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军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130000)
论动画影片中镜头组接转场营造的节奏感
马晓军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130000)
近年来,动画作为一种视觉化艺术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它已经成为21世纪无处不在的视觉语言。动画是天马行空的自由幻想艺术表现形式,是由“视觉暂留”创造的美的视觉盛宴,更直接地表现视觉空间、抒发人的感情思维。可以把不可能的呈现在大众面前是动画有别于传统影片的特色。节奏赋予动画短片张力最大化。营造节奏的构成因素有很多。 蒙太奇产生的节奏、镜头运动的节奏、景别变换的节奏,节奏对影片进行了再创作。节奏在掌控着观众的兴趣点,引导观众找到视觉的聚集地。视觉冲击蒙太奇怎样不露剪辑痕迹,节奏如何把握的确是门技术。
镜头;组接;转场;节奏
节奏包括很多方面,音乐的节奏、画面的节奏、镜头的节奏等等。节奏并不局限于音乐之中,故事情节、动作、景别、拍摄角度、镜头运动各自赋予丰富的节奏。什么是动画节奏?动画节奏是一种用来感动观众极好的手段,对整部动画影片起到“调剂”的作用。节奏是一股把整部片子的分拨元素集合起来的力量。在创作动画短片中,把所有的镜头合成后的片子会存在很“平”的情况。“平”,对于绘画来说是没有明暗关系;对于音乐来说是没有节拍;对于服装来说是没有抢眼的搭配。明暗、节拍、点缀的物件都是“节奏”。为什么看完片子,感觉叙事流畅、转场自然,就是片子的节奏对了,专属的动画节奏。这就是节奏,给动画以无限丰富的韵律——动画节奏。
动画影片通过镜头组接切换而产生“节奏”。镜头之间有机组合,碰撞出的韵律叫做节奏。 动画片是由无数个镜头合并出来的,每个镜头不可能从头到尾每都在强调一件事,处处着力反倒不能突出重点。镜头之间的切换、重组给动画影片冠上了节奏,节奏给整部短片埋下伏笔,没有悬念就不能引导观众继续观影,那么这就是一部失败的短片。如果通篇下来,同一种景别、色调、角度、场景、配乐,不用镜头的切换,单一镜头的片子,脑补一下画面就知道没有趣味可言。对每一个镜头的排列重组,不同的组合方式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镜头的组接转换实际是对短片进行后期的再创作。
镜头切换营造出动画短片的节奏,镜头是影片的构成元素,画面是组成镜头的元素,在这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下,镜头的组接转换实际是对短片进行后期的再创作。对每一个镜头的排列重组,不同的组合方式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1.镜头的排列重组——剪辑
动画影片是通过一个一个镜头的堆积呈现在观众面前。动画影片后期再创作实际上是对动画元素实行加减法则。对每一个镜头的排列重组,不同的组合方式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动画短片镜头里的画面元素很灵活,可以随意操纵,因此,相似物体在动画中的转场很常见。
相似的场景,相同的物体,一致的方向,伴随着音乐、色彩、影调的变化,相似物体转场视觉上最自然。
2.漂亮的假动作——蒙太奇
《辞海》中对蒙太奇的解释是:“一部影片是由许多不同镜头组成的,因此在电影创作中要将全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为许多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完成后,按照原定创作构思,把这许多分散的、不同的镜头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其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从而形成各个有组织的片段、场面,直至一部完整的影片。这种表现方法通常称为蒙太奇。”
蒙太奇使镜头产生了新的含义,不要“刺眼”的镜头转场。观众对动画作品的认知,是通过视觉来完成的,抓住观众的心里并对其进行引导。观众观影已经摒弃了用大脑思维,取而代之的是“眼睛思维”。掌控观众的视觉兴趣点便是蒙太奇要达到的最终效果。遮挡、黑屏、叠化、夸张形变转场,两个镜头之间的切换,这些漂亮的假动作将动画影片的镜头元素合理的排列在一起。
3.观众心里的平衡点——节奏
节奏可谓是观众心理适应的平衡点,与观众互动的视觉吸引力及趣味性。怎样用镜头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较好的答案是突出重点或者制造悬念。镜头切换的速度快,可以营造出急促的节奏感和强烈的冲击感。层层递进、步步紧逼节奏越来越紧张,以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很多动画影片往往会忽视片头的设计,直接进入正片,片头会用简单的镜头一笔带过,这样对短片无疑是最大的失败之处。无论是一餐佳肴、一件首饰、一幅画作还是我们所创作的动画短片,想被引起注意,抓住欣赏者的目光,就应该做到好的“眼缘”。所以说第一眼是最关键的,从开始部分就吸引了观众,进而一步一步引导观众观影。片头的精彩设计导入正片,同样重要的片尾部分,用简单的字幕一笔带过会破坏片子的完整度,片头、片尾是独立的但又要与正片相呼应。
论文主要围绕镜头组接、转场、蒙太奇、节奏、节奏与观众心理平衡点展开。综上所述,节奏是有规律的运动,在动画影片中起到带动观众情绪的作用,是对各种运动状态的协调。一部成功的动画影片每个镜头都能当做一张富有趣味性的小插画,用系列性插画镜头来诠释动画影片。把握好动画影片的节奏,给观影的人带去一缕清新的“节奏”风。
[1][苏联]普多夫金.《论电影编剧,导演和演员》[M].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
[2][日]黑泽明.《电影杂谈》[M].载《电影艺术译丛》,1981.
[3][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马晓军,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5级设计艺术学动画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