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楠精神本质的纪实摄影作品分析与研究

2016-07-12 12:23沐晓熔云南艺术学院65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纪实表现形式

沐晓熔 (云南艺术学院 650000)



吕楠精神本质的纪实摄影作品分析与研究

沐晓熔(云南艺术学院650000)

摘要:吕楠作为当代著名的纪实摄影家,用自己独有的影像语言,描绘了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精神病患者、乡村天主教徒、缅北监狱服刑人员的内心深处不同的精神质感。吕楠内心写照的纪实摄影风格让其作品在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界独树一帜,演绎了其内心对人类精神本质的解读。

关键词:纪实;影像艺术;精神空间;表现形式

吕楠,在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界里,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名字,熟悉吕楠的人,都会被他的纪实摄影作品三部曲:《被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状态》《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而感动;此刻的感动并非是视觉刺激而带给观者直观的愉乐,而是触摸到人心本质的精神解读。

吕楠,1962年生于北京,在《民族画报》工作5年后,毅然辞职,成为自由摄影师,用了15年的时间拍摄了他著名的影像三部曲。著名艺术评论家栗宪庭曾指出:“这三部作品仿佛象征了人类今天的精神状况,象征了吕楠期望的人类伟大精神的复归”。可以通过潜心的艺术创作,透过影像折射出人类精神的本质,实属不易。

一、精神病患者内心世界的纪实

1989年—1990年,吕楠开始了《被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状态》影像艺术作品创作,他深入到全国各个地区的38个精神病院,走访了上百个精神病患者家庭。吕楠拍摄精神病患者题材时,条件允许下,都会和其家人进行采访、沟通;了解其背景情况,为拍摄做好前提准备。吕楠在北京的安定医院拍摄精神病患者时候,在病房外遭遇了一个强壮的精神病人,抬手向他走过来,吕楠本能的用手护住头,本以为该精神病人会对其殴打,结果,这位精神病人伸手过来与他握手。再这次拍摄经历后,吕楠重新解读了精神病患者,并以自己的理解方式来拍摄传统意义上不一样的精神病患者。现代很多人看待精神病患者都会有歧视的眼光,根据不完全统计,每10个人里,就有1个患有精神病,但精神病并不等于白痴。除了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外,还有焦虑症与恐惧症等,某程度而言,精神病跟其他生理病区别不大。如何站到摄影师的角度去角度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向外观看世界?成为了吕楠拍摄这一主题的指导思想和精神食粮。外表行为举止异常,言语不对,反常态的状态,这是精神病患者在观者眼中的正常状态。在吕楠的镜头中,我们看到了另一种超越正常的安静。在黑龙江的精神病院里,长条形的饭桌上,几个患者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碗中的美食。在这个北方的精神病院里,空旷的房屋类似废旧的厂房一般,一种肃穆的感受迷漫着四周。前排的精神病患者没有目的性的享受着食品。阳光透过窗口,投射到食堂内,形成了一种具有对比的效果。照片中,远处的精神病患者在游荡,他们群居的生活被定义在了这样一间类似厂房的空间里,我行我素的拘束的自由。80年代至90年代,人们对精神病的定义是如此狭隘,国内的精神病院的条件与设施还处于滞后阶段。当时的主流治疗观点是当做如同监狱管理规定来进行。吕楠的视角除了记录这一现状之外,更多地挖掘了精神病患者内心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是非常微妙的。

一个活体,这是世人看待精神病患者的惯用眼光。在这些看似及其不合情理的规矩中,吕楠镜头中的精神病患者用着自我合乎规则的方式存活着,不必在乎外界的异样眼光,他们自我的世界是如此的丰满与多彩。这样的内心世界里,没有痛苦的折磨,是自我进行救赎的存活。吕楠用温情的手法,娓娓道来精神病患者内心不同的情感世界。影像鲜活了精神病患者的世界,让观者看到另一个世界。

二、天主教徒坚定信念的纪实

吕楠的《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摄影作品,主要视点聚焦于中国乡村的天主教层面上,通过天主教这一异文化的传入现状,表现着不同文化在中国乡村民众信仰里的特征。吕楠走访了中国各地的天主教集中地区,由于涉及宗教信仰的题材,故在拍摄此题材时候,吕楠从碰到了许多天主教人士的阻碍到沟通到认同,吕楠在这一题材拍摄上,把宗教神性的内核展现于观者面前。遍及中国的山西、内蒙古、江苏、云南等地,北方到南方,地域不同,但宗教的认同却在吕楠的影像作品里展现无遗。

