象业务服务等在部分省区市已经开展,服务效益不断提高,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已成为国家和各地党政决策部门的重要参考;④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区划不断深化,农业适应气候变化业务逐步发展;⑤农经网等农村气象与经济信息服务逐步发展,已成为气象与防灾减灾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⑥生态气象从无到有,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服务初步开展;⑦我国农业气象已拥有一支有一定数量、一定水平的专业队伍,成为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气象业务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因而出现了很多不适应发展需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农业气象业务产品存在限制,覆盖率低、时效低,并且针对性差,无法对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进行充分的满足,特别是农业防灾减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粮食安全等对农业气象工作提出的新需求;农业气象业务的科技支撑乏力,分析评估产品定性多、定量少,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仍显落后;农业气象业务队伍尤其是基层力量薄弱,业务规范管理不适应发展需求;农业气象业务与天气气候业务有机结合不够,不能充分形成整体优势、共同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科学发展等。
2.1 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气象预报水平
针对不同地区优势项目等以及农事活动的现实需求,分析未来天气、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充分利用适宜天气气候条件,克服不利天气气候条件影响,趋利避害是气象局的重要职责,在制作发布短、中、长不同时效的农用天气预报的基础上,根据水稻农作物生产需要,开展适宜播种期、收获期与重要发育期预报;针对生态旅游农业的需求,开展林果、花卉、观赏植物花期与瓜果采摘期等重要物候期的动态预报;针对水稻稻瘟病、稻飞虱,玉米螟等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严重威胁农林业生产的重大病虫害,联合当地农林部门,预测未来气象条件对病虫害发生流行等级的影响,定期或不定期地制作发布预报业务产品。
2.2 着力提高现代农业气象情报质量
每年年初至少组织1次调研,根据调研收集的需求分析,确定1~2个区域特色农业服务对象,制定周年农业气象服务方案,开展专项特色服务。逐步发展针对主要农事关键季节、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影响期间的农业气象旬报(周报)、月报;提高服务情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提供的情报建议生产单位尽快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必须遵循准确、及时、主动、科学、高效的原则。业务人员根据周年服务方案及时开展研究与服务,并将研究报告和服务产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形式及时发布,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及时、准确地了解最新的气象信息,科学地进行种植。对所有服务过程要进行跟踪,对每一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服务情况都要进行反馈,为不断改进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2.3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
积极开展防风、暴雨、低温冷害等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服务,提高农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增强对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能力,为广大农民及时传送气象信息;在现有街镇建立的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要素采集量,及时获取当地可靠的实况气象资料,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预报服务;研究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评估及控制技术,实现对大面积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及减灾控制;保存灾后现场拍摄的资料,通过电视等传媒以实时报道的形式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采用气象部门的气象监测网络与农业部门监测网络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水稻重大病虫害和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和预警。
2.4 不断强化现代农业气象观测与科研研究
根据大农业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针对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需要,改进部分观测项目以及观测方法和观测频次;逐步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的应急调查及农作物长势、种植面积、播种或收获进度、土地利用动态等观测,了解、掌握面上农业生产状况、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等以及应急服务的需要;加强对农产品优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过程从播种到收获气候适应性诊断分析,尤其重视对于农作物生长发育敏感期错开和抵御气象灾害影响的农业气象实用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让农作物更优质有效生长;研究GTS支持下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预评估系统,实现对大面积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预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引进新作物品种气候可行性论证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优势,应考虑业务化和在实际中应用的问题,到生产实际中去,为用户着想,面向业务实际、面向农村应用,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健全信息网,探索采用多种形式传播渠道、信息载体、把气象科技成果和业务系统的服务信息迅速广泛传播出去。
2.5 重点加强现代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和“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找准气象服务的切入点,增强服务的敏感性和针对性;联合相关部门,向决策部门提供关键农时农事季节的气象监测分析、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影响评估、灾害风险分析、预测预估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决策服务,增强决策农业气象服务的主动性、敏感性、综合性和时效性;作为面向农村、农民气象服务的主体,在上级部门指导下,全面开展面向农村、农民的农业气象服务,开展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面向农村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专业用户,深入了解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以及农产品储运、加工、销售等过程中的农业气象问题,探索建立相应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技术体系,制定服务流程与技术规范,因地制宜,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示范和咨询等专业气象服务;抓住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跟踪服务;适时调整农业气象预报和服务项目,完善周年农业气象服务方案,联合农林部门推出与目前人们以周为单位工作日相吻合的农业气象周报制度。
我国是农业大国,而农业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是非常普遍,后果也是比较严重的。因而加强气象对现代农业的服务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促进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必须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提高气象预报质量,做好气候的预测和评估,将农业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控制到最小。
[1]王春乙,张雪芬,孙忠富,吕厚荃,潘学标.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业气象研究[J].气象学报,2007(05):54~56.
[2]唐春燕,申双和,邱小忠.气象服务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08):15~17.
[3]郝东敏.气象为现代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思考[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06):43~44.
S42
A
1004-7344(2016)14-0211-02
2016-4-28
颜秀玲(1963-),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气象观测和农业气象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