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光潜在《诗论》中《陶渊明》一章的思考

2016-07-12 08:14:07钟信玉江西科技师范大学330013
大众文艺 2016年23期
关键词:静穆诗论朱光潜

钟信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330013)

关于朱光潜在《诗论》中《陶渊明》一章的思考

钟信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330013)

《陶渊明》一章是对《诗论》中前面章节中心思想的演绎,朱光潜先生在诗论的前几个章节阐述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而这一切观点,都在《陶渊明》章节中,通过对陶渊明人格和诗格的推崇进行了一一印证。

《诗论》;陶渊明;朱光潜

《诗论》是一部以西方现代美学的视角审视中国的古典诗歌的论著,在这个以诗歌为研究对象的书中,朱光潜先生对诗歌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阐述。从起源到内容,从表现形式到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特别针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特征做了分析。然而在最后一章,朱光潜先生单独谈到了陶渊明,这似乎与体例不和,却恰恰显示了朱光潜先生对于诗歌境界的追求。陶渊明在朱光潜《诗论》中的独特位置,正传递了朱光潜先生对陶渊明有着独特的推崇。他推崇他、仰慕他,他甚至把他的境界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他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如陶渊明一样儒道兼修、情思兼胜的平静诗人。可以说,《陶渊明》一章是对《诗论》中前面章节中心思想的演绎,朱光潜先生在诗论的前几个章节阐述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而这一切观点,都在《陶渊明》章节中,通过对陶渊明人格和诗格的推崇进行了一一印证。

一、朱光潜先生眼中的陶渊明

关于朱光潜先生为什么如此推崇陶渊明,《诗论》中有如此描述“他的特色是在处处都最近人情,胸襟尽管高超而却不唱高调。他仍然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法国作家福楼拜认为人生理想在‘和寻常市民一样过生活,却半神人一样用心思’”。朱光潜先生曾多次在他的著述中提到:陶渊明的诗与他的人格是一致的,陶渊明的诗和他的为人都很淳朴,这种纯朴却不是简单的无。如果用音乐来形容的话,陶渊明的诗就像是一曲大型合奏的交响乐而非一管一弦的清妙单曲。陶渊明的诗文亦枯亦腴、亦平亦奇、亦质亦绮,有其自成的风格。这些都来源于他性格中调和了许多不同的性质,因此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认为,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可与陶渊明相媲美的只有屈原、杜甫,但陶渊明却要高于屈、杜,因为他的诗和谐静穆、天然本色,其原因正在于陶渊明有深厚的人格修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此外,朱光潜在《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丐尊先生》一文中,同样毫不修饰的表现了自己对陶渊明的仰慕。“‘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在《陶渊明》这一章节中,朱光潜首先描绘了陶渊明的身世、仕途、生活圈子,根据陶渊明所阅读的书籍了解陶渊明思想的基础,根据佛儒对陶渊明的影响去理解陶渊明为人处事,阐述陶渊明的生活背景以及嗜好。在这样的过程中,朱光潜先生发现了陶渊明的朋友圈,同时厘清了他的人脉。朱光潜先生对陶渊明生活本身也做饶有兴致的了解,通过梳理陶渊明交往的人际圈,研究陶渊明其思想的动态变化提供了脉络清晰的思路,特别是他通过第四类人物的发现,解读了关于陶潜当时躬耕于田园时的心态。这种心态超脱、恬淡而旷达,而第四人物的发现正是这种心态形成的重要因素。关于阅读,朱光潜先生认为陶公“一生生活可算是半耕半读”。从陶渊明涉猎的书籍来看,《诗论》中提到他“大抵采兴趣主义”,广而不拒任何有意思的书籍。陶渊明熟识几乎所有的儒家典籍,而他最常念叨而体现于作品中的是《诗经》《楚辞》《庄子》《列子》《史记》和《汉书》等。他甚至还读过刘向所著的《列仙传》和皇甫谧所著《高士传》之类较为偏奇的书记,所以不论是黄老之术还是道家修仙,似乎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一些影子。他酷爱读一些传记,特别是那些他认为值得敬佩的人,他为这些人的事迹所吸引,如伯夷、叔齐、荆轲、四皓等等,陶潜读书,我们不能把当成一个专业学者来看。朱光潜先生对陶渊明阅读生活的研究,送给了我们一把最有效的钥匙,为我们理解陶渊明的文化心理建构开启了一扇大门。书籍的研究也使我们了解到陶渊明的作品为什么常常偏向于儒道思想。

