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冉 (广西师范大学 541006)
大阪瑶“喃嘟嗬”的音乐文化探究
郭 冉 (广西师范大学 541006)
“喃嘟嗬”作为大板瑶民间古老且吹制简单的天然生活乐器。经过长达一千多年历史的繁衍辗转过程,因独特的表现力和文化特征而逐渐创生成为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
大板瑶;喃嘟嗬;音乐文化;探究
大板瑶通过不断地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音乐民族文化,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不断地发散着质朴的气息,反映着区域内民众对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追求,深化了与宗教、文化等精神养料深刻紧密的联系,“喃嘟嗬”文化不仅是历史风情与民俗文化的反映,更是区域民间宗教活动在音乐文化催生上的体现。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越边境的防城区境内的峒中镇“三坑”和那良镇高林村中,存在着一个全国众多瑶族中人数最少的大板瑶分支。而大板瑶瑶寨里,至今还保留着最原始的一种竹制吹奏乐器“喃嘟嗬”。其由传声竹管与扩声喇叭两部分组成,竹管部分一般选用靠近竹子尾部节上长20厘米、直径2厘米的一段细黄竹子作"喃嘟嗬"的主体管子,在近节约5厘米的位置削一由薄渐厚得一条进气簧舌,另一端侧面削平开一黄豆大小音孔,用于调节音阶用;扩声部分则由“勒古叶”制作而成,卷在竹管的终端绕成一个喇叭状做共鸣器,并用针线链接固定。喃嘟嗬从主体管身的竹子材质来看,当属竹类;由因其喇叭部分由草本植物"露兜嘞"的叶子所作,有将其归为草本木类之说;而从发声原理上来看,与“喃嘟嗬”一样簧振气鸣乐器有“鲍”类的“竿”与“笙”,则其又可以被归为自体单簧气鸣闭管式吹管乐器。喃嘟嗬的发声原理虽简单,但其音色的好坏又十分讲究。从选材来看,竹管部分一般会选取黄泥地中软硬适中的黄楠竹或单竹,太嫩水多质软不易发低音,太老较脆硬很难吹高音。从发声原理来看,良好的气息控制十分重要,时间和强弱都会影响声音的穿透力,要在保持气息稳定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技巧。
“喃嘟嗬”也是伴随着神祗观念出现的,始终围绕着祭祀活动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整体效果不仅空灵悠扬还有十分强的精神仪式感。
1.抗敌信号说
据史料记载及传说,两千多年前汉国与楚国交战时,楚强汉弱,汉国军师张良便号召全军将士,每人做一支“喃嘟嗬”。农历七月十四日,汉军向楚国发起猛烈突袭,全军将士吹响“喃嘟嗬”并高唱着“刘邦胜,楚王绝。”的唱词直杀楚军,楚军将士被迅速分化瓦解,汉军则越战越勇终打败楚国。此后,刘邦为了纪念“喃嘟嗬”强大的思想政治宣传功能及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号召全国人民每年到农历七月十四日都要吹象征着胜利吉祥的“喃嘟嗬”庆祝。由此看来,“喃嘟嗬”是我国古代是胜利的声音、吉祥的象征,具有镇煞去邪的强大能力,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还有记载,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对地作战发起进攻时吹的冲锋号,它的前身就是“喃嘟嗬”。
2.招魂法器说