吕楠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虔诚的民众聚居在一起,以特有的宗教方式在进行着祷告。天主教这一异文化宗教经过长期的渗透融合,在边远的地区同样拥有着众多的教徒。在落后的乡村地区,长期的贫困,导致了民众的精神世界的缺失,天主教信仰平等,祈求福报的教义,填补了民众精神世界的空缺。这是其有着众多教徒的原因,在吕楠所拍摄的影像中,我们看出,众多民众成为教徒,拥有着无比虔诚的信仰,这是一种对待贫困生活的态度。“敬畏上主是人的光荣、夸耀、喜悦和欢愉的冠冕。敬畏上主,悦乐心神、赐予喜乐、愉快和长寿。”等教义,引领着信徒,走向内心世界的圆满。都说没有信仰的民族终究会被历史淹没,但是我们在吕楠的纪实摄影作品中,看到了坚定的信仰。在吕楠所拍摄的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内蒙古的修女,怀抱着一个弃婴,这幅作品拍摄于1992年,蒙古族修女,面带微笑,慈祥安定,有着天主的赐福,她内心是幸福的抱住弃婴。安详,没有一丝世俗的憎饿。吕楠在这幅作品中,把一个世俗中的蒙古族修女,拍摄得如同天使般柔美。这也是吕楠对天主教在中国乡村的一种解读。吕楠抓住了天主教教徒的内心澄明心境,但又是自然、安静的手法进行拍摄,没有干扰到天主教徒的任何形式的活动,于自然环境中,彰显纪实影像的魅力所在。在吕楠的这一组系列作品中,还可以看到西南少数民族对天主教的信仰所在。笔者认为:吕楠之所以聚焦于中国乡村的天主教为题材拍摄,也是基于上述所讲内容而长期坚持拍摄,同样也用真实的镜头再现其宗教的现状和众多民众内心的诉求,文化层面的共同,也在吕楠的影像作品中融合得滴水不漏,爱是一种给予,是一种共同的享受,也在吕楠的影像中彰显无遗。天主教的信徒在艰难、贫困的生活状态里,深情多姿的活着。

三、西藏民众质朴生活的纪实

西藏,一个充满魔性的地域,吸引着众多的学者纷纷而至,这里可以看到另一面不同学术研究的领域。诸多的学者对西藏都有着自我的解读。在摄影艺术领域里,有过很多摄影家都对西藏进行过艺术创作,风格迥异、各具代表。人文纪实在表现西藏题材中,且不多见,吕楠在西藏纪实摄影表现上,以平淡的叙事方式进行展开,他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藏区,坚持深入到藏民生活的点滴里,以淳朴的真实影像质感来诠释藏民普通生活的现状。有人看到吕楠的《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作品,未曾想到他竟用了七年时光,潜心磨练镜头,从西藏的春播到秋收,从吃饭到亲人亲情,无数的场景一幕幕展现于观者眼前,精心挑选出的109幅作品涵盖了西藏地域藏民生活细节,在这些作品中,我们总能嗅到淡淡的恬静。这样的恬静不同于其他摄影师所拍摄的西藏,没有了高原地域的凛冽寒风、粗狂的图腾崇拜、神

的藏马鸡;影片更是用一些片段来展现动物与少数民族生活的息息相关,驯养金雕来捕猎的哈萨克族、利用传统方法来捕鱼的赫哲族、养蚕用以纺织丝绸的维吾尔族、生活在马背上的蒙古族等等。这部承载着中国传统思想的影片,凭借最前沿的摄影技术、通过大量的精彩画面,使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大放异彩。

中国电影基于对中国传统思想的传递,对现代文化也有着较好的展现。电影《中国合伙人》就是这样的一部影片。影片以中国著名企业家马云等为原型,基于真实故事进行二次创作,展现了以成东青为代表的一代中国人在追梦过程中的自信、勇敢、坚持不懈等等,形象生动地对中国梦进行了传达,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由此可见,无论是商业大片,还是艺术片,亦或是中小影片、纪录片,他们都从不同的视角,对内通过促进民族认同感和带给观众快感的方式,对外采取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传播当下“中国梦”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地提升中国软实力。

注释:

1.何晓诗. 提升文化软实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新世纪10年电影发展嬗变分析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N]. 中国电影报,2010-5-13(14).

参考文献:

[1]饶曙光.感染的力量——文化软实力与电影[J].当代电影,2008(02).

[2]徐春玲.论当代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电影文学,2013(14).

[3]徐春玲.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国家形象传播[J].新闻界,2012(01).

[4] 张颐武. 电影与21世纪中国新的发展 [J]. 当代电影,2008(02).

基金项目:2015—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 摄影艺术创作(青年项目)

作者简介:

邵晓亚(1991-),女,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

猜你喜欢
纪实表现形式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徐州过年纪实
浅析安德鲁·怀斯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2015年省政协工作纪实
编辑动态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新闻纪实类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表现形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