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沉默是科学家之过吗

2016-07-12 10:16范运年科学出版社能源与动力分社编辑
环境与生活 2016年5期
关键词:常州科学家污染物

◎范运年 (科学出版社能源与动力分社编辑)



科学家沉默是科学家之过吗

◎范运年 (科学出版社能源与动力分社编辑)

江苏省的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央视4月17日报道,常州外国语学校搬迁新址后,493名学生先后被检查出皮炎、血液指标异常等情况,个别学生还被查出患有淋巴癌等。而学校附近正在开挖的地块上曾是三家化工厂,学生们的身体异常疑与化工厂“毒地”相关)刚出来的时候,我就特别想写点什么。

可是我知道我自己太感性,容易写着写着就激动了。比如那次疫苗事件,我一时愤激写出来后被骂惨了,差点删帖,所以这次我不敢轻易发声,免得又被网友的“砖头”拍成照片。

因为是孩子妈,所以还是忍不住一遍遍地看相关报道,其中一篇评论引起我的兴趣,那就是《科技日报》4月20日的《科学家们,你们为何在常州“毒地”中沉默》,这篇文章被转载次数很高,原因是抓住了两个关键点:常州毒地,科学家。这两个矛盾对立的字眼很容易让读者浮想联翩,不由自主地跟着作者发问:在这种沉默中,知识分子推崇的独立人格、科学家肩负的特别责任,是否也如那片土地一样被污染了?

不过,我的微信朋友圈里一个很睿智的朋友在转发此文时,简单点评了一句:科学家是独立的评估师吗?若不独立,何以公正?

见此点评,我居然无厘头地想到了李白的诗歌《古意》: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女萝草和菟丝花,本是比喻夫妻二人新婚以后,妻子希望依附夫君,让彼此关系缠绵缱绻、永结同心。可是我看了先生的点评后居然直接反应就是,很多情况下,科学家也只是菟丝花而已,而菟丝花是寄生草本植物,哪里能够自成一家,只能“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为此不惜“为逐春风斜”。

前些日子,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的一篇文章也是广为流传。张先生文章的标题是《为什么我说中国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很惊悚,很振聋发聩的感觉,是不是?

在文章里,张先生说他在某次会议上很不合时宜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结果“从此我再也没有被邀请过参加这类会议”。不参加这些会议当然就再也没有机会当着要员发言,张先生貌似就只能沉默了,如此也不会令人不痛快了。

回到常州“毒地”事件,检测某块地的土壤是不是含有污染物,污染物含量是不是超标,含有哪些污染物,其后果如何,我想按照现在的技术水平,常州当地或省的环境保护部门应该有能力检测出来,不需要劳动哪个大科学家单枪匹马去挑战,并且这也不现实。

首先,哪个科学家能够不经过地方管理部门批准就到涉事地块取样?取哪些点的样不需要提前申请报告获得同意吗?其次,哪个机构的科学家能够不经过批准,擅自使用单位的仪器设备,去检测具有争议地块的土壤并给出检测报告?还有,污染地块土壤环境检测标准涵盖了所有的污染物吗?若没有国家标准支持,检测后如何给予评价,报告能够随便出具吗?

最后,有资格参与检测的科学家能够不经过上级主管部门、上级领导同意,就擅自公布检测结果和评估报告吗?

还有很多很多问题都可以提出来,没有哪个科学家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他们不可能站出来大声疾呼。

刚刚看到科学网迟菲老师的博文《道德绑架》,仔细思量,这篇单独向着科学家开炮的文章似乎也有道德绑架之嫌,环境恶化至此,非科学家一类人之过。

现在多方调查、检测机构都已经介入,希望我们能够看到真相!

(原载科学网,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常州科学家污染物
常州的早晨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你能找出污染物吗?
假如我是科学家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