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匿名》:意料之中的“偶然性”

2016-07-12 07:28顾江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
名作欣赏 2016年29期
关键词:偶然性王安忆

⊙顾江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

王安忆《匿名》:意料之中的“偶然性”

⊙顾江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

王安忆新作《匿名》尝试了一种新的叙述方式,更加看重“偶然性”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开拓了小说的叙事空间。

《匿名》 偶然性

2016年初,王安忆推出长篇新作《匿名》,关于它的创作构思,回溯2005年出版的《遍地枭雄》,在其后记中可见一斑:

我想写一个出游的故事……一名老实的职员,忽被前来索讨债务的债主劫持,当作人质,带他离开从未走出过的城市,踏入另一个世界。这只是一个故事的壳,壳里面盛什么,心中却是茫然的。

时隔多年,这部三十五万字的书完成了她的心愿。在这部书中,作者尝试了一次个人化的语言试验,通过谜团相连、细节赘述、多重偶然性的应用等方式对人类文明(文化和社会制度)发展趋向提出了思考。在新书中也较多地使用了议论和细节的大量铺陈,作品中也不乏对梦境、个人体验、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人对生存理念的理解、文明在进化和退化间的选择和迟疑,成为作者竭力要表达的主题。与此同时,小说中通过对“偶然性”渲染的叙事策略也将真实生活进行了解构,让“偶然性”统领全书,用巧合推动事情进程,并且用偶然性对社会进行虚构和想象。

对于偶然性的解释,从汉语语义和哲学思想得出的结论指向是不同的。从语义的角度,它是指“可能或不可能发生,可以任意发生的不稳定现象”,而在哲学里,特别是在存在主义者眼中,“偶然性”即为“荒谬感,一切都是荒谬的偶然存在:空虚、孤独、畏惧、烦恼、无意义、异化,等等”,侧重于人的个体性,和人密切相关,它的变化和人的意识流动密切相关,只适用于人的存在。小说中主人公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就消失了,他除了和家人有血缘的联系外,对外界的一切人都是孤立且个别的存在。他的家人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寻而不得。萨特认为,世间万物的“存在”,不派生于可能,也不归并到自然,“一个存在的现象永远不能派生于另一个存在物,这正是我们所谓的自在的存在的偶然性”,而人又是“自觉的存在”,所以在当下的客观世界中,偶然性也“自觉地”占据了生活中的重要篇幅。从这点出发,个人的存在和消逝就很难用理性思维诠释,“个人的命运被太多自己不能控制的因素所决定,因此世界对人来说是很荒谬的”。也就是说,世界的存在是人的存在的基石,世界上万物的偶然性决定了人的存在的偶然性。这样来看,人的消失也在“合理的接受范围内”。杨莹瑛在寻找途中,通过“公司租赁”这一简单的线索不断地认识各种陌生人。萧小姐、刘教练、老葛、潘老师都是杨莹瑛偶然间发现的人物,而在几处偶然性相互作用中又指向了可能的寻人结果,迫使她逐一认识这些之前生活从无交集的人物。在抽丝剥茧的历程中她比当事人更早地了解了绑架真相,却也无力再去将人寻回,在上部末尾按照死亡吊销户籍。“一个失踪的人,生与死的界线是相当模糊的”,默许了可能发生的所有结局,接受了既定事实后也就不再刻意得到最终答案,又回到了日常生活的羁绊中。

