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莹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132011)
“白与白之间”
——日本传统美学中的“白”与中国式“留白”的对比
白雪莹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132011)
白色做为颜色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白”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被不同文化的民族表现的淋漓尽致。本文就“白”在日本美学和中国式“留白”中运用进行阐释和对比,说明其相同点与不同点,呈现“白”的不同魅力。
“白”;日本美学;留白
白色是日本人最崇敬和尊重的色彩,就好比中国人对于传统“中国红”的偏爱。在日本人的心中白色象征一切的美好,象征着生命力、光明、尊贵等神圣不可侵犯的光芒,值得日本人传承和尊重,同时“白”也可以给日本人们带来一个光明的世界,所以成就了“白”的力量,使“白”成为了日本审美思想中色彩观念的表征,也形成了一种日本民族普遍的文化心理现象。
日本从平安时代就展现了对“白”的偏爱之情。在古代日本的《衣服令》中通过服装的颜色来体现社会等级,白色象征着最高级别。把“白”的地位广泛传播并且体现极致的最具代表性就是日本的国旗“日之丸 ”旗。由此可见,白色在日本美学中体现的尤为重要。
中华民族在远古时期就有了“五色”起源,“白色”在这个色彩体系中就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人把白色在五行中视为正色,象征光明,有吉祥之意。在中国经典的黑白太极图的中的白色和《易经》中的白色都是象征着阳,象征着生命的原色,同时也是中国思想律中光明的代表。
提到“白”,在我国西藏以及佛教界把白象、白牛、白色的针织物等作为吉祥神圣的物品。在中国的诗歌、戏剧表现和绘画方面均有一种对“白”的表现,这种文学和艺术的表现形式称之为“留白”。由此可见,白色无论在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还有物质层面都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而重要的影响。
日本传统美学中的“白”与中国式“留白”的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根据各自民族的意识形态所产生的精神文化的产物,它们之间在绘画上对意境上都有共通的地方,有着相似的追求,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却各不相同。原研哉在《白》一书中提到了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画家长谷川等伯(1539-1610)的屏风画《松柏图》(被日本誉为一级国宝,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画者运用粗犷的画风却使得画面上的松柏尽显“真实”。在整个画面中松柏之间有留有大量的空间,这种空间即体现了松柏之间的空间感,又给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空间想象,很有意境美感。这幅画面的空即是白的体现,大大的强烈了白的延伸感觉。
长谷川等伯的这幅《松柏图》借鉴和模仿了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梁楷(1210-1610)的画风及笔法。梁楷的《雪景山水图》是南宋山水画的经典作品,这幅作品以簇点画密林,山体的笔法较少,以淡墨渲染天空的映衬下,给人以白雪皑皑的感觉,充分体现了荒凉萧瑟的氛围,而且以雪山为背景体现了巨大的山水空间。 他的画被日本画家推崇,同时画风也被继承和沿袭。通过中国和日本的两位著名画家的绘画可以看出,在绘画的意境上两个国家有相似的追求和体悟。中国人注重这种意境的阐释,日本人也是高度尊重绘画艺术中这种对空的似是而非的表现。同样的美,被两国不同的文化所沿袭和传承之后,就形成了不同的感觉。
在古代,日本人们的精神世界中白就是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寄托,在颜色中更是被作为一种传统色彩被广泛应用,并被赋予很多种象征意义,这是一种民族情结。而中国式绘画中的“留白”则是不用任何色彩,巧妙地留出画面的空白部分,使其成为画面中的绝妙之处。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与当代审美意识,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韵味,根据画面需求,留白也会随之变化,留白之处恰到好处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画的气韵和章法。这两种对于“白”的诠释都是具有独特民族性的,独立客观的存在的,都无法被复制和代替。
日本传统美学中的“白”与中国式“留白”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理念各具特色,这是不同国家的文化心理想象对不同审美产生的影响。日本所应用的“白”是本民族根深蒂固的传承色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深刻内涵,这种色彩经过不断的传承与演变形成了日本传统的美学观,受人们膜拜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与推敲。“白”的应用展现在日本生活的诸多方面,日本的设计更是把“白”体现的多元化,像著名的日本设计大师田中一光、原研哉等有诸多平面海报作品对“白”均有不同的诠释和表达。
中国式的“留白”则是极具典型的中国特色,由于受到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影响,“留白”这种在无意识下产生的艺术表现形态被中国应用于绘画、诗歌、音乐、戏曲等多个方面,在此我仅探讨其在绘画方面的应用,因为“留白”在中式绘画被沿用得最为巧妙,并成为了中国绘画的精髓。
中国绘画中的“留白”是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让画面留有想像的空间。其表现手法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留白可以刺激观者的视觉,激发观者想象力,有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南宋的马远《寒江独酌图》一舟,一渔翁,无水。这样“留白”的画面让人有无限回味之感,也叹起画法之巧妙。
不同的“白”,各有各的含义,各有各的韵味。其实艺术,有的时候不拘泥于其表现形式,重要的是情感的表达与传递。无论是在日本美学中还是在中国的美学中,“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相信这种简单到极致却又具张力的艺术表现手法一定会有更深更远更多元的发展。
吴海燕.知白守黑—论平面设计中的白色设计[D].西安美术学院,2010.
白雪莹,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专业教师,中国设计师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