古时中原地区音乐风俗会不断同化边境土民族的良风美俗并与之相互交融,法器是道士在举行道教法事时必须具备的器物,很多原始瑶族部落最初会吹奏一些单声管乐以传达信号和声音诱捕,后来很多生存器具渐渐演变成为族群宗教祭祀司祭者手中的乐音法器。大板瑶每年二月二和三月三时会大祭,届时道公会在念诵道公经文时用“喃嘟嗬”来伴奏,使生者的心灵与逝者的神魂得以相通互化。祭祀中会在每一阶段结束时吹响“喃嘟嗬”以昭告询问神灵。“喃嘟嗬”在祭祀中作为能通神的法器贯穿整个仪式,并因为不断传播发展而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有着很强祭祀功能性的娱乐乐器,使得“喃嘟嗬”作为祭祀中的法器而流传下来使其本身也更是平添了更多的神秘感。因此,“喃嘟嗬”也可以说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民俗祭祀的需求而逐渐形成的。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何种文化是能完全独立而纯粹存在的。每一个民族都因各个历史动荡时期所形成的移民运动,使得本民族的文化生活方式逐渐融合、交错与改变,从而出现民族音乐文化功能间的裂变和重组。“喃嘟嗬”带着其本身的社会功能初生,并在不断的行使自己的使命中成长,逐渐充盈着自身的文化功能和内涵。
1.宗教功能
铃木大拙曾说过:“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艺术生命,往往脱胎于宗教形式中”,宗教与艺术这两种联系最密切的人类文化,一直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互转现象,毕竟,人类的现实生活是十分需要娱乐的,但人类的精神世界是永远离不开宗教的。民间音乐文化的原本存在方式大多都与仪式活动相关,而存在于宗教仪式中的声音也通常起着沟通神界与人的媒介作用,因此,这时的音乐仪式功能便成为宗教与人之间产生思想意识共鸣的重要途径。高林大板瑶在“二月二”祭李王盛典等民间宗教仪式中,“喃嘟嗬”作为仪式音乐的主要乐器,交相于低沉压抑的长鼓和嘹亮刺耳的唢呐,在文化的不断消逝下继承了大板瑶先民的衣钵。在艺术表现意识上,“喃嘟嗬”古朴哀怨的音调不仅表达了大板瑶感慨岁月沧桑、祈求神灵护佑的期盼,还成为对区域内原始民族的一种谦让、敬重的文化体现。这不仅是宗教功能良性发挥的体现,同时也恰恰反映了大板瑶民聪颖睿智的艺术思维。
2.文化功能
“三月三”阿波节是大板瑶在每一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四和七月初七都要举行的重要节日,“阿波”在瑶语中是聚会的意思,每年的“三月三”都会有上万名少数民族同胞、中越边境民众都会欢聚防城港高林的“三月三”民俗庆典活动,向外界展示大板瑶婚俗、吹喃嘟嗬、对瑶歌等边境特色民俗文化,村民齐聚歌墟舞台进行喃嘟嗬的比艺演奏,使得这一具有浓厚瑶家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将如一朵瑰宝奇葩重新在世人面前绽放。还有许多受邀来自越南代表团的精彩歌舞节目,几位传承老艺人的“喃嘟嗬”搭配天琴的弹唱更是让人回味连连,使得来参加活动的人们都能更直观的了解大板瑶“喃嘟嗬”等活动的文化形态,也让“喃嘟嗬”的文化功能在如此丰富的社会平台上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喃嘟嗬”恬静、悠远的音韵使人们的思绪与情感不断地自然发散,不论是乡民劳作后的闲情释放还是山野间的自我取乐都让这嘟嗬声回旋于云岭流水间荡然肺腑,最终使喃嘟嗬从娱人变得更加娱情,在这样的文化功能转化下,“喃嘟嗬”才有了现在日渐丰盈的姿态。
“喃嘟嗬”文化从远古走来,保留着大板瑶最原始的农耕稻作与图腾崇拜的文化内涵并逐渐与现代的文化接轨,在一定区域内民族性格的孕育下,凝聚了浓厚的乡土人情和文化底蕴,散发着悠远古风之温馨,运用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充分的发挥着独具魅力的社会功能,展现了中原古老的传统文化与中越大板瑶民族文化的完美结合。
[1]向思义.道教音乐之法器刍议[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1.
[2]陈家友.桂东南民间音乐初探[J].歌海,2009(1).
[3]沈洽. 音腔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
郭冉,音乐与舞蹈学硕士,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