偶然性带来的除了意外频发,更推动人物命运扑朔迷离。主人公一再对绑匪说自己是“吴宝宝”,又说不是“吴宝宝”,前后矛盾印证的不仅是生存的担忧,更是对未知的恐惧。人物的命运被拖入了不可知论的泥淖,深山中充满了离奇,见证了哑子及他背后的原始文化,并且在和他的手口交流中接受了这个半文明半野蛮的世界。消失三年后来到九丈,遇到小先心、敦睦、鹏飞等“江湖中人”,并逐渐恢复语言、记忆能力。虽然他曾经不止一次直面死亡,但在即将和家人团聚时却在船行前突然失足,溺水而亡,可悲的是除了一个脑瘫儿其他的人都没有发现,就这样被人所遗忘。本来可以大团圆时命运急转直下,将喜剧变成意外的悲剧,但这看起来又是顺理成章——因缘际会的“偶然性”聚集在作者的笔下,偶然性之外是更多“必然性”累积的结果。当然王安忆也强调,男主角并没有消失,他只是从惯常的常识世界里走开,仍在能量守恒世界的总量里。因此最后的结局其实体现的不仅是一种缺憾,让日常偶然性的因素左右了人物的命运,更是一种回归生活的真实。

王安忆曾经写道:“脱离文字和语言,我们似乎就无从体察,我们必须要由文字说明,才能理解现实。”《匿名》要表述的不仅是“归去”和“来兮”两个简单的字面主题,作者希望通过“他”从人类原始状态一步步自我进化、自我命名、自我建构所处的世界的过程,来探讨人类自我与历史、语言与文字、文明与时间之间的玄妙关系。不过作者并没有赋予主要人物思考“他”这一连串意外后的权利,他只是被动地接受事实,由他人进行改造,自己始终没有一个成型的主意,更无从思考(主要是来不及思考就丧失了技能)关于“我究竟是谁”“向何处去”等问题。人物在颠沛流离中从先进退化到落后,又在落后中开始了“二次进化”,通过他——在生存能力的不断退化中为自己重新定位,重新思考现代社会制度和民间文明的相互冲突和包容。

王安忆自叹创作经验的缺失是由于生活的单一,所以她极重视对写作材料的搜集。上海生活是她唯一的创作来源,写《长恨歌》时她留意上海弄堂里的一举一动,如何从虚构文本中写出真实的生活经验、讲好故事就成了关键。虽然当时素材来自一则沪上花边新闻,但作者创作时“是一次冷静的操作:风格写实,人物和情节经过严密推理,笔触很细腻,就像国画里的‘皴’”。由一个典型案例倒推回溯半个世纪以来上海普通市民的生活场景,从开放的口口相传到闭合的人物经历,命运背后一定是逻辑发展严丝合缝,发展的轨迹沿着时代为个人设定的必然性方向前进,虽有波澜但一定是合情合理,不会跳出时代背景。她将王琦瑶的一生纳入日常生活叙事,按照固定的生活节奏平铺直叙,虽然仅停留于对物质层面的书写,也符合20世纪90年代观照的市民入世务实、琐碎平凡的常态生活。日常生活“讲什么”依赖于约定俗成的必然规律,但总是从严密的逻辑出发未免容易陷入桎梏的怪圈难以突破,所以当她开始思考“怎么讲”时,写作方式就从“写实”转向了“务虚”,《遍地枭雄》《匿名》等与常理相悖、突破读者思维极限的作品因此应运而生。

“偶然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巴尔扎克所看重的“研究”,既是对偶然性的解释,也是以分析、评价等尺度思考“偶然性”的社会影响、关联。虽然在众多小说中对必然性的书写相比偶然性占据较大篇幅,但偶然性似乎不乏表现的机会,“因为在人们尚未完全把握世界、尚未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时,完全解释世界就只能是一种奢侈的愿望。”《匿名》的野心不仅在于讲述一个现代世界的普通生活格局,它把目光投向了文明的边界,也就是“林窟”所代表的深山生存状态,试着探索“未知”。当一个习惯了现实生活的人进入了荒原之间,重新开始人生的历程时,不经意间为人物营造了虚空茫然的氛围,其实这种尝试在《遍地枭雄》中就有所涉及,二人都被胁迫着离开了熟悉的生活,重新审视自我。只是韩燕来(毛豆)并不像《匿名》中的“老新”走得那么远。

