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典电影美学语境中的视觉艺术心理刍议

2016-07-12 08:54王文珺中国传媒大学10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5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色彩

王文珺 (中国传媒大学 100000)

当代经典电影美学语境中的视觉艺术心理刍议

王文珺(中国传媒大学100000)

摘要:电影是诞生于19 世纪末的现代艺术,其中画面语言在整个视听艺术语言中,占主要地位。它凭借科学技术在物质媒介记录技术上的不断发展,实现了在二维银幕上显现三维空间视听造型的功能,在限定的时间中展现出独有的线性叙事手法。以动态画面的视觉形象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本文从当代电影光影、色彩、构图三个方面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艺术心理学;视觉艺术;电影美学;色彩

一、视觉审美体验的流变

任何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语言,电影诞生的最初形式是以视觉通道为基础的,从卢米埃尔兄弟的《水浇园丁》到现代电影的兴盛,均以视觉审美语言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画面语言在电影艺术语言中,占主要地位。因此,作为观影主体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主要依靠视觉感官去捕捉画面信息。电影从诞生之初各种关于视觉的工具和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满足了观者的视觉体验,从最初《火车进站》16格/秒的胶片记录形式到现今《霍比特人》IMAX 60帧/秒的数字记录形式,从乔治梅里埃通过物理手段开创的电影特效到今日无所不能的电脑特效,无一不深刻的影响着观众的视觉观念和视觉审美体验,而这种审美体验反过来又推动了审美对象的创新与发展。下文中笔者将从现代电影的视觉表现形式上对这种流变而产生的审美语言做概要性的分析,并对现当代电影的审美要素进行简要梳理。

二、电影美学思想

电影美学,其核心是对电影的美学分析,作为电影学和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电影艺术美和审美等问题的研究门类。事实上的形成规律主要依据电影作品的审美形态。因此,把电影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复杂构成是电影美学分析所着重分析的。电影是一门具有技术性的艺术,一部电影的制作、生产都遵循工业化标准。电影创作的初衷,就是让观众在故事中看到真实历史和社会现实从而引发思考。综观西方电影理论发展史,德裔美籍电影理论家、知觉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曾提出,电影拍摄并不是纯粹展现客观事实,而是通过搬上大银幕这样的事实再现技术,让观者通过事情发展的细节仔细体会生活的意义。这种理念是根据观众审美心理来体现电影艺术价值。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将电影理论和电影评论相结合,从电影影像出发详尽研究电影本体论,提出纪实美学理论,影响了世界电影发展进程。

三、电影艺术中光影的审美表现

电影画面的灵魂是光影效果,光与影为电影画面奠定视觉基调,为特定场景营造气氛,并突显造型特点,形成造型风格。在布置灯光时,摄影师会根据电影的主题、气氛、类型来变换打光方式,并通过最终的统一处理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电影艺术的灯光与静态绘画艺术或者摄影艺术中灯光的差别在于,它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摄影机或被摄物的变化而改变。

电影根据打光、镜头和滤镜的不同表现手法可以传达出不同的语境和画面代入感,从而使观众在观影时不仅可以被画面主体的人物吸引,更可以在观影时融入其构建的虚拟环境。在电影《勇敢的心》(Brave heart)中,当男主角和王妃坠入爱河时的场景用柔焦镜头和温暖的自然背光,如同雷诺阿的画,制造出浪漫的抒情效果,以此来表现人物内心与周围景色同样的明媚。

四、色彩

1.电影色彩的叙事功能

在视听艺术画面中,各种不同颜色构成了色彩,物体由于吸收和反射光量的程度不同呈现出复杂的色彩。作为视听艺术画面语言不可或缺的元素,色彩是电影导演在其作品中用来表达人物情绪和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并成为黑白电影与彩色电影起承转合的重要标志。1925年,蒙太奇美学的开山之作,苏联影片《战舰波将金号》,在黑白默片基础之上,运用人工上色之法,把起义后战舰上升起的红旗上涂成鲜艳的红色,堪称彩色片的序幕。10年之后的1935 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华世界》正式诞生。从此,色彩在视听艺术画面语言的范畴中,充分发挥其营造意境、烘托环境、塑造形象、表现主题、形成风格的重要作用。诚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所说:“在拍摄色彩片时,有必要进行干预,拿起常见的现实,代之以当时的现实。”

2.电影画面的心理效应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们热衷于解读构图线条,却消极接受了色彩,默许它代表心境。大众普遍认知,与色彩相关联的多为形容词,蕴含丰富感情和强烈心理效应。一般来说,运用色彩营造视听画面意境的方式为两种:

一是运用色彩的基调创造情感,并通过自然风光基调和人物情感情调互相融合。影片《花火》(Hana-bi)冷色调为主的影像风格,淋漓尽致的彰显了日本导演北野武的美学要求——北野蓝,这是他的又一个蓝色奏鸣曲。整部影片画面的主色调为蓝与灰,片中不论昏暗或是蔚蓝的天空,还是湛蓝的大海,都与主题基调相呼应。导演本人认为,一方面蓝色背景是从情绪来表现影片中人物之生存艰难;另一方面依据表演艺术范畴来说,如一张白纸烘托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这种变化正是通过静谧而紧迫的镜头、色彩之间的冲突来体现。

二是将色彩和情感的丰富性相融合,交相辉映,在情景交融中营造意境之美。在英国爱情轻喜剧影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结尾,男女主终场戏份“真爱至上”在伦敦的大雨中上演。正蓝色带来一丝冷意,让观众能够身历其境,对主人公的情绪感同身受,在同类型电影中颇有新意。

