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人物关系的隐喻

2016-07-12 07:28姜岚李莹枣庄学院文学院山东枣庄277160
名作欣赏 2016年29期
关键词:康妮勒斯劳伦斯

⊙姜岚李莹[枣庄学院文学院,山东枣庄277160]

论《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人物关系的隐喻

⊙姜岚李莹[枣庄学院文学院,山东枣庄277160]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作家劳伦斯的一部晚期力作。小说的故事情节看似单调平淡,其实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克利福德和梅勒斯之间的冲突是人格化了的自然与文明之间的冲突。造成克利福德残废的内在原因是工业文明的发展,而这正是克利福德投身的事业,这就构成了克利福德的一个人生悖论。女主人公康妮则体现了自然人性的书写。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人物关系 人生悖论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作家劳伦斯的一部晚期力作。小说的故事情节看似单调平淡,其实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小说的故事发生在英格兰中部。出身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女主人公康妮在1917年一战中和贵族出身的克利福德·查特莱结婚,他们的蜜月刚过,克利福德就重返前线,不久身受重伤,虽然幸免一死,但落得个下肢瘫痪,丧失了性功能。战后两人回到了克利福德的老家拉格比,这幢18世纪中叶的建筑坐落在一个优美的满是橡树的老林中,可附近却是烟尘弥漫的煤矿场。正是在这个林园中,有一次康妮陪坐在轮椅上的克利福德散步,邂逅了后来成为她情人的梅勒斯——克利福德雇佣的守林人。梅勒斯出身于煤矿工人家庭,曾经为逃避不幸的婚姻而当了几年兵,尽管已升为中尉,但终因厌恶军队生活而又回到故乡。康妮初识梅勒斯并非一见钟情,可对方却敏锐地注意到她有“一种奇怪而疲倦的渴望,一种不满足的感觉”①。

起初因为克利福德是个负伤的人,康妮还热情地怜爱他。可对于康妮,克利福德从来没有过一个男子对于妇人所有的那种温情。追逐名利成了克利福德生活的全部:他先是致力于写作空无一物的小说,后来又沉醉于兴办矿业。克利福德曾无耻地建议康妮找个男人生个儿子,好使他的家业有个继承人。康妮也曾与克利福德那班“知识界”名流中的一位剧作家米凯利斯有过一段私情,但米凯利斯极端自私,只顾满足自己,对康妮没有丝毫的温情,并且深深地挫伤了她作为一个女人的自尊心。康妮慨叹世界之大,竟找不到一个“男子”!她感到和米凯利斯这类人生孩子是屈辱和可憎的!她算是看透了克利福德这类自诩为统治阶级的人,只有一种冷酷的虚荣心,没有温热的人道的接触。康妮清楚地认识到,跟克利福德在一起只有死路一条。

一天黄昏,康妮又来到林中的一块空旷地,那是守林人梅勒斯养鸡的地方。康妮被孵着雏鸡的母鸡深深迷住了。她感怀身世,不禁黯然落泪。梅勒斯见此情景,爱怜之意油然而生,并且温柔地抚慰她。在一种神秘的梦幻状态下,他们有了第一次性关系。梅勒斯感觉到康妮非常温柔,“温柔!她是温柔的,像活生生的百合花一样温柔,这样的温柔是当今银幕上的女人们所没有的”②;他觉得“她所接触的那帮无情家伙怎么配得上她!”③而在康妮这方面,女性的直觉告诉她,梅勒斯身上“有一种温暖的、天真的善意,奇特而突然,几乎使得她为他门户洞开”④。“他是个热情的男人,健全而热情”⑤。从此,康妮经常到树林中去和梅勒斯幽会。康妮深深体验到,作为一个女人,她复活了。不久,康妮怀孕了。那年夏天,康妮应姐姐之邀到巴黎和威尼斯旅行。康妮原想借此机会为自己的怀孕找个可以向克利福德交代的借口。但这期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梅勒斯的妻子突然回到他身边,在林中小屋发现了他和查特莱夫人之间的秘密,一时谣言四起,闹得不可开交。梅勒斯向克利福德辞职,准备远走他乡,并且和康妮约好在伦敦相会。康妮见到梅勒斯后,即刻写信给克利福德要求离婚。随后康妮不得不回到拉格比,当面表明自己已怀孕,情人正是梅勒斯,她绝不会在拉格比待下去了。冷漠自私的克利福德拒绝离婚,但康妮出走的决心坚定不移。与此同时,梅勒斯那段婚姻的解除也有待时日。这对情人将来的命运如何呢?小说没有明确说明,只是在结尾时作了提示,他们打算在来年春天一起开始新的生活。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故事在三个主要人物之间展开:拉格比庄园的主人克利福德男爵、女主人康妮和她的情人——庄园的守林人梅勒斯。小说的故事情节看似单调平淡,其实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象征意义。

