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羊肚菌高效栽培模式与技术

2016-07-12 03:43彭卫红甘炳成黄忠乾刘理旭
食药用菌 2016年3期
关键词:高效栽培四川省模式

陈 影 唐 杰 彭卫红 甘炳成 黄忠乾 王 勇 姜 邻 闵 江 刘理旭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农业部西南区域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科学观测实验站,四川 成都 610066)



四川羊肚菌高效栽培模式与技术

陈 影唐 杰彭卫红*甘炳成黄忠乾王 勇姜 邻闵 江刘理旭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农业部西南区域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科学观测实验站,四川成都610066)

摘 要介绍四川省创立并广泛在全国推广应用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羊肚菌栽培技术,内容涉及栽培品种、栽培季节、菌种培育、场地选择准备、播种、水分管理、转化袋放置和采收等8个方面的技术环节与技术要点。

关键词四川省;羊肚菌;高效栽培;模式;技术环节

羊肚菌(Morchella spp.)为名贵的食药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极高的保健功能,备受消费者青睐,价格昂贵。

野生采集是传统获得羊肚菌的方式,受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野生资源逐年减少,市场供不应求。而其驯化栽培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1982年,美国Ower R.D.、Mills G.L.和Malachowski J.A.等发明的羊肚菌人工栽培方案[1],为羊肚菌人工栽培提供了思路和经验,但是栽培可重现性有限,未能形成规模,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之后相继有以圆叶杨为基质[2]和利用菌根菌技术[3,4]的栽培模式,因对资源的浪费巨大,或栽培程序繁琐等原因仍未实现规模化栽培。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借鉴前人的研究思路和经验,结合研究团队十几年的科学探索,发掘可栽培的羊肚菌种质,创新羊肚菌高效栽培技术,建立羊肚菌三级菌种制种方法,至2012年春,羊肚菌商业化栽培获得成功。该项栽培技术,工艺较简单,易操作,易于推广应用,2013年后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兴起全国羊肚菌的栽培热潮。本文以四川地区羊肚菌栽培模式为基础,介绍高效栽培技术的8个环节。

1 栽培品种

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 M.Kuo,O'Donnell&T.J.Volk)和六妹羊肚菌(M.sextelata M.Kuo)为目前可人工栽培的种类,是我国率先完成人工驯化的种质。以四川地区为例,从2011年栽培不足100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到2014年迅猛推广至5 000亩左右,5年猛增近49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之迅速发展成为新兴的食用菌产业。2013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选育出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羊肚菌新品种“川羊肚菌1号”,2015年又相继审定“川羊肚菌3号”和“川羊肚菌4号”两个新品种。

“川羊肚菌1号”(图1)作为首推的品种,在四川地区覆盖率超过70%。该品种子实体褐色至深褐色,菌柄黄白色,菌盖棱纹密度中等,菌盖纵棱明显,子实体兼有单生和丛生方式,2015年在甘孜的测产记录为平均亩产508千克[5,6]。

图1 梯棱羊肚菌

图2 六妹羊肚菌

六妹羊肚菌(图2)子实体浅红褐色至红褐色,菌柄呈白色,子实体菌盖长度/菌盖宽度的比值大于2.4,菌盖纵棱明显呈平行状,子实体兼有单生和丛生方式,以单生为主。适应性较强,但耐贮运性不及梯棱羊肚菌。

梯棱羊肚菌和六妹羊肚菌栽培模式相同,品种的选择以环境条件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截至2016年梯棱羊肚菌已推广至四川、云南、西藏、湖北、河南、山西、陕西、新疆、甘肃、北京、福建、浙江、辽宁等地。

2 栽培季节

四川作为我国羊肚菌农法栽培的发源地,多样的气候条件和海拔高度,需要在不同的季节播种和采收。

平原-丘陵地区冬季相对温暖,一般在当年的10月至12月中旬完成播种,次年2月至3月下旬结束采收。若冬季气温偏高,出菇会提前。高原地区冬季寒冷,适当提前播种。其中海拔 3 000米以下地区 11月下旬前完成播种,次年3月上中旬至4月中下旬结束采收;海拔3 000米以上地区9月中下旬至10月上中旬完成播种,次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结束采收。

3 菌种选择

菌种活力是衡量其质量好坏的指标之一[7],在最佳菌龄阶段进行逐级扩繁、播种,是稳产高产的基础。羊肚菌采用三级菌种制种,其中母种最佳菌龄7~11天(图3),原种最佳菌龄15~20天,栽培种(图4)最佳菌龄18~20天。

4 场地准备

4.1栽培地的选择和设施的搭建

羊肚菌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生长要求弱光保湿,农法栽培设施简易、成本低,在需要进行轮作的区域,一般采用简易的荫棚栽培。根据荫棚的高矮、大小分为中棚(平棚)和矮棚(拱棚)。

图3 母种(7天)

图4 栽培种(20天)

中棚又称平棚,要求地势平坦,骨干立架材料为竹竿,竹竿离地高度1.7~2.0米,竹竿间距3~5米,竹竿高度要一致,横纵在一条直线上。竹竿顶端钻孔,用托膜线把横纵的竹竿连接成一个整体,最外侧的竹竿用地桩固定住,之后根据地理位置铺设遮光率为75%或90%的遮阳网。