朱光潜先生将陶渊明对酒的情结做了一次阐释,他说:“渊明诗篇篇有酒,这是尽人皆知的,像许多有酒癖者一样,它要借酒压住心头极端的苦闷,忘去世间种种不称心的事……酒对他仿佛是一种武器,就拿在手里和命运挑战,后来它变成一种沉疴,不但使他‘多谬误’,而且耽误了他的事业,妨害了他的病体。”陶渊明嗜酒如命,酒是他诗意人生的必备,并以此“压闷”“去烦”。陶渊明很平凡,他也遇到和大多数人一样的烦恼,然而他却能将此冲淡,达到调和,酒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朱光潜先生说陶渊明并不是一个那么遥远的人,正如他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生活以及生活中发生的矛盾,这些矛盾和冲突来源于物质和精神;然而不同的是,他和所有伟大的诗人一样,“也终于达到调和静穆”。今天,所有的人都在读陶渊明的诗,在他的市中企图找到一种“冲澹”并沉醉于这种“冲澹”,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冲澹’是渊明从生活着苦闷着辛酸着的历程中得来的。然而酒癖容易伤身,陶渊明的身体并不好,这使得他早早的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伤病辞世。前人解读陶渊明对“酒”的情结常常着眼于“寄酒为迹”,并以此诗化他的生活,使人生进入一种“酒神”状态的审美境界。客观上讲,陶渊明对酒的情结这点,朱光潜先生对此的解读比前人更为全面、平实、真切,他的解读贴合陶渊明的生活本身,准确而真实的把握了陶渊明复杂而纤细敏感的内心世界以及其丰富高尚的生命情调。正是因为如此,朱光潜对陶渊明的酒情结做了立足于现实生活的人性化的解读,力匡时俗之偏。朱光潜说,在近代人看来,陶渊明是在‘逃避’,但我们不能拿近代人的这种观念去责备古人。但无论怎么说,陶渊明的‘逃避’是事实,只是逃避者自有苦心“让我们庆贺无须饮酒的人们的幸福,同时也同情于‘君当恕醉人’那一个沉痛的呼声。”朱光潜的解读立足于诗人自身的生活环境和心理感受,满怀对诗人的体悟与理解,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

二、“静穆的伟大”并不适用于陶渊明

“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是温克尔曼对古希腊艺术的评价。从艺术的表现力来说,温克尔曼狂热的推崇希腊时期的雕刻,认为它们“就像海的深处永远停留在静寂里,不管它的表面多么狂涛汹涌”,这句话说明了在温克尔曼看来,它们具有"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一般特征。朱光潜先生正是立足于西方美学思想的角度,认为陶渊明的生活与诗歌是静穆的,因为静穆而伟大。他认为陶渊明一方面沉湎于酒精中半睡半醒的度日,拒绝一切仕途邀请,一方面又热爱生活、乡邻关系密切;一方面给人遗世而独立的感觉,一方面又热爱家庭、勇于承担家庭责任,常常因为自己的贫困给孩子们带来的苦而感到内疚。他忠诚,对侍奉二主的人持有否定态度,却又不似荆轲等人的极端。他穷苦,他耕作烦累,可是他却仍然不乏发现美的心灵。陶渊明的这种调和,在人生境界中做到的和谐是令人尊敬的。而他这种人生境界反映到他的诗歌中,便成就了他的平静、自然与恬淡。

