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

2016-07-12 08:14:07蒙利香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文化馆558100
大众文艺 2016年23期
关键词:三都县水族民族

蒙利香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文化馆 558100)

浅析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

蒙利香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文化馆 558100)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它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本文将对此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看法及建议。

三都;民族文化;经济;影响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水族的水书、端节、马尾绣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独特性,是三都参与发展竞争的比较优势所在,也是三都“造血功能”很强的战略支柱性产业。以水族干栏式建筑为代表的民居文化,以水族节日为核心的生活文化,以长老制度为特色的生产组织文化,原始氏族社会遗风的婚姻家庭文化等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三都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价值和力量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

一、三都县民族文化的特点

以水族为主要民族聚居地区,三都县民族文化主要体现在水族铜鼓文化、干栏式文化、背带文化、节日文化、水书习俗、饮食文化、祭祀文化、水族歌舞文化、酿造技艺等方面,诸多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使水族具有神秘的色彩,为三都县赋予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在自然、政治、历史、经济、交通等因素的制约下,三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工业化程度低,当地很多民族村寨至今仍保存着原始、古朴、神秘的文化。

水族人民的生存历史非常悠久,对衣、食、住、行有源远流长的研究,不论哪一方面,都有着精透的文化积累。水族的“端节”“卯节”“敬霞节”“苏宁喜节”等,节日气氛热闹、声势浩大、表现形式多样,国内罕见。此外,还有丰富的、全国闻名的土特产品和精巧的手工艺品,如“九阡酒”“九阡李”“白茶”“马尾绣”等,这些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产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也为旅游商品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民族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水族人民居住地地理环境,自给自足,排外保守等原因,形成了区域性的水族族群,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三都县原生态水族文化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性的相关经济运行,形成了当地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是该县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文化旅游,文艺演出上,或者在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上,都在创造经济价值。目前三都县大型原生态歌舞史诗画卷《远古走来的贵族》的成功打造,以及10公里生态葡萄长廊、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都柳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姑鲁产蛋崖国家3A级旅游景区、怎雷名镇名村、水各卯文化风情园等景区景点建成,在吸引投资,增加当地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增加就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三、民族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一)传统农业生产生活观念的影响

在当地,很多人都生活在地处边缘,消息闭塞,交通不便的乡村中,与外界的接触趋于困难,推崇种田致富,生产方式单一,职业结构简单。他们从事的生产劳动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即使到市场上去出售一些农副产品与土特产,只是为了换回日常生活用品、工具等,这种重农抑商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二)小步即止、安贫守旧思想的影响

当地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分摊资本严重不足,不少地方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造成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落后,甚至自给自足都难以保证,生活水平有限导致人们的追求有限,于是小富即安和安贫守旧的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即使出现好的机会去创造经济,很多人也没有勇气去闯荡,而宁愿安守故土、维持现状。生活平静、简单、安稳,但经济上并不富足。

(三)文化、科学教育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

当地人生活的环境,存在着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这些关系是他们成为共同体的纽带,通过文化的习得、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社会信息的交流一般不需要通过文字也能进行。因此,人们的传统社会文化和文化习得过程,很多时候不需要通过以文字为传递方式的学校教育,而是通过口传身授和劳动实践来完成。当地的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多,科技人才欠缺,成为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又一原因。

四、关于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建议

(一)积极引导当地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服务于当地经济大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使人们选择安居在故土之中,不愿离土离乡,谋求更多的发展之路。积极引导当地剩余劳动力向外发展,不仅使他们增长见识,学到更多本领,也能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增加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同时,他们也能将学到的谋生之计返回到当地发挥出再生作用,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增强人们的科技意识

要改变当地经济落后的现状,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拓展人们的视野,使其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现代经济意识。同时,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现代化信息传播方式,使农民获得信息更加方便、畅通。此外,以县、乡、村为示范点,建立规范、健全的农村科学技术服务体系,鼓励和培养更多成熟的、有经验的先进科技力量,共同走向致富的道路。

(三)以文化旅游为战略突破,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繁荣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再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逐渐受到关注。以地域性的形象色彩和本土文化获得人们的青睐,是民族文化获得长期发展的坚固土壤。旅游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是密不可分的,三都县旅游资源独特、丰富,若能将当地文化艺术及其内涵作为契机,构建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运作模式,凸显、丰富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性,使别人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旅游,才能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1]王旭.贵州反贫困重在乡村旅游发展[J].中国西部科技,2004(11).

[2]宋晓虹.贵州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思路[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3).

[3]王玉,吴勇.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1(4).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三都县水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水族敬酒歌
黄河之声(2021年18期)2021-12-14 04:10:42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上帝的水族馆
三都县举办“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演讲比赛
晚晴(2017年6期)2017-06-20 20:16:53
三都县举办纪念毛泽东诞辰123周年文艺晚会
晚晴(2017年2期)2017-03-09 19:59:47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路径选择——以贵州省三都县都江镇怎雷村为例
水族经典及其思想信仰
人间(2015年23期)2016-01-04 12:4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