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胜银
山区农村初中的学生,由于升学考试只考语数外,师生根本不重视,历史知识基本上是空白,谈不上兴趣而言,进入初中,科目一下子变多,而历史会考中所占分数相对较少,且课时也少,学生身处农村,接触历史的渠道比较窄,历史见闻知之甚少,学生自然兴趣不会浓;加之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中老年教师偏多,与学生的身心有一定的距离,兼职多,研究相对少,也是造成学生兴趣不浓的原因;再加上农村家长的不重视,认为基本能写会算就行,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小。而历史课程是人文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历,历史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的认识历史,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历史教学如此重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就显得刻不容缓,为此,我们摸索出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巧妙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的问题设计,等于一堂课成功的一半。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特点,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质疑、答问、思考,主动参与,相互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做的,在每一节课的开头,根据课文内容和前后知识的联系设计一个或几个问题,引起学生对本课的浓厚兴趣。如:学习九年级上册《中古时代的欧洲》,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个曾经充满生机的西欧为什么会变成愚昧与黑暗的时代?它对西欧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问题让学生去看书寻找,思考,并展开相互讨论,形成共同的认识。又如学习九年级上册第12课《美国的诞生》时,先用幻灯片打出美国的国旗,然后问学生美国国旗上星星和横条各代表什么意思?在学生相互的探讨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解答,学生就有了大致 的了解, 为进一步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采用多种呈现方式,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是记录过去所留下的痕迹,学习历史,就要还原历史,只有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形成知识概念,才能让学生明白好懂,充分利用直观教学,能把知识直接、准确、生动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得主动。历史图片本身就是历史资料,直观而形象的再现了历史的本来面貌,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亲近感、真实感,拓展历史知识的视野,如学习九年级上册第10课《古代科学技术与造型艺术》时,讲到古希腊的雕塑,《掷铁饼者》、《米莱的维纳斯》、《拉奥孔》,学生对作品表现人体美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始终不能很好的理解,我们此时出示三幅作品的幻灯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再配以精美语言文字解说,回过头来阅读教材上的结论,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理解了,得到美的享受和感情的熏陶,教学效果非常好。再如学习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宗教》,由于这课本身知识点多,离学生的认知远,以往学生学习这课以后,认识往往混乱不堪,张冠李戴,掌握效果很不好。为了让学生对三种宗教的知识有清晰的认识,学会辨析异同,学会分析归纳,我设计了下面的表格,让学生完成。
学生通过看书学习,然后较准确的完成了表格,教师让学生交流各自完成的情况,相互勘误。这样,学生很清楚、明白、系统的就掌握了本课的知识,也很好的动手、动脑参与,培养和锻炼了一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辨析,展开讨论。学生的兴趣很浓。
三、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运用各种表演艺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时间跨度大,地域范围广,浓缩性强,而课标要求高。对于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初中生,学习起来有不小的难度。我们历史课堂教学就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将晦涩难懂的东西变得形象直观,明白好懂,运用各种表演艺术说唱、相声、小品、评书等,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还原历史,形成历史人文素养。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时,对戊戌变法失败的过程和原因,很多学生都搞不清楚,我让学生表演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这一幕,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揣摩慈禧、光绪帝、谭嗣同、袁世凯、荣禄各人的特点,然后叫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很活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表演,印象深刻,很好的理解了教材。
四、语言表达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农村中老年历史教师,沉稳过度而活泼不足,有丰富的见闻和经验,多数都是从事多年文科教学的。就应该扬长避短,发挥我们的优势,用生动有趣、滑稽诙谐的口头语言,用幽默风趣的姿体语言,用逻辑严密的学科语言,酝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学生的内驱力。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完善自己,摸索出行之有效的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