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惠仪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学生的家庭现状分析
三滘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从小学生家庭现状看主要存在这么几个方面的教育问题:
1. 多数家长对孩子教育不够重视,影响孩子成长
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学生家长以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部分村民认为小孩以后可以靠出租金和分红过日子,不用接受很多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则忙于生计而无暇教育,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家长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
2. 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大部分学生居住在城中村,“握手楼”林立,横街窄巷,居住环境较差。部分孩子没有书桌,更没有书柜、课外书籍之类的学习工具,居住条件和学习的氛围不理想。
3. 部分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后,普遍表现出学习习惯普遍不太好,精力不易集中,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节奏,课堂学习效率不高。部分孩子自控能力差,放学后在街上闲逛,或者出入网吧。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德育生活化的推进策略分析
陶行知先生《我们的信条》中强调:“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德育的“生活意义”,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形成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
1. 读书悟理
在品德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减少空洞的说教,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等多种学习方式去掌握课程。通过学生与周围环境、社会和个人的联系,从态度、能力、知识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2. 体验动情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批评性探究的能力,教育的功能不是通过传授固定的规则,训练固定的行为,而是通过发展儿童的理智和探究能力来实现的。
(1)体验道德生活,发现真善美
学校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应以儿童的真实生活为主要资源和参照,将现实的社会生活转化为贴近生活的事件,引导其自主发现真善美。
(2)利用道德冲突,冲击现有道德观念
通过真实的道德事件的选择与合理使用,使其在与自身利害关系紧密相关的冲突中获得对道德的真情体验与深刻理解,使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得以逐步提高。
3. 拓展导行
实践证明,德育工作不仅要重视校内育人的主导作用,还必须向校外拓展教育空间,努力争取家庭、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共同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氛围。为此,我们做了以下一系列工作:
(1)组织各类传统节庆活动,丰富德育教育形式
学校坚持开展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四大校园传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和提升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意识。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通过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领悟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等独特的节日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行为养成
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可以提升学生能力,从而将文化内化成学生的素质。
(3)参与社会活动,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接受社会教育,对提高学生德育水平也很重要。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区文明创建,走上街头宣传,走进社区清扫,参与“小手拉大手”活动。组织“送温暖”“志愿者”等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爱劳动,团结互助的精神,使学生懂得责任,懂得回报。
4. 内化提质
德育生活化,决不是简单的向生活回归,而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之上升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对生活的把握与创造。
因此,学校制定了一些日常制度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如建立学生值周制度,让学生参与学校值周,协助学校检查学生的仪态仪表、卫生、纪律以及出操等。指导学生自查每日所做的事,并通过自评、小组互评和家长参评,使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品德素质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将这些习惯逐步内化为自身素质。
责任编辑 邹韵文