电影中的色彩早已跨越了对事物的再现功能,色彩有自己的语言,可以传递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达到对人的情绪和精神的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被称作色彩的心理效应,它的产生有时是直接心理刺激,有时通过联想间接影响,时常还会涉及民族、宗教、信仰等因素。人的视知觉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对比色彩,呈现更直接的辨识能力和稳定性能。纵然电影画面中的某事物发生突变,观众的判断也依然根据视觉感知力来执行。人眼所具有的生理机制,是在长时间观察被赋予色彩的形体物体过程中,最终降低针对色彩的敏感度。观众通常在电影中对某人物的主观视角印象深刻,特别是在高亮度光线效果之下,万事万物之色彩都在逐渐偏离它原来的轨道,表面上是视觉补偿对色彩辨识失常的现象,竟成为电影导演传达人物内心情绪状态的最佳方式。

在电影中,不同色彩带来不同的心理效应,即便是色相、纯度和明度的变化,也会有不同的心理感知力。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张艺谋很会把握色彩语言控制电影情绪。他把色彩作为电影视觉语言的重要手段,同样具有心理特性。他的电影,无论是仪式化的“红色”早期作品,还是后来的写实风格,色彩总是鲜明而活跃的。早期影片贯穿着红色的基调,红色会让人想到太阳、鲜血、生命,给人以激情、兴奋之感,色彩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个人情绪和观影感受。在《红高粱》结尾处,九儿被子弹射中,血色残阳下,整片高粱地都成了血红色。爷爷一动不动,夕阳的余晖照耀下,画面中波段较长的红色,成为观众主观辨识的色彩。随着色彩的作用释放的是惨烈和悲壮,唤醒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民族精神。

相同的色调在电影中是一种符号,承担了诸多暗示、叙事功能,表现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在电影《十面埋伏》中的绿色再次挑战色彩的视觉冲击效果。竹海里,捕快们垂直倒悬从竹尖飘然而落,整个画面一片碧绿。在色彩心理学中,绿色代表着生命、希望、淡定、从容。也许正是导演所期待的一个公平的舆论环境。而影片《千里走单骑》,色彩自然本真,延续了纪实的视觉风格。影片真实朴素的色彩有利于还原亲情的深沉厚重之美。在片中诸多原生态镜头中,色彩皆纯粹干净,蓝色的天空尤为突出,给人一种深沉之美。以色彩心理学角度来看,蓝色是灵性、深邃的,它象征着睿智、思考。张艺谋导演所钟爱的对色彩的渲染和夸张,在影片叙事、主题表达、人物心理的展现以及电影风格的塑造方面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令人感到惊艳。

五、构图

1.平衡原则与重量

构图作为视听艺术画面语言首要的元素,具有视听艺术画面语言的美学特征。电影导演通过对画面中人物关系和位置的布局,吸引观众注意,引导观众,从而彰显主题和美感。虽然电影在拍摄中以三维空间安排,但是导演和画家一样需要顾及一些绘画般的元素。视觉艺术家有时会将构图因素称为“重量”,心理学家及艺术理论家认为构图的特定部分有其本质上的重量。古典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会取平衡、和谐之势,给观者带来心中的安定。例如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的《带金莺的圣母图》构图为金字塔式。现代艺术家则不拘泥于此,许多导演会刻意制造不平衡的画面来寻求戏剧效果。比如,电影中有出现偏执的角色或事件时,导演便会故意违反和谐构图。又如全景中,原本将角色放在中央即是平稳的画面,但导演可能会将之放在景框边缘,造成心理失控的效果。

2.线条与空间

线条也能产生一些心理效果,从运动的方向来说,水平线给人由左到右的感觉,而垂直线则给予人由上而下的运动感觉。很多导演利用水平线条和垂直线条代表稳定,斜线和歪线带来动感这一原则来制造心理效果。斜线使影片中人物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即使场面本身不具戏剧性,其影像和剧情间仍能营造张力。空间也可用作复杂的心理变换。当一个人物离开画面时,镜头可以稍有移动,比如用横摇来调整空白画面造成的不平衡感,亦可静止不动,捕捉画面的失落感。强调两个角色的敌意时,可以将二人置放于画面边缘,中间隔着很大的空间,或者让一个角色侵入另一个的空间。

六、结语

电影,即视听艺术的画面语言,兼具心理学和美学特征,既百花齐放,又独树一帜。从画面语言出发,分析其心理学特征,是研究视听艺术美学品味以及美学品格的根本。如何能够在瞬间吸引目标观众注意,尊重观众的审美,引导观众由单纯视觉形象的感受,上升到在心理对影片主题产生认同以及共鸣,从而通过视觉艺术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因此,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解构当代经典电影作品,希望对其中部分视觉表现手法做一粗浅的总结,也为未来能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梳理出更清晰的脉络。

参考文献:

[1]路易斯·贾内梯,焦雄屏译.认识电影[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2]大卫·波德维尔,曾伟祯译.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3]丁蕾.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 [D].南京艺术学院,2013.

[4]席琰妍.视听艺术画面语言的美学特征 [J].艺术研究,2011(3).

[5]刘畅,甄真.生命之火 绽放如花——浅析北野武电影《花火》的视听艺术[J].电影评介,2013(7).

[6]王猛.对电影《红高粱》色彩张力的分析[J].大舞台,2013(4).

作者简介:

王文珺,学校:中国传媒大学,专业及学位:艺术与科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色彩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自媒体时代下视觉艺术对当代青年文化生活的影响与思考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秋天的色彩
太原新视觉艺术中心作品展示
缤纷夏日
神奇的色彩(上)
书封与现代艺术
春天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