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镣铐的舞蹈
——方纪小说论

2016-07-12 09:08:59王云芳天津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天津300191
名作欣赏 2016年9期
关键词:规范文学小说

⊙王云芳[天津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天津 300191]

戴着镣铐的舞蹈
——方纪小说论

⊙王云芳[天津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天津300191]

方纪是著名的解放区作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小说表现出了鲜明的艺术探索意识。其人物形象的选择与塑造突破了高大全的主流审美规范,艺术表现手法上因材而异、各有不同。尽管不断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与制约,方纪仍以其大胆真诚的姿态,一次次冲击其模糊的边界,创作出了绚烂多姿的艺术花朵。

方纪小说探索意识主流规范

作为一个久负盛名的解放区作家,方纪的文字至今仍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方纪(1919—1998)原名冯文杰,曾用名冯骥。1934年,方纪在《益世报》上发表了一篇反映徒工苦难生活的文章,标志着其文学创作生涯的开端。此后方纪走上了革命道路,一面服从组织参加革命宣传工作,一面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建国后十年,是方纪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的灵感不拘一格,在小说、散文、诗歌以及文学评论等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其现存作品大都被收录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编校的《方纪文集》(四卷本)中。其中,尤以小说成就最高。《老桑树下的故事》《不连续的故事》《来访者》等小说发表以后,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至今仍广为流传。

方纪的小说具有鲜明的艺术探索意识。他的好友、著名作家孙犁曾说过:“他的胆量很大,别人不敢说的,他有时冲口而出;别人不敢表现的,他有时抢先写成作品。”①大胆追求艺术层面的创新本该是每一个严肃作家应有的创作姿态,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却是一件危险的事情。1942年,从战时根据地特殊的历史情境出发,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们必须转变思想立场,深入群众与之打成一片,文艺创作必须为工农兵服务。从此,讲话精神逐渐成为指导根据地文艺工作者的纲领性文件。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文学规范被推向全国。政治标准第一、文学标准第二,文学必须为政治服务,由此,50至7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普遍表现出缺乏自身独立性、作为政治附属物而存在的整体特征。方纪的小说整体上亦未能完全突破这一历史局限,遵照既定的意识形态要求为新生政权建构存在必然性的历史依据是其大多数作品的创作主旨。然而,艺术层面的自觉追求又使得方纪不断冲击着主流文学规范日益僵化的审美边界,他的小说与那些概念化的作品截然不同,表现出了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色。

方纪小说中,主人公的选择往往别出心裁。20世纪50至70年代,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规范倡导“文艺创作的最崇高的任务,恰恰是要表现完全新型的人物,这种人物必须是和旧社会所遗留的坏影响水火不相容的,恰恰是不仅要表现我们人民的今天,而且要展望到他们的明天”②。这里所说的新型人物有着非常具体的内涵,他必须是新时代新社会中精神饱满的工农兵形象,他的存在必须能激励人、鼓舞人。据此而言,方纪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显然不符合主流审美规范的要求。《纺车的力量》《山城纪事》都是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前者借纺线这一生产技能的掌握展示了延安整风运动过程中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艰难过程,后者则渲染了一个在革命与恋爱中犹豫不决的进步青年学生的彷徨心态。《晚餐》《开会前》乃姐妹篇,其主角是政治身份颇为敏感的民族工商业者,方纪用漫画勾勒的手法揭示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秋收时节》的主人公则是一个在解放区土改中被削去土地的“出地户”(指当时的地主或旧式富农),“出地户”迫于“强权”让出土地后的不甘、无奈、担忧等心理状态被方纪描写得细致入微。《不连续的故事》以五个独立而有关联的小故事贯穿,其中的主人公虽然都是农民,但没有一个是主流意识形态所推崇的“高大全”式的,他们有的老实巴交没有丝毫反抗意识如《一个人怎样会变得聪明起来》中的“郭东城”,有的懦弱无识只知窝里斗如《仇恨和解了》中的“赵青臣和何双印”,有的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如《懒人不是生就的》中的“陈二庄”,有的则是自私自利如《人心是块坏肉》中的“赵明云”……整体来看,方纪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都只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他们因袭着从旧社会而来的千丝万缕的封建意识,在翻天覆地的时代变化过程中经历着艰难的蜕变。方纪偏爱他们,根据地长期的革命实践与生活经历使他了解这些形形色色小人物的所思所想。他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他们的心理世界,展示红色政权的建立带给这些小人物精神面貌上的巨大变化。也许这些人物形象并不完全符合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审美规范,其性格缺乏劳动模范或革命英雄特有的崇高的力的美,其行动缺乏你死我活式的阶级斗争的戏剧性,但他们却更为真实在地存在于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好像江河中的每一滴水,虽不能惊涛骇浪般震慑人心,却同样折射出时代的光辉。毕竟,人心的根本转变最为缓慢,过于极端化的表现方式所勾勒的往往是虚假的真实。