朱光潜先生在这里用到的是“静穆”一词。而我则更愿意用“中正平和”来形容。关于“静穆”,希腊雕像最能解释这一词语的深刻含义,《拉奥孔》的脸上可以感觉到致命的痛苦,他那肉体痛苦和心灵的伟大集中体现在忍受力上,这种精神的强度深深地震撼着审美主题的内心,这便是静穆。“静穆”不在于情感的迸发而在激情的凝炼,不是火山的爆发,而是海底的静溢。人类特有的静穆将心胸里情感的风浪、意欲的波涛、外部世界的灾难统统摄进宁静和雅的境界。在拉奥孔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可动摇的人的伟大,正是这些内心的宁静战胜了世界的磨难。强大的内心对于悲苦的隐忍、对于纷繁变幻事物的所保持的平静、从而体现人类生命的伟大与震撼,这便是静穆。简而言之,静穆是通过人在自然规律面前、在正常生理物质需求面前对自我的控制力,展现出的人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见证。

然而,陶渊明的伟大与西方美学中的“静穆的伟大”并不是一致的。陶渊明生活的境界与诗歌的境界乃是和谐之美,是与中国古代文化所推崇的“中正平和有关”,与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有关。在陶渊明身上,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关注与眷恋,比起西方的“静穆”,陶渊明少了一份执着。在大自然身上,他更愿意随自然而动。对于诗歌,正如他的弹琴,陶渊明做了许多“弹琴”的诗歌,但他桌上常年拜访的却是一把无弦琴,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儒道两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至深,也同时影响了陶渊明的思想。一方面,儒家思想主张入世有为,同时重视人对社会的贡献,追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艺术上,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例如音乐,儒家所倡导的音乐是讲究中正平和的,不追求声音华美和瑰丽的外在效果。所以陶渊明的诗歌“和”“洒脱”,却不至于消极。另一方面,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一种逍遥的状态。道家反对一切人为强加于自然的东西,倡导人与自然的共生。同样以音乐为例,道家最理想的音乐是“至乐无乐”“大音希声”的境界。庄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提倡自然天成,他把音乐进一步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正是如此,对儒道思想的深入领会与体悟,陶渊明的诗歌冲澹、恬静,以至于达到一种我们称之为“静穆”的境界。

三、陶渊明属于自然

陶渊明是属于自然的,他与自然融为一体。陶渊明对仕途消极,但对于生活是积极的。他只是不贪念于物质享受,只是用目前所能经营得最好的生活来回馈家中的老幼。《归去来兮辞》只是谢绝了官场的邀约,息交了与自己观念不合的同辈,“归去来兮后”他谈到了吸引自己的事情:“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天伦之乐、阅书弹琴、饮酒赋诗、田园种植、野外散步……这些都是陶渊明爱的生活方式。这些,不能说是“静穆”,陶渊明有“静”,但“静穆”来形容却有些偏颇。朱光潜先生推崇陶渊明所阐述的观点是对的,他仰慕他的全部都是陶渊明最值得世人爱戴的地方,可是用词却不够贴切。

于今天而言,陶渊明算是个文艺青年了,他的生活浪漫而有趣。虽然家贫,却过着现代人所认为的小资生活,不是物质的丰富,而是精神生活的充足。

钟信玉,学历: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艺术美学方向。

猜你喜欢
静穆诗论朱光潜
一篇精辟独到的现代诗论——读《毛泽东的诗词观》有感
中华诗词(2023年8期)2023-02-06 08:52:22
杜甫《戏为六绝句》诗论对我们的启示
中华诗词(2022年6期)2022-12-31 06:42:34
挚友可贵
做人与处世(2022年7期)2022-07-11 07:53:13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做人与处世(2022年2期)2022-05-26 22:34:53
《诗论与诗评》近日出版
中华诗词(2020年6期)2020-11-18 22:00:08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咒语
扬子江(2019年1期)2019-03-08 02:52:34
书贵端庄与静穆——谈阚景荣小楷书法印象
高贵的单纯 静穆的伟大——《雕塑》100期综述
雕塑(2014年2期)2014-03-11 15: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