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超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116029)
论《简爱》中疯女人的天使面孔
高 超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116029)
《阁楼上的疯女人》 是一部有着历史深远影响的关于女性主义的批评的著作,主要以英国女性作家的经典女性主义作品为素材,对当代女性抗争男权制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简爱》中的疯女人为出发点,着重分析了疯女人背后的精神和心理以及生活状态,揭露了男权社会中女性低下的地位,以及男性对妇女的偏见和歧视,为女性的解放运动做出了贡献。
《简爱》;疯女人;天使面孔
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姗•古巴是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阁楼上的疯女人》 是其代表作,主要内容是对女性代表作家简•奥斯丁、弥尔顿、勃朗特姐妹及其作品等进行分析讨论。这篇小说的“疯女人”形象就是源于《简爱》中的罗切特的妻子贝莎。其中一部分内容是讨论妇女作家,揭露了妇女作家感受到了父权制的压迫和禁锢,女性的地位地下,没有话语权,任凭家庭和社会的压制。这些女性作家同样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他们创作的目的也是为了给受到压迫的同胞以信心、也是对自己的心声的诉求和情感的释放。以“疯女人”契机,探讨女人在男权社会中生存状态,社会把他们逼疯,但这也是女性觉醒、抗争的标志,牺牲自己为女性解放铺垫道路,“疯女人”背后却是天使的面孔。
女性主义作家是首先意识到压迫,并率先反抗的女性群体,在长期的禁闭中,女性作家已经失去了反抗的观念,失去了自我意识,甚至她们对自己是否可以写作、写什么是抱有怀疑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处在焦虑和徘徊的状态:他们对自我表现的胆怯,对父权制度的畏惧,对女性创作的焦虑,在作品问世之前女性作家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担心写作会摧毁他们。创作过程中他们也备受煎熬:既要遵从又要颠覆父权制的文学标准,求得真正的女性文学的权威,又要摆脱作者本身的焦虑。从开始创作到作品问世,女性作家都处于纠结状态,甚至作品根本不能出版问世,即使问世了,也还要恐惧作品带来怎样的结果。一切的后果都要考虑到,这将会给他们的生活以及命运带来波澜。可以说,女性作家是生活在夹缝中的,备受社会和自身的压制,不在压制中麻木,就在舆论中疯掉。女性创作可以说是一场赌博,如果得到女性的推崇和支持,甚至男性的认可,那么,这将是一场推动女性解放的为大革命;如果失败,女性作家将在舆论和批判中“死去”,这是一场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的伟大事业。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其实也是自身经历和感受的写照,呼吁女性要在物质和精神上独立,是一部经典的女性主义作品,为女性创作开辟了道路。对于读者来说, 可能会把这部小说设定为简爱与罗切特的爱情小说,赞扬了简的坚强和独立、忠贞,为爱情甘愿付出,却忽略了在男权社会中爱情的压抑,疯女人就是男权社会制度的牺牲品。虽然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女性意识,为女性独立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罗切特妻子贝莎的反抗比简爱更加强烈,牺牲自己为女性们觉醒带来了生机。
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中,吉尔伯特和古芭在分析方法上采用意象替代的手法,运用禁闭 、天使、魔鬼、和女巫的称呼来隐喻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实际上,就是对女性角色的真实写照。其次,还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式挖掘小说人物的心理,探讨天使和魔鬼背后的真实人物的生存环境。
《阁楼上的疯女人》的疯女人形象就是来源于《简爱》中的罗切特的第一任妻子贝莎•梅森的形象。在大众的印象中,贝莎是一个可恶的形象,代表着丑恶,作恶多端,是个疯子,烧毁了罗切特的庄园,使罗切特变为残疾。但是“疯女人”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中,妇女的形象是已经被设定的了,被划分为“天使”和“魔鬼”两类。在这个制度中,“天使”就是顺从、奉献、无私,而想要改变、反抗现状的就被打上“魔鬼”的烙印。“魔鬼”其实就是疯女人的代名词,使用了隐喻的手法,这也是受社会压制,敢怒不敢言的表现。
我们可以假设:贝莎无法忍受压抑的生活,奋起反抗,在反抗无果后,被关进了阁楼里,精神上备受摧残,最后疯了。原本被设定的“天使”的形象遭到颠覆,别无选择,那么就此变成了”魔鬼”。阁楼这个意象其实象征着禁闭,不仅禁锢着他们的身躯,更禁锢着他们的思想和灵魂。
本质上,贝莎的形象比简爱更深刻,可以说简爱只是贝莎的衬托,在小说中没有贝莎的正面描写,大都是罗切特的夸张的转述。对于贝莎的真实面貌,我们无从知晓。要真正的剖析贝莎这个人物形象,必须要推翻罗切特的观点。事实上,在男权社会中,女方要拿出大量的嫁妆,而在婚后,这些嫁妆是由丈夫支配的,但是在他的讲述中,他只字未提,在几年后,他靠这笔钱发了家,后来哥哥的遗产也给了他,从此就“忘记”了贝莎带来的嫁妆,摆脱了贝莎的托词。贝莎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尽管贝莎原本有精神上的疾病,并不是完全疯掉,她是有理智的,需要人关爱的。在嫁给罗切特之前,贝莎被母亲照顾的很好,而且贝莎是个漂亮优雅的女人。罗切特是知道贝莎的情况的,但是在他和简讲述贝莎时,他认为自己是受害被骗的一方。把贝莎关进阁楼里是迫不得已。
贝莎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即使先天有不足,但是却有强烈反抗的女性意识的角色,这就是她的天使面孔。她是一个受压迫的角色,先天遗传了母亲的精神疾病,后来又遭到父亲 的嫌弃,丈夫的出卖,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最后她要觉醒,反抗,刺杀哥哥,报复丈夫,显示出贝莎的强烈的抗争欲望。
贝莎也是一个被误解的形象。甚至读者都不记得她的名字,只知道她是罗切特的妻子,是个疯子,罪人,烧毁了庄园,最后成全了简爱与罗切特,他们的爱情千古传诵,这样看来,结局虽然有点悲伤,但还是完美结局。在我看来,完美不仅是对于他们的爱情,也是对于贝莎,她虽然付出了生命,但是最终解脱了,释放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贝莎的存在,反衬了简的品格;对于贝莎,她是女性主义的代表,她勇于反抗,敢于和持续已久、顽固的男权制度抗争,争取自由。
可以说,贝莎的行为是对女性的警醒,为女性主义的运动开辟了一条道路,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她只是其中一个牺牲者,真正的女性解放道路还很长,在“魔鬼”的背后却是“天使”的面孔,为女性独立,拥有话语权做出巨大贡献。
[1]夏洛蒂•勃朗特.简爱[Z].祝庆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马冬.论阁楼上的疯女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
[3]张耘.荒原上短暂的石楠花——勃朗特姐妹传[Z].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4]盖斯凯尔夫人.夏洛蒂•勃朗特[Z].祝庆英,祝文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高超,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