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丑而美 由抑而贵——谈钟馗形象的人民性

2016-07-12 10:19:15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学234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7期
关键词:钟馗宿州市人民性

梁 艳 (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学   234000)

丁 栋 (宿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34000)

由丑而美由抑而贵——谈钟馗形象的人民性

梁艳(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学234000)

丁栋(宿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234000)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除邪祟的神,在皖北特别是宿州市灵璧县深受当地群众的崇拜和喜爱。钟馗形象是丑的,又是美的;是被压抑的,又被抬举得很高。文章通过对钟馗形象的“丑与美”和“抑与贵”的分析,指出钟馗身上所具有的人民性。

钟馗形象;人民性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是传说人物钟馗的故乡。2003年文化部正式命名灵璧县为中国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2005年灵璧钟馗画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发掘钟馗形象的历史意蕴,弘扬倡导钟馗精神并赋予新时期内涵,对于地域文化的构建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钟馗形象的“丑与美”和“抑与贵”

钟馗作为一个传说人物具备鲜明具体的形象、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按照目前的史料和多数专家学者的意见,均始于唐朝。根据《唐逸史》的记载,钟馗最初是以一个捉小鬼的“大鬼”形象出现的。钟馗形象的历史演变,存在差异,但“丑”是其主流。归结起来钟馗有“三丑”。一是相貌丑:“蓬发虬髯,面目可怖”。因为相貌丑陋,尽管一身本领,也不能取悦于当权者而在武举考试中名落孙山。二是扮相丑。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三破图》,钟馗身着破袍,脚穿破靴,擎着破纸伞、手提破灯笼,全身上下无一处不破。三是捉鬼的场面丑。“……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这样的场面真是令胆小者惊惧,不忍直视。被誉为“当代馗王”的我省著名画家陈光林介绍,“吴道子的第一张钟馗画造型并不丑,后人缘何越画越丑呢?”陈光林说:“‘以恶治恶’的巫术理念是主要原因!”但是,正是因为多方面的“丑”成就了钟馗,使他深受人民的喜爱,成为“捉奸辟邪、护佑平安”的神,具有了“美”的品格。

同时,在钟馗身上还有“三抑”。一是出身之抑。钟馗出身穷苦书生,在封建社会是被边缘化的人群,不可避免的被主流社会、主流话语所压抑。二是人性之抑。钟馗长相丑陋,不管是在交朋友、谈恋爱,还是找工作等各种社交活动中都会遇到比普通人更多更大的困难。投射到心理上,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社交障碍和自我认同障碍,出现人性的压抑。三是功名之抑。钟馗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是在以貌取人的现实社会面前,终不能见用于当权者,结果羞愧交加,触阶而死。钟馗在政治上、经济上、人性上的压抑其实就是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所遭受的压抑。正是因为这种共通性,钟馗所受的压抑成为了可贵的特质,成为被压抑的人民群众的代表之一,人民因此把钟馗“抬得很高很高”。

二、钟馗形象体现的人民性

钟馗形象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由丑而美、由抑而贵”,究其根本,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体现了人民对内在品格和价值的尊重与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的判断、衡量是更加重视内在品格的,对于外在的容貌和语言,甚至一时一地的行为是持怀疑态度的。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这段话是孔子对学生宰予的委婉批评。宰予从此虚心接受批评,不断进步,孔子得出一条结论:“不能以言取人,也不能以貌取人,只有‘听言观行’,才能正确评价一个人。”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于人的评价标准也逐渐成为民间评判人的主要趋向。大众语言中“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都是这种评判标准的佐证。所以在这种价值取向下,钟馗的外在的丑逐渐被淡化了,内在的价值——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等品格反而因为外在的衬托愈显其美。

二是体现了人民对于钟馗形象的的阶层认同。钟馗形象粗陋,但是从最初就是以一个贫寒的读书人的面目出现的。贫寒说明他出身下层人民;通过读书取得功名,走上仕途,是中国封建社会贫下中农、中小地主跻身上流社会、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这两点特征都契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处境和政治经济渴求。所以无论是钟馗相貌,还是其扮相的丑陋都不能阻止人们对钟馗的认同和喜爱,反而成为其“亲民”的特征。

三是体现了人民对于社会理想的寄寓。千百年来,人民对于社会最大的企望是安定,对家庭最大的企望是平安。唐朝是中国封建史上的盛世,但是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战争不断,处于社会底层人民所承受的苦难是深重的。唐朝以降,宋的积弱,元的奴役,明的禁锢、清的屈辱,一路下来人民的社会理想一直都没有真正实现过,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另一方面,古代民间鬼神观念根深蒂固,老百姓认为许多疾病、灾难、灾祸都是鬼魅带来的。因此钟馗的出现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希望,成了老百姓的救星。因为钟馗的职能就是捉鬼。捉住了鬼,管住了鬼,使鬼不在骚扰百姓,百姓就获得了平安。同时钟馗曾经向唐王立誓“遂誓替大唐除尽天下虚耗妖魅!”除尽了天下的妖魅,整个社会也就太平安定了。这样钟馗的所作所为完全契合了广大人民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期待。钟馗不但成为了家庭的守护神,还成为了弘扬正气、锄奸铲恶的社会守护神,寄寓了人民的崇高社会理想。

四是体现了人民对于不得志的弱者的同情。同情弱者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孔子讲仁,老子讲道,墨子讲“博爱”,归根结底,都不是为了让强者更强大,而是为了让贫弱的人得到更多的福利,让不幸的人得到更多的快乐。《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记载:“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可见孔子帮助弱者是毕恭毕敬,悉心备至的。孔子以降,中国的士大夫阶层莫不是具有同情弱者、悲天悯人的情怀。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韩愈《争臣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鲁迅的“什么是他的不变的东西呢?战斗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操。”(聂绀弩《略谈鲁迅先生的〈野草〉》)对于社会下层的人民群众,相互同情,相互帮助,惺惺相惜,患难与共更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集体情感。所以,对于钟馗形象的同情就有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心理基础。钟馗在现实社会的失意、失落、失败在死后得到了补偿,一腔抱负在死后得以实现,成了铲除妖魅,护佑平安的鬼王。

钟馗形象是丑的,又是美的;是被压抑的,又被抬举得很高。人民群众对钟馗形象的认同,既有阶层基础,也有心理基础。钟馗所代表的浩然正气、嫉恶如仇、铲奸除恶的精神应当被赋予新时期的内涵,成为构建新时期地域先进文化的一部分。

[1]章新建.谈灵璧钟馗画[J].美与时代,2004,12:20-21.

[2]梁家贵.浅谈钟馗及灵璧钟馗画[J].语文知识,2013,3:17-18.

[3]刘伟,厚民风.成教化——安徽灵璧钟馗画寓意探究[J].传统与创新,2009,12:53-55.

梁艳(1977-),女,安徽宿州人,学士,宿州第九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学、美术作品欣赏。

丁栋(1978-),男,安徽宿州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库切小说研究。

猜你喜欢
钟馗宿州市人民性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
长江蔬菜(2022年15期)2022-08-06 01:51:38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中国石化(2022年5期)2022-06-10 06:39:36
拼 搏
宝藏(2018年10期)2018-10-18 02:29:20
揽 月
宝藏(2018年10期)2018-10-18 02:29:20
钟馗嫁妹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钟馗降福图
公关世界(2016年21期)2016-03-24 05:19:36
宿州市2000国家坐标系转换方法的研究
安徽地质(2016年4期)2016-02-27 06:18:21
捉鬼大将军钟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