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泽敏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心理反应。良好的情感,不仅利于人们生活健康、心情愉悦、和谐交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往往会主动地探求新的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从某种角度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命脉。
一、阅读教学中师生情感共鸣法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阅读教学过程不仅是语文知识传授、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即教材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沟通、融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连结情感线
教学信息流向不应是单线型的师与生,而应是师与生、生与师、生与生网状型的传导、碰撞、激疑和反馈。因此,教师要由衷地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情绪。用真诚和善意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从而使情感的感染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加大,协调合拍,形成良好的心理场,为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创造更佳环境。
(二)选准动情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中“情”从何处来?从教材中来。语文教材是美的天地,是美的世界,是情感的海洋,是情感的火山。离开了教材,课堂教学的情感感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如能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把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思,并且选准动情点,借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必能使作品与学生的心发生共振共鸣。
(三)用活激情法
根据语文课是听说读写训练过程的特点,激情必须用活“导”“读”“讲”“演”四法。导,导入新课。导的方式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好的导入,必须“动情”,扣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读,表情朗读。首先是教师的范读要融之以情、创造意境。根据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定好读的格调,或豪壮激昂,或慷慨悲壮,或深沉凄凉,或清新明快……辅以必要的朗读知识,引导学生自读,读出感情,领悟真谛,从而达到“美读”以激情。讲,声情并茂的讲授。演,形象可感的演示。即用直观形式把课文提供的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再现出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强化感染,产生共鸣。
二、写作中“情感之花”的培育
要写精彩文章,章法和技巧固然重要,然而,如果没有真情实感,文章便没有血肉和灵魂,形式的精巧,词藻的华丽也掩盖不了内容的苍白。因而,指导学生写作文,要在“情”字上下功夫,要培育“情感之花”。
(一)给予自由的土壤,催学生萌发写作欲望
长期以来,我们的很多学生写的是一种“群体话语”和“共同思维模式”的作文。遇到写父母、老师之类的,往往便是极尽赞美、讴歌之能事;写与同学发生矛盾的事,总是离不开“小木船”的模式……说实话,学生不是没有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而是因为思想被禁锢,精神受束缚,不敢对我们说真话,表真情。
所以,要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土壤,让学生释放精神的重负,以“吾手写吾心”。
(二)给予鲜活的清流,让学生情思如泉喷涌
并不是所有的作文题都是能让学生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积累生活素材,然后从自己的真实感受中提炼文章的主题。我常让学生从电视、报纸的真人真事中去解读百味人生,从身边人身边事中领悟生活的哲理,让这份情思在作文中如泉喷涌。
(三)给予明媚的阳光,让学生思想逐渐净化
指导学生写作文,不仅要挖掘真情实感,还需帮助学生净化思想。面对纷沓而至的各种思潮,学生往往随心所欲不能择其善者而从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真善美”这束明媚的阳光去照亮学生心灵的暗角,要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
经过长期的道德情感的熏陶,我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中有“真善美”的情感流露。譬如在一次《最美的……》作文题中,有学生在《最美的一张脸》中写到了妈妈因整日的辛劳而沧桑的脸,以此与自己高枕无忧、稚气的脸对比,悟出什么是母爱……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