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梅
(红河学院音乐学院 云南蒙自 661199)
哈尼族传统音乐文化源析
李红梅
(红河学院音乐学院 云南蒙自 661199)
哈尼族民歌是哈尼族的传统文化,对哈尼族传统音乐进行研究,就要对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一定的了解,这些传统音乐也是源自于生活当中,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哈尼族传统民间文化的分析,对哈尼族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研究。
哈尼族;传统音乐文化;生产;宗教信仰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数量为170万左右,主要分布于云南地区,在越南、泰国等邻国也有分布。哈尼族传统音乐主要是以民歌以及民间乐器为主,但是哈尼族没有文字,其艺术由口头进行传承。哈尼族传统音乐能够抒发人们的基本情怀,并且也是言志状物的表达形式,通过民歌也能表达人们的愿望以及喜怒哀乐。哈尼族传统音乐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能够形象分反映出哈尼族的社会生活。
哈尼族传统音乐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哈巴”及“阿茨”两类。哈巴属于传统歌曲,在家里以及寨里歌唱,一般都是在节日及婚丧等场合表演。哈巴一般都是老人唱,曲调比较严肃且低沉,形式固定,在演唱时先由一人引唱,然后进入主调,接下来由周围群众演唱副歌,哈巴的内容比较广泛,将哈尼族古往今来的历史以及各种题材包含在内。阿茨则是哈尼族的情歌,属于哈尼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由于哈尼族分布比较广,居住分数,在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表达的内容都是动情等含义。阿茨一般是男女对唱,并且仅仅在山野里对唱,曲调比较轻柔委婉;当阿茨为独唱时,曲调豪放,且歌声比较嘹亮。
哈尼族传统民间乐器主要有三弦、四弦、口弦、胡琴、大小瑟里、巴乌、直笛以及唢呐等。这些传统民间乐器的弹奏地点、时间以及对象等都是有规定的。并且不同乐器的构造以及音调表现也能表现出不同的音色。比如,巴乌是使用竹管制作的,舌簧为铜片,音色比较深沉,能够很好的抒发感情。
2.1 生产生活
哈尼族分布地区大多山高谷深,与外界的联系比较少,传统民族文化比较容易保存。同时,由于与外界联系较少,哈尼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得以保存,然后从这些传统中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哈尼族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民族,唱歌也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哈尼族民间歌曲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节日歌;在“扎扎”、“扎勒特”等哈尼族传统节日到来时,寨子的老人会在一起喝酒庆祝节日的到来,向上天祈福获得丰收。②祝贺歌;当寨子里有喜庆事时,宾客对主人祝福时唱的歌曲。比如,祝贺新房落成的歌曲,祝贺新郎新娘的歌曲等。③诉苦歌;诉苦歌主要是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悲惨命运。比如《穷苦少儿》。④哭嫁歌;新娘出嫁前的歌曲,形象的表达了亲人的痛苦。⑤哭丧歌;送葬歌因吟唱者辈分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内容,表达了对死者的怀念。⑥生产歌;这类歌曲主要是根据哈尼族一年的生产生活而产生的,歌曲充满着哲理,从某种意义上说,生产歌也是一种对生产知识的总结,比如哈尼族民歌《四季生产歌》。
2.2 宗教信仰
唱歌是哈尼族在宗教活动中常见的一种活动,哈尼族宗教主要是以自然崇拜以及祖先崇拜为主,信奉万物之灵。在宗教活动中,祭献的歌曲也称为“莫批突”,属于祭祀歌曲。这类歌曲属于宗教信仰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比较独特的音乐民俗,是哈尼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这类音乐形式主要表现如下:①“捏突”;捏在哈尼族中是鬼神的意思,突代表的是献祭,有献鬼及敬神的意思,通过捏突来祈求吉祥幸福等。②“捏咧”;这类歌曲主要是驱邪、撵鬼的意思,这类活动除了能够表达人们敬畏心理外,还有厌恶的意思,在演唱中,曲调常常以顿足唾骂之声来开腔。③“苏拉枯”;这类歌曲在宗教活动中表达的是唤魂归附的意思,在哈尼族中苏拉枯就是叫魂魂的意思,通过歌曲来表达神志清、体魄健、万事发的愿望。④“游批”;这类歌曲主要是指演唱者睡在木板上来表演。在哈尼族的流传中,演唱者在木板上小憩片刻后,演唱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能够进入产凡脱俗的一种境界,并且演唱者能够漂浮到天际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并且能够同不同民族的人进行对话,甚至是对唱。