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芳
关于情境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故情境于知识,情境于劳动,情境于技术,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劳动、技术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彰显活力和美感。因此,我要呼吁:让情境教学成为我们劳动与技术日常教学的一项重要追求吧!只有这样,我们的劳动与技术课堂才不会枯燥,不会沉闷,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也将散发出它真正的魅力。
一、创设熟悉的导入情境,激发劳技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使学生在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来思考、感受和体验。所以说,创设动人的情境是成功的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艺术媒介。
教过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的老师都知道,大部分教材内容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么教师创设的情境更应该选择学生熟悉的、易懂的情境。而选择的这个情景,其中隐含的问题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联,也就是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情境中的问题要新奇又富有挑战性,这样学生就有可能去思考,很想知道但又感觉有难度,从而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创设美丽的艺术情境,感受劳技之美
创造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进一步沉浸在劳技的气氛中,无疑是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中的最好办法。教室是学生学习劳技的重要活动场所,教室的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室布置得既美观又充满艺术气息,往往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教师可以有意地根据教学内容来装饰教室,创造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实施不同的方案,除了一个宽敞明亮而又整洁的教室外,还可以摆些静物,更多的可以放些花草来妆点我们的教室,或者摆些学生的作品,轻松课堂气氛。如在教五下《爱心十字绣》这一主题活动时。考虑到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欣赏和观察能力。我把自己的十字绣作品和学生历年来的优秀作品,精心布置在教室的墙上,学生被这些五颜六色、做式精细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一下子就热烈讨论开来。如此浓郁的艺术氛围,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感受,以一种最简洁直观的方式将学生带入一种境界。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看着这些美丽的作品,迫不及待地想要创作出更多更新更美好的东西。不需要过多的语言讲解,教师就可以把学生融入这一设好的情境中去。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们很快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动手的欲望。
三、创设暗示的问题情境,增强劳技认识
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立足教材,读懂教材,选择有利于诱发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这样能有效避免出现与教学内容不一致、甚至毫无关联的问题,不节外生枝,不影响教学效率和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先考虑情境对问题的指向性和暗示性,也就是弄清楚自己希望学生提出什么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地创设情境。
四、创设明了的主题情境——优化劳技效果
创设情景是为教学服务的,在劳动与技术课中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即使是三言两语的情境,未必不是一个好情境。
五、创设多元的评价情境,体验劳技喜悦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能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作为教师首先要会欣赏学生的作品,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眼光对待。而且评价不能仅针对作品,更重要的是要十分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六、创设表演的展示情境,培养劳动技能
表演是直观的、视觉的,通过表演传达信息、反映情感、增强体验,有利于学生在作品中的情感再现。通过动作和表情表达出劳技作品的内容和感情。其实每个孩子都很有表演与展现自我的欲望的。那么在劳技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创设表演的情境,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愉悦、融洽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接受新知识。这也是情境创设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创意小布袋》这一课时,就设计了模特表演游戏。开始我就让一个学生拿着或背着自己制作的创意小布袋走模特步,学生们看到拿着或背着创意小布袋的模特同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随后的教学,几乎很顺利的开展开来,学生都迫不及待得想要参加到“创意小布袋模特”这个行列来。中间,我还在评比表演这一环节中设最佳演绎奖: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上来表演,组成“模特队”。教师播放音乐,模特队排队表演,并由其他学生当评委给每组打分,看哪一组表演得最好,并说说好在哪里。通过表演、展示、讨论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有趣的表演展示活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四下《布块的缝合》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养成细心又麻利的动手动脑习惯。我设置了比赛环节:比一下哪个学生缝的布块既匀称又平整,用的时间最短。获胜的将予以奖励。学生在此比赛中思维活跃,动手积极。这种比赛活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維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也为上好新课打下了基础。又如四下《缝香袋》教学后,我采用游戏竞赛形式的集体作业,让各小组的学生分别将缝好不同的香袋,展示于教室内的书架上,小组间进行比赛,看哪组最好。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讲评每幅作品的优点和缺点。这样学生在作业中体现出集体主义精神,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能力也都得到了更好的培养。
总之,“无情境不教学,情境无处不在”,为此我们要给情境教学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