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薇 (丽水市莲都区联城文广中心站 323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发展探析——以莲都区保护和传承“武村板龙”为例
李薇(丽水市莲都区联城文广中心站323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濒临失传、变异、同化的处境。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本文以丽水市莲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村板龙的保护现状及传承发展为例进行探析,分析了武村板龙保护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武村板龙;保护;传承
莲都区的武村板龙是一项流传甚广的且极具民间文化底蕴的民俗活动,2009年被评为丽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的生存环境变化,依附于农耕文明的武村板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侵蚀,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刻不容缓。
1.武村板龙的历史
武村板龙是流行于丽水民间的一种别具特色的新年民俗。据说,武村板龙是从山西汶水的板龙演义而来的,至今已传承了3代,超过百年。武村最早舞的是篾龙,据传在一次表演中发生了火灾,后来经过改进才有了现在的板龙。
2.武村板龙的制作
武村板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个部分组成。其龙头、龙尾是由村子里统一制作,而龙身便由村民自己制作。龙头的大小没有严格的规定,传统是根据庙的大小来定。每个龙头要画两只凤凰,龙头下部绘有多种云彩,龙头造型生动,看起来有腾云驾雾的势头。龙身是由几十节甚至几百节木板连接而成的,每节龙身是木板作为底座,把竹篾弯曲成拱状固定在板座上,外面糊上纸,画上彩画,贴上花。再用木柄穿孔把一节节木板连接成长龙,每节龙身内用钉子固定三支蜡烛。龙尾则很简单,在一节木板底座上制成鱼尾状。
3.武村板龙的民俗
武村板龙是当地群众庆贺新春、祈福的传统习俗。与一般的舞龙表演不同,板龙的表演称为“盘”,即“盘”板龙。连接完成的板龙,点燃其上的蜡烛,全体村民跪在板龙周围,由最德高望重之人,给板龙“点睛”。鞭炮齐鸣,烛光忽闪,全龙起身,在庙内正三圈,倒三圈,开始盘龙。
武村板龙一般是正月初八出灯,十三上灯,十七收灯,元宵这一天最为热闹,武村要举行盛大的舞龙活动。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殊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给武村板龙传承带来一系列问题。
1.现代文明冲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很多民俗民间文化正随着“旧生活”的消失而失去生存的土壤。对于武村板龙来说,其最好的呈现和关注是每年正月的民俗舞龙活动,而在平时由于板龙是植根于传统农业的,社会的关注度不高,导致被逐渐“淡化”与“矮化”,且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缺少了传统文化环境和土壤,对板龙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2.缺少政策资金。对武村板龙的保护与传承,缺少专项政策和资金。由于政策和资金的缺乏,武村板龙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普查、整理挖掘、广泛宣传、人员培训、传承开发等都无法正常进行,系统性对武村板龙进行规划都无法实施。
3.缺少传承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武村板龙是一项村民集体制作、集体表演的民俗活动,这是有其特殊之处的,其主要传承人不仅要学会板龙的制作、盘龙的传统仪式规则、表演形式,而且要教会各家各户进行龙身的制作和盘龙,更重要的是要组织板龙的制作和盘龙活动。武村板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是口口相传、手手相教,有的是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主要传承方式是以并“不严格”的师徒形式传承。师父对徒弟的言传身教只在最多一年一度的板龙制作和盘龙活动过程中进行。且目前,大量村民外出务工经商,一般只有在春节回家,节后又匆匆忙忙外出,春节短暂的假期对于板龙的制作和盘龙来说时间并不足够。随着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的一代对板龙的了解越来越少,传承人的问题突显。
4.缺少利用开发。充分的利用和开发是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方式。目前来说,武村板龙对其的传承和保护,除了文字和影像方式记录以外,更多的是组织其传承人和村民制作武村板龙来参与各种演出和活动,且都取得一定成绩,如2003年参加“丽水市民间踩街文艺表演活动”荣获金奖;2005年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龙腾狮舞闹莲城”龙狮大会银奖等。但是比赛仅仅是传承的一种方式,开发武村板龙,将其开发成一个产品,系统性进行表演和宣传,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条件,且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共同参与,需要政策、资金、人才等多管齐下。
1.制定规划,出台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是实现资源有效保护的途径。建议制定《武村板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规划》,明确武村板龙普查、整理挖掘、申报、研究、传承以及开发利用整体思路和时间路线图。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将武村板龙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重点扶持。
2.多管齐下,搞好传承。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首先要注重活态传承,在武村等附近村中开展民间艺人寻访活动,建立民间艺人传承人名单,给传承者给予文化尊重、文化记录、文化宣传,对他们口传的技艺以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全面梳理和记录。其次要抓好教育传承。传承要从娃娃抓起,要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教材,特别将武村板龙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历史、制作等方面进行总结,在全区中小学进行普及教育,进入学校普及教育,让文化遗产的基因注入孩子成长过程中。
3.建立机制,培养人才。文化遗产的传承最重要就是人的传承,必须要有出色的人才,强大的队伍,应尽快建起自己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队伍,这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重要的一环。首先要鼓励传统艺人广收门徒,多带徒弟,通过带、帮、传等方式培养新人,并在培养过程中推进文化创新和发展,政府对传承人进行奖励,同时对传承人每带出一名徒弟给予资金奖励等。同时,也要鼓励当地青年人积极参与到武村板龙制作工艺的学习中去。其次,开展学校人才培养。
4.开发利用,传承发展。武村板龙目前现状,开发利用是推进保护和传承有效办法。首先要开发表演项目。武村板龙来源于民间,群众基础广泛,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便于推广。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丰富群众的健身娱乐休闲生活。因此,建议将武村板龙进行有效开发,进行商业表演项目承接,既能让广大人民了解它,也有助于资金的筹集,同样有利于文化传承,打响“武村板龙”文化品牌。其次是进行广泛宣传。武村板龙是丽水节庆文化的代表之一,具备浓郁的地域性,但是关于武村板龙的舆论宣传比较滞后,知名度不高。建议通过网络、媒体等信息中介,并联合纸媒对武村板龙进行全面宣传,宣传武村板龙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树立莲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