当漂浮至最高时,能够遇到仙人,然后对其指点迷津,最后又能恢复开始的状态。游批每次演唱时间可达几个小时,如果周边有人有不恭敬行为,或是未经许可录像等行为,会受到呵斥。⑤“斯批突”;这类歌曲主要是表达送葬安魂的意思。斯批突,在哈尼族中意思是为死人而唱的莫批突,与汉族的送葬歌类似。这类歌曲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且套路非常多,有几十个曲目。通常,莫批需要几个主唱连续演唱几十个小时才能完成。它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为了能够将死者同生者相分离,为逝者指路顺利的回到先祖的地方,不要在人间产生灾祸,并且有庇护后人的意思。宗教活动中,祭祀的人们必须要穿着干净,且有贡品,在人群聚拢后,长老便杀牲祭献,开始唱祭祀歌曲。
2.3 青年的爱情故事
哈尼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情歌代表为“阿茨”,是传统音乐的一种。阿茨在哈尼族传统音乐中能够分为两种:①表达爱情生活的“茨玛咕”;②寻求配偶、歌唱爱情的“茨然”。茨玛咕,主要是对爱情生活的描述,在劳作、捕猎、捉鱼、放牧等场景中都有歌唱;茨然,则是谈情说爱,必须要在特定场景中歌唱,比如“迷达茨”等场景。
阿茨的两种形态能够依据哈尼族民间的俗语来进行区分,比如开腔中“依吾色”属于“茨玛咕”,“哎白、哎乃”属于“茨然”。我们通过开腔的引句词就能区分歌唱的类别。此外,阿茨的两种表达形式也有一定的区别,茨玛咕,通过在原野中歌唱,曲调非常高,不需要乐器的伴奏;茨然,属于男女约会时的对唱,音调比较低,通常会使用哈尼族的传统乐器进行伴奏,两种情歌有大小声情歌之分。这些都是区分“阿茨”类型的方法。
阿茨的内容比较丰富,并且经过长期的积累,使得该类曲目得以保存的较多。这些曲目在流传的过程中,都会使用特点动词加主语的方式来为曲目起名,来区分不同曲目。在哈尼族中有代表的情歌曲目有:煞徕阿茨(打猎情歌)、迷横阿茨(砍柴情歌)、摘鲁阿茨(放牧情歌)、莫徕阿茨(赶马情歌)、局扎阿茨(男女约会情歌)、窝主阿茨(栽秧情歌)等不同的曲目。但是,不同曲目的阿茨需要在不同的场景中进行歌唱,在其他场合不得歌唱,特别是在长辈面前。如果在野外遇到亲属,歌唱者必须要有所顾忌,不可以亲属面前歌唱。常见的哈尼族传统情歌有:不怕贫穷只要心诚、看见鲜花想起情人、不能违反家中的规矩、赶马阿茨等等。
2.4 儿歌
哈尼族的传统儿歌曲调一般都比较短,内容非常丰富,且演唱形式比较多,有独唱、对唱、齐唱以及歌舞同唱等。在哈尼族儿歌中,有一句歌词构成反复进行演唱的曲调,同时也有开腔后,曲目中穿插了许多不同曲调的儿歌曲目,歌词能够长达上百行,反映出非常丰富的内容。哈尼族传统儿歌主要表达的内容为:①反映儿童生活的歌曲,比如到村边去采花、摘水果、做家务活等内容。比如《妈的儿快长大》。②反映父母包办婚姻的思想。哈尼族传统儿歌的曲目也比较多,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比如,借助哈尼族女孩穿戴而演唱的哈尼族儿歌《美,美什么最美》,这首歌的歌词长达100多行;反映孤儿的《孤儿娱乐园》等等。这些不同的儿歌曲目词调非常古朴,并且歌词简单,朗朗上口,与哈尼族儿童的天性相符合,人们学起来非常容易,也符合人们的审美,并且歌曲表达的内容也非常感人。
哈尼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风俗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也体现了哈尼族的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对哈尼族传统音乐起源的分析,也能体会到哈尼族长期的文化历史,通过对哈尼族民间歌曲的研究,也发现了哈尼族民歌自身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等特点,形象的表达了哈尼族民歌的文化、教育、历史及艺术等价值。这些价值也深刻的体现了哈尼族的文化历史,通过这些文化源头,奠基了哈尼族文化的底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哈尼族传统音乐文化,同时,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民间瑰宝,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
[1]刘莹,刘涛.红河哈尼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26(9).
[2]杨冬梅.论西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郑州大学学报,2006(9).
[3]肖育军.哈尼族传统音乐文化源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
[4]李德洙,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5]白学光,等.哈尼族情歌“阿茨”[J].民族艺术研究,1999(5).
[6]勒 黑.哈尼族风俗歌的传统分类[J].民族艺术研究,1996(6).
J607
A
1004-7344(2016)14-0038-02
2016-4-25
李红梅(1974-),女,云南永胜人,讲师,本科,主要从事民族传统音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