一、自然与工业文明的冲突

克利福德是英国的一个贵族,继承了祖上的煤矿、庄园和男爵爵位。他完全适应现代工业文明,也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活跃分子。他是一个煤矿主和作家,是一个信奉“工业先于个人”原则的文明人,与自然完全隔绝。他对自然的态度也是功利性的,以是否对人类有用为标准。他的瘫痪和失去性功能充满了反讽意味。作为自然的人,他是残缺的,他的躯体无法自由控制,只能靠轮椅和他人的帮助才能出门。作为男性,他缺乏生命活力和激情,感情枯竭,丧失了性功能。以上两方面的特性构成了克利福德的本质。造成克利福德残废的直接原因是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质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发展迅速而要求重新瓜分土地、分配资源。因此,造成克利福德残废的内在原因是工业文明的发展。而以煤矿为代表的工业文明是克利福德投身的事业。这就构成了克利福德的一个人生悖论——他所追求的工业文明戕害了他的身体,扭曲了他的灵魂。19世纪英国传统的绅士观念的变化和20世纪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都在克利福德的身上体现出来,他所代表的是一个精神沦落、生命力枯竭的文明。

与死亡相对立的是生命,与文明相对立的是自然。小说中与克利福德相对立的人物是梅勒斯,他是逃离工业文明、回归自然的代表人物。梅勒斯来自矿山的劳动阶层,退伍之后,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机会,回到曾经效力的庄园,做回了拉格比庄园的守林人。在青山、橡树、猎狗、家禽的怀抱中,他的生活很安逸。他饱经战争之苦,回到家里又发现妻子的不忠和背叛,最终选择了与世隔绝的归隐生活。他遇到康妮时,已经通过一年多的自我疗伤恢复了健全的体魄。他追求人与人之间的怜悯与温情,对自然充满敬畏和向往,对康妮虽粗俗但又不缺乏细腻。这些都在康妮的认知范围之外,也正是被文明社会禁锢得几乎垂死的康妮所需要的。

事实上克利福德和梅勒斯之间的冲突是人格化了的自然与文明之间的冲突,是自然人性、自然生活与20世纪英国工业文明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代表自然的梅勒斯也是理所当然的胜利者。

二、自然人性的书写

在克利福德和梅勒斯之间的,是查特莱夫人——康妮。从表面上看,她是克利福德不忠贞的妻子,是与守林人偷情的男爵夫人。但是我们如果把这一表层的社会地位和关系剥去,就可以发现另一层象征性的关系:处于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康妮,她的身份和形体属于拉格比庄园,她的灵魂和感情属于庄园墙外的橡树林。因此,我们毋宁说,康妮背叛了她所属阶层的婚姻契约和行为规范、背叛了与克利福德的精神之恋,最终认同了身体唤起的人本欲望和自由,也就是人性。人性是古希腊罗马文学以来贯穿欧美文学发展的一条线索,《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只不过是又回归到了这条文学传统的链条上而已。

小说通过康妮这一人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无疑与劳伦斯的创作意图相吻合。康妮来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艺术协会的会长,母亲是社会主义者,生长环境充满艺术熏陶和政治氛围。她和姐姐在婚恋方面的选择体现了这两种家庭因素的分离:姐姐选择了年龄大她十岁而又有财权的丈夫,康妮选择了年轻而有思想的贵族克利福德。在这一点上,康妮更加感性。“她俩既是世界性的,又是乡土化的。”⑥劳伦斯在作品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少女时代的康妮,对构成康妮的完整形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原本和谐地统一地体现在康妮身上,但是由于克利福德的瘫痪和感情枯竭,窒息了康妮身上的自然属性,破坏了和谐统一。克利福德希望既保持与康妮的婚姻关系(包括爱情),又破坏了康妮的忠贞(要求康妮替他生个后代)。他既希望康妮全心全意地照顾他的起居,把精力和热情全放在他身上,又对康妮非常冷酷,所以康妮对他逐渐由包容变为厌恶。其厌恶的原因,一方面是康妮看清了克利福德的自私和虚伪,另一方面是她感受到了精神与肉体被割裂的痛苦。

因此,康妮追求的爱情正是劳伦斯在《虹》中表达的灵与肉完美统一的两性关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的晚期力作,可以视作其终生艺术追求的总结。作品从两性关系入手,提出了拯救20世纪人的精神危机的途径。人只有达到与自然的彻底融合,才是现代人的人性涅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这可能是劳伦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代氛围下所能寻找到的一种途径。康妮与梅勒斯和谐完美的性爱总是被劳伦斯安排在大自然中进行,寓意的指向是明晰的,让人联想到伊甸园的人类始初。虽然作者主张抛弃文明、复归到原始的思想有偏颇之处,但为了达到矫枉过正的目的,劳伦斯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著者序中惊世骇俗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因此这部富于诗意的罗曼史自有其不可否定的价值。至少,它会给这个多难世界中的人们以慰藉和勇气。正如小说开篇所言:“我们总得活下去,不管天塌下了多少。”⑦

①②③④⑤⑥⑦[英]D.H.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赵苏苏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57页,第146页,第146页,第148页,第149页,第3页,第1页。

[1][英]D.H.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第1版)[M].赵苏苏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张良村主编.外国文学阅读与欣赏[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姜岚,文学学士,枣庄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欧美文学;李莹,文学硕士,枣庄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国文学、叙述学研究。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本文系山东省枣庄市科技局项目“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作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23—3

猜你喜欢
康妮勒斯劳伦斯
沉默的友谊
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结构解读梅勒斯
脑袋上“长”头盔
爱的“歧途”是深爱
爱的“歧途”是深爱
200次越狱的生死恋歌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他者与自我重构:劳伦斯《羽蛇》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虹》与《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另一个自我”:劳伦斯人物美学一探
论索福克勒斯悲剧中的孤独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