艺术表现手法上,方纪的每篇小说往往因材而异、各有不同,由此形成了绚烂多姿的小说风格。《园中》宛如一首优美的古典抒情诗,暖意融融的回忆基调贯穿始终;《副排长谢永清》像一幕精练俏皮的话剧,几个简洁的对话场景就将一个英勇善战又刁钻调皮的小战士的内在美烘托得淋漓尽致;《老桑树下的故事》则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小说围绕“赵大山”和“周小霞”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且以老桑树下村的历史变迁暗示出中国革命历程的曲折性与复杂性。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小说《来访者》,《来访者》叙述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唱大鼓的民间艺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的独到之处在于在文本中隐藏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叙述视角。其一为主人公“康敏夫”的自白,字里行间充斥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为读者凸现出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为了个人的爱情,他敢于反抗当时社会中残存的封建恶势力,然而他又是怯懦自私的,他将爱人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既痴迷于她的演艺才能,潜意识中又看不起她卑微低下的出身。当爱人的精神人格日渐独立强大时,他失去了爱她的能力,在自暴自弃的疯狂中走向了灭亡。第二种是旁观者的视角,以小说中的“我”和那位管文艺的女同志为代表。这两位旁观者的叙述,潜在地折射出当时社会环境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的普遍认识。融合两种或多种视角于一炉的叙述技巧在新时期先锋小说潮流之后并不鲜见,但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却极为难能可贵,它是作家的艺术勇气与探索意识的最好见证。

由于时代环境的局限,方纪小说中的探索意识常常受到粗暴的歪曲与评判。早在1942年,方纪发表了短篇小说《意识之外》。小说描写一位女青年从大后方奔向延安后,酷爱艺术的她却被分配到护士的工作岗位上,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催生了种种苦闷的情绪。由于作品流露出的灰色情感基调与解放区主流规范所推崇的乐观向上的审美导向形成鲜明对比,方纪的艺术创作个性显得颇不合时宜,受到善意的批评。1950年,方纪中篇小说系列《不连续的故事》之五《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吧》发表后再次受到非议。小说描写一个农村姑娘“小环”因为性格活泼,爱唱歌、会演戏,喜欢和村里的男孩子玩而受到封建意识的排挤。由于她无形中在村中青年参军的问题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方纪遂被封为“恋爱至上主义者和弗洛伊德主义者”,“对人民政治生活和妇女社会作用进行了歪曲的描写”③,随后被迫公开检讨并对小说进行了修改。修改之后的小环,从独特的“这一个”向彼时流行的劳动英雄模型靠拢,鲜活之态顿减,僵化之气渐生。其实,20世纪五六十年代,像方纪这样被迫或主动修订自己作品的作家不在少数,修订的次数以及修订程度依据当时审美规范的要求或政治环境的变动不断变化,它反映出主流意识形态对文艺创作的潜在规范已逐渐渗入作家主体意识的深处,促使其时时反躬自省,及时适应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1957年,文艺界展开了沸沸扬扬的反右派运动,《来访者》的创作适逢其时。尽管作者仍试图坚守文学层面的创新,然而,多年来的政治敏感又使其不得不有所顾虑。反映在小说文本中,塑造康敏夫这一人物形象时小说插入了许多政治性的论断文字,造成了文本审美上的生硬断裂之感。即便如此,小说发表之后,仍受到居心叵测者的臆断与批判。姚文元在《论〈来访者〉的思想倾向》一文中,认为:“整篇作品的环境是这样阴沉黑暗,康敏夫又被写成那样一个多情的反封建的‘勇士’,实际上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控诉,在读者心理上引起一种对新生活的非常阴暗的怀疑情绪。”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类似的批评文字常常并不限于纯粹的学术争鸣层面,它们会随着政治环境的风吹草动而突然演化成狂风暴雨式的政治批判,甚至是人身攻击。作家试图进行某种限度的艺术创新,也许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是生命本身。

整体看来,由于时代环境的制约,方纪的小说创作并未突破主流意识形态的审美规范。然而,他的创作姿态却是大胆热诚的,尽管戴着沉重的艺术镣铐,他也常常不自觉地逾矩而行,在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规范模糊的边界迸发出绚烂多姿的艺术花朵。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当那些为政治而艺术的文字为历史的巨轮所抛弃之时,方纪的作品仍然熠熠生辉。

①孙犁:《方纪散文序》,《方纪散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②周扬:《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艺作品而奋斗——1953年9 月24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1949—1976)》,洪子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页。

③《从一篇小说看文艺创作中的一种倾向》,《人民日报》1950年3月12日“读者信箱”中的编辑回复。

④姚文元:《论〈来访者〉的思想倾向》,《文艺报》1958年第3期,第31页。

作者:王云芳,文学博士,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规范文学小说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