回看《遍地枭雄》和《匿名》,都出现了绑架主题和人物迁徙,且偶然性在全文的比重陡然增加。作者让男性气概不足的韩燕来在被劫途中逐渐强化、成熟心态,完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升华,三个劫车匪充当了性别上“引路人”的角色,他们无意的举动特别是大王以处于支配、权威地位的男性气概谋划布局时,启发了韩燕来的男性意识觉醒。这种触发是随机的,不带有任何的先兆,但韩燕来的成长则是必然的趋势,他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男性的成熟,吸引着他靠拢过去,在交流过程中不自觉地依附他们,让少年向青年心态过渡,从胁迫中找到了性别上的归属和稳定,并有意模仿、吸收大王的气质以加速自己的蜕变,这有些类似生理医学上的“斯德哥尔摩症候”,心态逐渐归属到曾经抗拒、憎恶的一方,甚至到分离时几人还恋恋不舍。但这种自我意识成熟还没完成就随着四人落入法网而终结,韩燕来心理的成长也就戛然而止。而《匿名》中,“老新”不需要这种偶然触发的成长经历,作者在他身上投注的是人如何在文明边缘中实现一种类似“涅”的过程——从退化到进化,“匿名”之地是超出人类想象力极限的地方,抑或是文明的边界,传统观念上人迹罕至的地方却存在着人类文明进化的钥匙,至于这个人最终姓甚名谁、结局如何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毕竟人起源于自然,只有回到自然,我们才能找到文明发展的动力。

这些作品充满了隐喻和惊奇,愈来愈依赖想象力完成抽象思维建构。虽有真实事例为基础,但随处可见“意外”的刀工斧凿,《遍地枭雄》中还在现世经历,废弃空地和荒芜矿山表现隐喻(人文精神的迷失),大王和韩燕来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茫然失措,先后出现了不合常理的“反社会”的举动;《匿名》以一起绑架案为契机直接把人物送到深山,将他的名称、身份、地位完全隐去,留在蛮荒接受洗礼,吸收原生态的力量,激发人本能的潜质,“老新”离开“林窟”后,在九丈的经历既是一次寻根之旅,也是努力唤回现代文明的见证。这种不合常理的表述更像一场精心布局的实验,《匿名》要表述的不仅是“归去”和“来兮”两个简单的字面主题,作者希望通过“他”从人类原始状态一步步自我进化、自我命名、自我建构所处的世界的过程,来探讨现代社会制度和民间文明的相互冲突和包容。背负“匿名”的人物就从“我知道我从哪里来,但我不告诉你”而来。这种考验读者耐心、对阅读深度要求很高的文本,往往容易使读者在思辨中放弃主动思考的勇气,转而进入作家的掌控,虽然小说的布局有向侦探小说致意的成分,但在主观上作者仍努力跳出为自己设定的逻辑框架,实现超越。

王安忆的文笔功力,如同工笔画般纤毫毕现,在细节之处不惜大量笔墨。在充实的内容之外,涌动着的是饱满的哲思,不断猜测、怀疑、解释细节,喋喋不休。依靠完备的想象力越过认知的极限——就是那片“匿名”的区域,试探我们目前关于人、历史、社会等方面的认知边界。

[1]王安忆.遍地枭雄·游走与江湖[N].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2]王志军,姜育洪.作为偶然性存在的人——论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前提[J].北方论丛,2003(4).

[3]萨特.存在与虚无[N].陈宜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高建为.偶然性、自由和责任:萨特文学创作中的存在主义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3).

[5]王安忆.纪实和虚构[J].收获,1993(2).

[6]王安忆.王安忆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7]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总序[N].袁树仁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8]张振忠.论小说创作对偶然性的兴趣[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2).

作者:顾江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当代文学思潮。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本文是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莫言与新时期文学创新经验研究”(13WYA00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偶然性王安忆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分你一半炒青菜好吗
王安忆
于历史外整饬生命的脉络
西方哲学史上的争辩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良知与责任:赫勒关于现代性问题的道德哲学探索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浅谈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偶然性
忧伤并美丽着
王安忆的世俗与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