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乐
针对小学生在习作中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没有习作兴趣和主动性;部分学生的习作缺乏观察,选材狭隘,情感漠然,词不达意,或笔是心非,失真失诚等问题的存在,我校《低中年段小学生“写真”与“真写”作文有效训练模式的研究》课题组重视习作课堂教学的研究,经过三年来的探索,总结出“作前积累、作中指导和作后评改”的作文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让学生的习作逐渐由“失真”走向“真实”。
一、作前积累:写好日记,培养认识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真实自主地写作文,最根本的是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指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然后才可以逐步学会表达事物,认识是表达的前提。校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学生丰富和认识生活的主要源泉。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一要认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二要积极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读书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三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及时地记录下来,写好日记,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作中指导:开拓思路,培养构思能力
作中指导主要是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联想力等,开拓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去构思。在写作内容确定后,要指导学生立意、构思。方法是通过说选材,说思路,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评价,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去立意、构思。教师给予必要的启发和点拨,但绝不能强求一律,决不可造成千口一辞,千人一面的局面。同样的题材,立意的角度可以不同,思路可以不同,结构特点可以不同,选材的重点可以不同,细节可以不同。比如在指导学生写“我最喜欢的小动物”这篇作文,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同学们,生活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动物,你最了解、最熟悉的动物是什么?这节作文课我们来写一篇写动物的文章,你能从你喜欢的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方面向老师和同学们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吗?”这样指导使学生明确了本次作文的写作目的、对象、写作的内容和要求。审清了题目,明确了要求,再引导学生提取日记中积累的材料,选材立意和组织材料,让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思考的路子去写。这样,既在主要问题上给予了引导,具体写法又因人而异,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写出各自的真情实感。
三、作后评改:评价矫正,培养自主修改能力
学生的初作完成后,必须抓好作后评改,把反馈评价与相互矫正贯穿于写作过程的始终。因为反馈评价对信息的再输出必将产生有效的影响。对部分学生文章的肯定评价或矫正,必将引起写作主体矫正和调节自己的认识,对修改作文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促进学生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通过自我修改,提高作文能力。
一是欣赏法。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后,教师从中挑选几篇佳作面批面改,再由作者自我校正,然后在评改课上利用录音、媒体课件等手段向全体学生展现,让学生们边听、边看、边欣赏,使欣赏者和被欣赏者都能得到成功的情绪体验,既达到欣赏作文的目的,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经过评议后的作文,再评选出最佳作品,贴在“小小作家”专栏中,让学生们欣赏。
二是评议法。根据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一般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这一特点,选取学生作品中典型的具有评改价值的作文,用实物投影放出,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评价。遵照单元训练重点,教师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问题来指导学生的思维指向,使学生能按照要求去评改,不但能让学生发现别人或自己习作中的不足,而且有助于学到修改作文的方法,用自己的力量获得新知。
三是比较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知其优劣,吸收长处,克服不足。作文评改中的比较方法很多,有时可以让学生拿自己的初稿和成稿对比;有时可以拿习作例文同自己的作文比;有时还可以和班级中好的作品相比。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深化和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四是交流法。群体的自主、相互交流可以激发儿童对该事物产生兴趣,产生感情,进而深化认知。为了促进学生在评改中相互合作,提高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可在学生完成初稿后,给予一定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小组评改活动,相互交流。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