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扶贫:曙光在前

2016-07-12 17:57李佳旭
遵义 2016年24期
关键词:遵义市小康贫困人口

文丨记者 李佳旭

大扶贫:曙光在前

文丨记者 李佳旭

遵义,因革命的转折而被赋予红色的基因。然而,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欠账、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等因素制约,消灭贫困,全力推进同步小康进程成为时代赋予她的新使命。

如今的遵义,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力量协调配合,依靠“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大扶贫”战略,正在决战贫困。

遵义大扶贫,扶出了志气,扶出了自信,扶出了水平。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实施财政扶贫项目3470个,投入各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9.75亿元,全市贫困人口下降到35.52万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不能输的战役

衡量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是看富人有多富,而是看穷人有多穷。就像总书记在遵义花茂村考察调研讲的一样:“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

“土如珍珠,水贵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这是马啸天对碧峰村的第一印象。他痛心村民“家徒四壁”,更惊讶村民“思想麻木”——“怕苦怕累不怕穷”。

现在贫困户收入支出情况如何?最大困难是什么?什么原因导致了贫困?从业务部门角度怎样帮助山区的群众做些实事?带着这些思考和关切,刚到遵义市农委参加工作的马啸天2015年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正安县碧峰乡碧峰村挂帮贫困。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积贫已久的村寨,如何找准产业,实施精准扶贫?马啸天日思夜想,彻夜难眠。

“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马啸天通过一个多月的调研摸底找准症结所在,挨家动员,发展中蜂养殖,又积极成立合作社,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真诚感动了村民。“要我富”变成“我要富”,4个小时的第一堂养殖培训课,村民从头听到尾,一个不开溜。

“一个普通劳动力一年能够饲养20箱蜜蜂以上,如果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产业上来,一个人一年的收入除去相应开支能够稳定在6万元左右。”马啸天“带着感情扶贫”,在穷乡僻壤的石头缝里“抠土”、穷地“掘金”,为当地贫困户解决了长久的经营之道。

四次党代会以来,遵义市委、市政府把贫困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对脱贫攻坚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增强。扶贫开发也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过去的“单打”为“组合拳”,变过去的追求“短期效果”为“可持续性效果”,变过去的“从易处着手,打开突破口”为“啃硬骨头、攻坚拔寨”。

近年来,遵义市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条件持续改善,产业发展卓有成效,贫困人口快速减少,成绩来之不易,但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没有根本转变,群众致贫因素多、返贫压力大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群众收入渠道单一、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的目标,就要鼓起“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抢抓机遇,奋力冲破贫困桎梏,撕掉贫困标签。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把脱贫攻坚上升为国家战略,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推进脱贫攻坚。省委把“大扶贫战略行动”上升为“十三五”时期的第一战略行动,配套出台了“1+10”政策文件。脱贫攻坚的政策机遇前所未有,这样的工作基础前所未有,全社会对脱贫攻坚的关注和帮扶力度也是前所未有。因此,遵义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齐心协力攻贫困、携手并肩奔小康的良好氛围,奋力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

照亮脱贫的曙光

行走在黔北大地,脱贫攻坚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开花结果。桐梓县娄山镇杉坪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该村群众的人均年收入从3000多元增长到13000多元,一年脱贫的“杉坪经验”让人惊喜;正安县的教育扶贫和大数据扶贫,给当地的群众拓宽了致富的路子;茅台集团倾力帮扶道真自治县,从交通基础设施、教育、产业上对该县大力扶持,催生该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内生活力……

大扶贫是一场大战役,需要大视野。近年来,遵义举全市之力,实现党建引领刨土生金、产业造血点石成金、对口帮扶穷人淘金,建设了具有遵义特色的“扶贫云”平台和脱贫攻坚指挥部,通过深化党建引领扶贫、产业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引导社会力量帮扶等方式,在全市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的战役。

“贫困户创家业,贫困村兴产业,扶贫干部干事业。”奋战五年,遵义脱贫攻坚开花结果。五年来,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4.19万人,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9.47万人,4个贫困县、116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416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4.3%下降到5.26%。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乡乡有客运站。

金色田园(胡志刚/摄)

五年来,遵义市紧紧围绕“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补齐短板,有的放矢开展脱贫攻坚。据统计,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投入到扶贫开发的资金达到2500多亿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0多亿元,把扶贫的资金和项目真正用到了最贫困、最困难、最需要的地区。遵义市扶贫办主任汪能科介绍,遵义市按照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打响了这场攻坚战,通过强化领导保障脱贫攻坚、现场观摩倒逼脱贫攻坚、示范创建引领脱贫攻坚、舆论扶贫支援脱贫攻坚,构建起了集团扶贫、对口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大格局。

在这场攻坚战中,产业扶贫是重点也是难点。遵义市紧紧围绕贫困人口增收这条主线,结合遵义八大农业产业的实际,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兴产业,坚持扶产业就是扶根本,扶龙头就是扶基地的理念加大投入,已经初步形成了中部以蔬菜鲜果为主的产业带、西部以竹业高粱为主的产业带、东部以茶粮烟果为主的产业带、北部以中药材草地畜牧业为主的产业带,形成了区域化的产业扶贫格局。

知耻而后勇,决战贫困,完胜贫困。“用3年时间,减少贫困人口50万,实施精准扶贫‘6个到村到户’,完成基础设施‘6个小康建设’,到2017年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2015年,遵义市委、市政府一声令下,全市动员、全民行动参与“35669”扶贫攻坚,脱贫攻坚进入了“快车道”。

吹响决战冲锋号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奋斗的方向。遵义市五次党代会也客观指出:从现状看,遵义最鲜明的特征是“贫穷落后”。经过撤地设市近20年历届市委的不懈努力,黔北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贫穷落后的“帽子”还没有摘掉,中心城区和县域经济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弱,贫困面大、量广、程度深,城乡居民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面小康任务艰巨。针对各方面原因,必须精准认识、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并切实加以解决。

“落子看三步”,脱贫一盘棋。今后五年,遵义“大扶贫”将如何更加有力地助推全面小康,五届市委为此也指明了方向:

——坚持中心城区带动战略,着力构建产城景一体、铁公机联动、山水田融合、村社园统筹、文教医配套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格局,完善城区立体交通网络、管道管网等功能性基础设施,打造遵义都市圈,实现城市群通道连接顺畅、产业协作配套、融合互动发展;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精细化水平,建成生活舒适便捷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深入实施“四大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推动“中部跨越、西部转型、东部崛起、北部突破”。要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这个主题,确保2018年前习水、正安、道真、务川4个国家级贫困县和赤水、桐梓、凤冈、余庆4个“两山片区”贫困县按国定标准“摘帽”,2019年全市所有贫困村“出列”,农村和城镇社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20年前以县为单位全面小康创建全部达标,县县经济总量翻番。

——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和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实现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加快完善城乡用水保障体系,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和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要有步骤地推进水、电、路、讯、危房改造和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坚持办好教育拔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解决好“上学难、上好学难”问题。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扎实推进“平安遵义”建设,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奋战五年,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5%左右,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如期实现脱贫目标,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五届市委也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决胜贫困号角吹响,同步小康步履铿锵。站在时代高度,把握历史进程,正视社会现实,遵义“大扶贫”,既攻坚克难,又自我加压,顺时势、合民情、得民心,其思路与实践,为全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再创佳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遵义市小康贫困人口
我为旗帜增辉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老年大学校歌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喜迎新年
——遵义市春节联欢晚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