矮棚又称拱棚,搭建材料为竹竿、钢管或钢筋。将一根长3米的钢管或钢筋弯成顶部、两侧各长1米的门形钢管或钢筋,每隔2米插一个作为拱棚的骨架。骨架插入土层要牢固,并用托膜线把门形骨架连接起来。之后铺设平整、充分拉展遮阳网,并用尼龙绳绑定在骨架上。矮棚也可用竹竿搭建。矮棚不同于中棚,可根据地形地势搭建在不规则、不平整的地块,方便在林下行间栽培,缺点是田间管理和喷水设施的安装等不及中棚方便。矮棚和中棚可随建随拆,是羊肚菌与作物轮作的临时设施,且可在播种后再搭建。

除矮棚和中棚模式外,也有利用大棚、温室设施栽培羊肚菌,并根据时节与蔬菜、花卉等轮作。

4.2土壤条件

羊肚菌作为好氧性真菌,要求土质疏松。羊肚菌与作物轮作,如与水稻轮作,水稻田土壤板结不利于羊肚菌的生长,前茬作物收割后需要翻耕土壤,去除石块等杂物。

栽培畦准备:羊肚菌为高畦栽培,畦面宽0.8~1.5米,高15厘米,过道宽30厘米。

5 播种与水分管理

5.1播种

播种方式分为沟播和撒播。沟播畦面开沟,沟宽15~20厘米,根据畦面宽度沟间距约20~30厘米。菌种均匀播在沟内,覆土5厘米。撒播即均匀播种在畦面,之后覆土5厘米。每平方米播种300~500克。

5.2水分管理

羊肚菌从播种到采收的田间管理围绕水分开展,水分管理设施采用微喷灌系统,以有效调节空气和土壤湿度,雾状水利于羊肚菌生长,避免产生强水流,冲刷土壤,出菇时泥水溅到子实体,影响商品性状。水分管理有4个重要节点。

(1)播种前后水分管理。播种前栽培畦土层15~20厘米保持湿润状态,即手攥一把土,松手后既可成团又可散开。播种后3天,要浇一次“种水”,土壤耕层30厘米以上要浇透,手攥一把土,松手后既可成团又可散开,湿度偏高于播种前的土层湿度,但是成团的土壤不粘结。土壤作为基质,“种水”相当于熟料栽培食用菌的料水,是为满足菌丝体发菌期的水分需求。

(2)越冬发菌期水分管理。播种后,羊肚菌菌丝体在土层中发菌,时值冬季,土壤水分蒸发量低,根据天气变化,见干便喷水,土壤耕层20~30厘米保持湿润状态,仍以手攥土壤的经验来判定。

(3)出菇期水分管理。春季温度回升,土壤水分蒸发量增大,开始进入频繁补水期,适宜的温湿度促使羊肚菌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土壤耕层20~30厘米保持湿润状态,依旧以手攥土壤的经验来判定,期间注意避免水分过多。期间还要注意通风,避免高温、高湿引发病虫危害。

(4)采收期水分管理。采收的前2~3天,适当控水,避免菌柄呈水浸状,否则采收后不利于子实体的干制,影响商品性状。

5.3转化袋放臵

转化袋是促进羊肚菌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专用基质袋。在播种后25~35天摆放,14×28(厘米)的栽培袋装基质0.4~0.5千克,每平方米摆放4~6袋,摆放30~80天后移除或留存至采收结束。

5.4采收

采收期以市场为导向,羊肚菌出菇期较为集中、脆嫩子实体不便贮运,可以干销为主,鲜销为辅,主要出口海外市场。羊肚菌的采收标准一般为菌盖直径3.5~6厘米,菌柄长2~4厘米,要求菌柄基部可见空,以利于子实体烘干后保持原有形状。

参考文献

[1]Ower RD,Mills GL,Malachowski JA.Cultivation of Morchella.:USA,4866878 [P].1989

[2]赵琪,徐中志,程远辉,等.尖顶羊肚菌仿生栽培技术[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6):1690-1693.

[3]Miller SC,Cultivation of Morchella.:USA,6907691 B2[P].2005.

[4]Pilz D,McLain R,Alexander S,et al.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morels harvested from the forests of western north America[R].Forest Service,Pacific Northwest Research Station,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2007.

[5]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科院首创的羊肚菌新品种创全国高产纪录[J].四川农业科技,2015:49.

[6]梁小琴.四川省农科院首创的羊肚菌新品种创全国高产纪录[EB/OL].[2015-04-17].http://sc.people.com.cn/n/2015/0407/c345509-24416294.html.

[7]张金霞,谢宝贵,等.食用菌菌种生产与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4.

中图分类号:S56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934(2016)03-151-04

基金项目:四川省财政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6GYSH-025、2015JSCX-028)、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JY0060)

*通讯作者:彭卫红,女,研究员,E-mail:pwh424@163.com

猜你喜欢
高效栽培四川省模式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试论棚室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